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咱解讀一切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只緣執有此色身”,所以,“饑渴、寒熱、瘴病”等等,就成爲了天大的問題,成爲了人們無法自在之處,成爲了解脫的障礙。反過來,如果咱大家,能夠放下對于色身實有之執著的話,就可以“一任作”了,意思就是說,任憑它饑餓與口渴,任憑它寒冷與炎熱,任憑它生病,等等,咱的心,都是一心坦然,如如不動的,並不會承受那虛妄的痛苦啊。
甚至,面對著死亡,也是一樣,任憑它隨著業力而死去,咱的心本不會死,咱的法身本來就沒有生滅呀。
因此,各位兄弟姐妹,一切修行的最終竅訣,就在這裏了:先明見不生滅的自性,再無爲而修,慢慢消融分別和執著習氣,最後,完全融合于本來法身,就會超越一切色身的苦難,而獲得最終的解脫。請注意,到那時,並不需要沒有了色身,才會沒有痛苦和災難;而是呢,即便還有色身,咱的心已經超越了色身執著的緣故,一切苦難也就隨之消融了,不再是苦難,而都轉變成爲了法性的光明。
在此之前,當然,適當地保護身體,調養色身,也是需要的。尤其對于咱大家這些初學者來說,“身安則道隆”,哎,沒有真功夫之前,咱就別去飛檐走壁,嘿嘿,先好好地走平路,穩紮穩打,循序漸進。只要堅持學修,千萬別偷懶,自然能夠入道。
至于色身的氣脈明點之類,也並非心外之法,蓮花生大師說過一句最透徹的話:“你的本覺心性就是唯一明點,並無能行和所行”,哎,咱的心性法身,就是唯一的萬法之源,它超越了任何造作,乃至于無可修證。只要咱大家能夠充分明了它,就會“照見五蘊皆空”,從而呢,“度一切苦厄”呀。
哎,一部《心經》,雖然文字很少,卻很周全,涵蓋了一切妙法。需要注意的是,“五蘊皆空”之處,“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哎,並不曾落入“斷滅空”當中,而是了了長明的。雖然“以無所得故”,卻正是“菩提薩埵”啊。
各位兄弟姐妹,實證了“無所得”之心性法身的人,就叫做“菩提薩埵”,簡稱爲菩薩,那也就是達摩大師所說的“見性成佛”了。所見之性,就是如如法身,亦名諸法空相,其中,終究無所得,所以,也根本就不會承受色身的種種虛妄之苦啊。
對于像這樣的菩薩,達摩大師給咱開示:
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
“如果見性了,就可以在生死輪回當中得以自在,隨緣運轉一切法,和聖人的神通自在一樣,沒有障礙,沒有了不安的地方。”
哎,如果咱大家明心見性,就可以得到初步的自在,雖然似乎還在生死輪回當中,但是,由于心性本來就超越生死輪回,也超越其中的一切苦樂現象和感受的緣故,咱哪,就可以運轉一切法了。
——咋運轉呢?
——嘿嘿,“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啊。就如同龐居士《悟道偈》所說的那樣,任它世事變遷,風雲變幻,苦樂無常,物是人非,等等,一概不隨著它跑,咱只是“心境如如”,安然于本來的不生不滅,不動不搖,更有啥事呢。
所謂的“轉一切法”,恰恰是無爲,也不拒絕任何境遇的到來,只是坦然接受。苦樂榮辱,只是隨緣不動心,任一切法起起滅滅,來來去去,心性不爲所動,是名轉一切法。哎,其實啊,是任憑一切法在心性當中運轉,咱的心,只是如如靜觀,不隨它跑而已。倘若能夠如此的話,苦不算苦,樂無可樂,美譽似浮雲,屈辱一場空。就算是疾病和疼痛,業力所招感,難以幸免,也會因爲心地安然而變得可以承受,正好通過它,咱去實地體會那不痛的心性法身吧。
聖人也是如此,或許他有神通,非咱可以相比,但是,並不能逃過因果業報,他也只是安然承受一切境遇而已。只不過,聖人道力圓滿的緣故,能夠無比坦然自在,能夠無處不安,能夠超越一切疼痛饑寒,等等。
“轉一切法”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明心見性的人,可以隨緣發起妙用,行自利利他的菩薩道,甚至,行爲上有所造作,也未嘗不可。因爲,心性如如,本無造作的緣故;所以,即便有所造作,也是“無處不安”呀。
