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五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五

  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背聖意,終日驅驅念佛轉經,昏于神性,不免輪回。

  “外道修行人,沒有領會佛陀的法意,不明白成佛的方向,不過,他們是最用功的。”

  “結果呢,過于用功反而成了造作,違背了聖體無爲的密意,整天驅趕著自己,去拼命地念佛和誦經,過多運用第六意識的緣故,使自己的神識習性變得昏昧,無法脫離生死輪回。”

  哎,達摩大師這裏所說的“外道”,並不是指佛教之外的那些外道教派;而是呢?嘿嘿,指的是咱學佛人當中的一部分呀。這些人,就是特別執著的修行人,他(她)們非常用功,特別重視念佛的遍數,和念經的速度,以及一切有關于數量的東西。他們的邏輯是:念得越多,功德越大;速度越快,功夫越好。

  記得我自己剛學佛的時候,念一遍《地藏經》,簡單聞思修一下,需要兩個多小時,所以,我都要分幾次念,因爲,盤腿久了,我受不了;不盤腿呢,又覺得心不容易靜下來,效果不好。後來,聽一些老居士們一聊天,天哪!人家一遍《地藏經》,也就念四十幾分鍾,一口氣結束。嚇得我,都不敢吱聲了。

  不過,後來,我慢慢地發現,他們念經的效果並不好,他們只是嘴在念,而並沒有過心。所以,念經好多年了,經文的意思還是不太理解,智慧呢?也沒有明顯的增長,只是,覺得念經就比較舒服,也不做噩夢;而一不念經,似乎就不太平了,等等。

  像這樣的學佛人,還屬于心外求法,因爲,過于執著外相的緣故,所以,達摩大師說他們,也是一種“外道”。盡管他們在念佛,或者誦經等等方面,很用功,很精進,也很有功夫,但是,這都是他們第六意識的執著心在驅使,逼著自己用功修行,修的還是第六意識妄想心呀。所以,反而使自己的神識,變得昏昧了,無法明心見性,也就無法擺脫生死輪回。

  哎,各位兄弟姐妹,咱學佛了生死,了生死,到底咋了呢?難道,咱一錘子把輪回砸碎,就了結了嗎?

  嘿嘿,那還是造作呀。莫說做不到,就算有人做得到,也還在因緣果報當中,咋能夠了生死呢。其實,所謂的了生死,就是“了無生死”,啥意思呢?就是說呀,終于明白了,原來沒有生死。

  問:如何才能夠明白?

  答:就在種種生滅的現象當中,親見不生不滅的自性,無處不在,包容著一切,爲一切之源。于是,才恍然大悟,無論一切萬事萬物如何地生生滅滅,終究不影響自性的如如不動、清清白白和明明朗朗。那麼,又何必一定要消滅萬事萬物,又何必一定要執著而精進地瞎折騰呢。

  “消滅”和“折騰”,乃至于“精進”,等等,無非都是第六意識心當中的念頭,是生滅法。甚至于,就算是“我要度衆生”,“我要弘揚佛法”,“我要行善”,“我要成佛”,等等,也都是第六意識的觀念,是生滅法,終究不是成佛之路啊。

  關于如何才是成佛之路,以及成佛之路上面的種種誤區,達摩大師繼續給咱開示:

  佛是閑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爲佛法。此等衆生,盡是謗佛法人。

  “佛陀就是不造作的閑人,哪裏需要去拼命地開創事業,而求得廣大的名聲和利益呢,死了以後有啥用?”

  “只要是尚未見性的人,卻把讀經、念佛,長期精進地學習;日夜六個時分(古印度把一天分爲六個時分)都在行道,一天到晚禅坐,不倒單;或者廣學多聞等等,當做是佛法的話。諸如此類的衆生,都是因爲誤解了佛法,而誹謗佛法的人。”

  哎,佛陀就是常駐于佛性的人,也就是不迷失自性的人,佛性也好,自性也罷,終究沒有任何造作呀。所以,達摩大師說,佛陀,就是閑人,既不作惡,也不造善的無事閑人。

  問:不對吧?釋迦牟尼這輩子幹了不少事兒呀!你看,光講經說法,就數不清了;再加上創立僧團、製定戒律,教化國王、宰官,教導弟子,還要降伏外道,還經常遠遊,一出動,就上千人,這還叫做無事閑人?

