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三▪P3

  ..续本文上一页里念,不用刻意,既不会停,也不会累。如是佛音绕心,数月不绝,这是典型的“持名念佛三昧”,从此就得了禅定,然后才去受戒,受了戒以后,独自住山禅修,获得了少有的成就,超越了睡眠,日夜坐禅,常在三昧。后来到台湾去弘法,被誉为台湾第一高僧,其证量,不可思议。

  各位兄弟姐妹,对比广钦老和尚的境遇,嘿嘿,物质上,您还觉得自己贫穷吗?或许您会说:哎呀,他没有家人孩子,我有拖累呀!我要是没拖累的话,也出家修行去了。

  ——嘿嘿,您呀,要是没有拖累的话,估计,您多半会给自己再找个拖累;就算您出家了,嘿嘿,估计,多半也是一个混日子的和尚,就和那帮经忏鬼子们,差不了多少。为啥呢?因为,您作为一个成年人,不知道为自己创造修行空间,也缺乏这样的智慧,反而充满了抱怨;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内心里,根本就舍不得那些世间享受啊。

  要是真能够放得下的话,民国时期,还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弘一大师、慈舟老法师、倓虚大师、能海上师、清定上师,等等,都是半路出家,都是三十几岁以后,放下了家庭和孩子,而出家修行的,成就都不同凡响啊。

  其中,倓虚大师出家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岁,有五个孩子,都还没有成年,狠狠心,以居士身出家修行去了,成长为一位了不起的大法师。对于中国北方佛教的传播,以及香港佛教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自从在谛闲大师门下,禅七当中了悟以后,一直坚持讲经说法,直到晚年,直到八十九岁那年,临终前不久,预知时至,于是停讲,安顿身后事。临走的时候,气力已经衰弱,命令弟子们把自己扶起来,结好跏趺坐,静坐着就走了。之前,多次告诉弟子们,自己的生死,自己做得主,与阎王小鬼无关。

  当年,一九六三年吧,倓虚大师圆寂,惊动了整个香港,当时的香港政府首次派官员前往吊唁,开港府吊唁僧人之先河,极为尊重。荼毗(即火化)以后,得五色舍利子四千多粒,大众争相供养。尤为奇绝的是,据记载,港府的一位官员,是英国人,听说舍利子砸不坏,非要做实验,于是,用大铁锤,把倓虚大师的舍利子,放在铁板上面砸,结果呢?嘿嘿,铁板凹下去一个小坑,舍利子,没事儿,惊得那位老外直吐舌头。这件事,当时有不少旁观者,也有资料在网上,前几年我上网看见的。似乎,净空法师也提到过这件事儿,不过,他把倓虚大师舍利子的数量记错了,他说是几百颗,实际上,是三、四千颗。

  所以呀,真想出家修行的人,就算是四十岁,或者五十岁,也不晚。就特殊例子来说,四川的昌臻老法师,七十五岁才奉师命(其师是离欲禅师,得道高僧)出家,也成就了了不起的修行。那些,总是喊着想出家修行,又成天只会东南西北抱怨的人,嘿嘿,多对比一下吧。

  另外,所谓的贫困,只是咱的表面现象,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家本有的珍宝,而自认贫困,那就真地可怜了。所以,达摩大师说道:

  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所谓的贫穷困苦,都是从自己的妄想产生的,如果能够明了这个当下之心,才知道自己本来就有无尽的宝藏;于是,应当把这个见性成佛的妙法,相互转告,相互劝慰和勉励,只要在见性之后,放下一切造作追求,随遇而安,随时明了自性,就会逐渐契入如来知见,实证法身。”

  哎,所谓的贫穷困苦,是生活现象,是人生的境遇,也是因果业力的显现。反之亦然,所谓的富贵荣华,也是生活现象,也是人生的境遇,也是因果业力的显现啊。过去世,咱用妄想心造作了恶业,今生就用妄想心来承受恶果,比如贫穷困苦,比如疾病,比如事业和生活不顺利,等等。

  但是呢?嘿嘿,咱必须要知道,有一个东西,它不会随着生活而贫穷困苦,也不会随着生活而富贵荣华,它如如不动,而具有不会枯竭的种种妙功德,那,就是咱的本来心,咱的法身圣体,它远远超越妄想心,所以,也不会被妄想心造下的业力所主宰。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批缕褐,道即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如果,咱大家能够明了本来心,“若了是心”的话,就会超越贫穷困苦的不良心境,超越一切不顺利的不良心境,从而安然于种种生活境遇,走上自在解脱的修行之路。因此,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明了本来心,亦如六祖大师所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呀。关于如何明了本来心,前文,达摩大师已经讲得太清楚了,无需赘述。

  在明了本来心之后呢,有一点很重要,千万不可“吝啬于法”,即所谓的“吝法”,因为,此本来心妙法,人人本有,各各不无,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一旦咱大家明心见性之后,就应该随缘地劝勉周围的人们,鼓励他们也去明心见性,也去了脱虚妄的生死轮回之苦。这,就叫做同体大悲。

  ——因为深知,此本来心,咱与一切众生不二,与三世诸佛不二,所以,悲悯一切众生的虚妄之苦,向往三世诸佛的自在圆满。为此而发愿行菩萨道,乃至于在无量劫当中行菩萨道,这就是菩提心,是胜义的菩提心。因为,已然见性,不会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的缘故,甚至,也不会再执着于佛相和解脱相的缘故啊。

  那么,在见性之后,如何进一步修行,才能够契入如来法身呢?

  对此,达摩大师说得明白:“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就是说,既然已经见到了本性的不生不灭,已经明白本来心当中根本没有造作,就是法身。于是,只要顺应着法身本来的无造作,“随缘了旧业,莫造新殃”,衣、食、住、行,不牵挂于心;行、住、坐、卧,不向任何境界攀缘,只是安然于如如不动心。像这样修行,达摩大师告诉咱,嘿嘿,就会慢慢地契入如来知见,证入如来法身呀。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