而那些尚未明心見性,或者見性不透徹的人,他們必然對于“法身本來無受”,有所懷疑,那麼,達摩大師說:
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回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如果對于上述法義,心裏有所懷疑的話,那麼,這樣的人,決定是無法透過一切境界,無法看穿境界之虛妄的。”
“因此,他們不要造作才好,一旦隨意造作,終究難免輪回在無邊無際的生死苦海呀。”
“如果見性的話,即便是屠夫賤種旃陀羅,也能夠成佛。”
哎,所謂的“若心有疑”,到底疑啥呢?就是懷疑心外有實有的萬事萬物,有實有之法呀。因此,身體一旦實有,饑渴、病痛等等,就變得無法超越了。這呢,其實就是忘失了“萬法唯心”造成的,也就是暫時失去了明心見性,那就說明,咱還不曾徹底地見性。
實際上,最初見性的人,大多數都是如此,在某個刹那間,他們確實見性了,只不過,一旦習氣翻起來,分別念和種種煩惱,還是會發生,還是很有力量的。在某些教派當中,他們認爲,即使是證悟者,也是如此。大圓滿的著名上師晉美彭措在《竅訣寶藏海》當中,曾如此說道:
“就像麥彭仁波切所講,雖然證悟大圓滿的人,還有一些分別念和貪嗔癡等煩惱,但這時已不像從前那樣粗重。華智仁波切也指出:雖然這時的顯現與以前相同,但在解脫方面,則是有不共的甚深要點。”
這與禅宗是相通的,最初明心見性的人,就是如此,就和最初“證悟大圓滿的人”一樣,仍然會有“一些分別念和貪嗔癡等煩惱”,此時,他們就會暫時失去“萬法唯心”的明了,而難免心生疑慮了。因此,最初的明心見性者,還不宜稱爲見性成佛。大約說來,需要到達初地菩薩的證量,才是名副其實的見性成佛。
嘿嘿,有人一聽,啊,才初地,聽起來好像沒啥了不起的呀!我們這個教派裏面,十地菩薩很多呀。
——哈哈,請問,在您這個教派當中,龍樹菩薩是啥地位呢?
——龍樹菩薩,那是佛呀!是我們祖師的祖師呀。
——嘿嘿,不過,依據大乘經典記載,也就是佛陀的授記,龍樹菩薩,雖然是古佛龍種上王如來的示現,但是,今生,他才登初地呀。俺說的,就是這個初地,佛陀所講的初地,也就是《華嚴經》和《楞嚴經》,等等大乘經典所說的初地也。
各位兄弟姐妹,關于菩薩修行位次,等等問題,大家千萬不要混淆了,各個教派的位次是不同的,都是方便劃分,不可據爲實有。如果說,有人要較真兒的話,嘿嘿,那自然應當以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大乘經典爲依據呀。
哎,尚未明心見性的人,或者見性不夠透徹的人,必然會存有疑慮,懷疑心外有實法,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嘿嘿,咱大家也都在裏面了,咱千萬不要隨著自己的妄想心,而造作惡業,否則,達摩大師告訴咱,難免生死輪回的無邊苦海呀。
而如果是透徹見性的人呢?嘿嘿,甭管他是誰,哪怕就是古代印度社會裏面,四種性(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之下,最卑賤的“旃陀羅”賤民階層,也同樣能夠成佛。
所謂的“旃陀羅”,翻譯爲執惡人(指獄卒)、主殺人(指劊子手)、屠夫,等等。據《摩奴法典》,是指父親爲首陀羅,母親爲婆羅門的混血後代,被古印度社會視爲最卑賤的賤民階層。
如果見性,如果透徹地見性,就是佛陀,就是見性成佛,而不論他以前是什麼。今天,咱聽到這話,或許沒啥感覺,不過,在達摩大師那個時代,或者在佛陀時代,總之,在古代印度,這樣的話,堪稱是驚世駭俗之語呀。
佛陀,是大慈大悲的,佛法,是究竟平等的。在佛陀住世的那個時代,世尊是一位倡導“種性平等”的大師,盡管,他本人出身于尊貴的種性當中,他仍然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低賤種性,這在當時是少有的。
因此,同樣有人就對于賤民屠夫“旃陀羅”能夠成佛,表示懷疑,他們向達摩大師發問道: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