  答:嘿嘿,您只看表面,不理會佛心哪。所謂無事閑人,並不是指啥都不幹的傻子或者呆子,而是呢?指不隨著第六意識團團轉的人啊。據甚深法義,佛陀早已超越了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別,而完全顯現爲妙觀察的智慧;也早已超越了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和法執,而完全顯現爲平等智慧。因此,佛陀內心沒有了絲毫的刻意和造作,完全是隨順因緣的。

  所以呀,如果有人問法,佛陀就隨機說法,予以開導;如果有人根基成熟,卻不懂得問法,佛陀遇到了,也會隨機說法,給予利益;如果有弟子真心要來跟隨自己修行,佛陀就爲他們剃度,穿上和佛陀一樣的衣服,就是袈裟,于是,逐漸有了僧團;出家人多了,就出現了種種問題,佛陀一一隨宜解決,製定出相應的規矩,于是慢慢就有了戒律和威儀;如果有國王、宰官等等,誠意邀請佛陀前往應供並說法,佛陀就會隨緣前往,不會拒絕這個利益衆生的機緣,哪怕是遠赴其它國家;如果有弟子,在修行上出了問題,佛陀發現了,就會給予指導,而不枉爲人師;如果有外道前來論戰,或者鬥法,等等,佛陀就會隨機應對,用圓滿的智慧和無比的神通,予以降伏和教化,許多外道,因此而成爲佛陀的弟子;如果龐大的僧團,生活出現了問題,佛陀就會觀察因緣,而帶領大家出行,到其它地方去乞食,或者,將僧團分散,由各位長老們分頭率領,乞食並修行。

  所有的這一切,佛陀都是無心而方便作爲,並不曾有絲毫的刻意追求。甚至,就算是自己的家族——釋迦族,面臨琉璃大王的殺戮之時,佛陀也是一如既往地坦然應對,平和地,叁次在途中等候琉璃大王,方便勸導。第四次,當琉璃大王發誓,無論如何也要進行屠殺之時,佛陀當時就知道了,于是,不再采取任何措施,而聽之任之。佛陀,是如此地無爲,所以,達摩大師說,佛陀是閑人。

  因此,佛陀絲毫不會爲了博取名利而有所作爲,佛陀所做的一切,都是隨順著因緣在利益衆生,在做平等而無相的法布施啊。不僅佛陀如此,曆代許多高僧大德們,也都是如此,達摩大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各位兄弟姐妹,對于佛陀和祖師大德們來說,他們最可寶貴的東西,就是他們覺悟的妙法。而他們,並不曾吝啬于法,卻無私地奉獻給了大家,除了不宜廣說的秘密法之外,都已經公之于衆。在佛教之外,這樣的現象很少,各行各業的老師們,都會有所保留,以便保證自己和小團體的利益。

  名聲和利益,死了以後,啥用也沒有;而見性的智慧呢,將會與“空而不死”的自性相伴隨,自在永遠。如達摩大師前文所說,如果不見性,卻反而把現象上的修行,諸如讀經、念佛、日夜坐禅、廣學多聞,等等,就當做是佛法的話,實在是誤解了佛法,也因爲誤解而不小心誹謗了佛法呀。

  這個所謂的“誹謗”,是無知造成的,不同于惡意的歪曲和誹謗,有過失,但沒有太重的罪業。因爲,沒有惡心的緣故。這個過失就是執著外相,只因爲不見自性的緣故,才會如此。因此,達摩大師千叮咛,萬囑咐,繼續告訴咱大家明心見性之重要:

  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于佛無識只學多聞。

  “前面的佛也罷,後面的佛也罷,只是宣說了見性成佛之法。”

  “一切造作修行都是生滅無常的,如果有的人,不曾見性,卻虛妄地宣說,自己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些都是有極大罪業的人。”

  “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阿難尊者在多聞方面排在第一位,但是,他對于自性佛卻不認識,只是廣學多聞而已。”

  哎,佛佛相傳的,祖祖相傳的,無非是見性成佛之法。有人說了:不對吧,不是有八萬四千法門嗎?

  ——是的,佛法當中有八萬四千法門,乃至于無量法門。不過,一切萬法,入手處雖然不同,修行內容也千差萬別,最終卻都是殊途同歸,皆歸于如如不動心,皆歸于自性法身,也就是歸于見性成佛之妙法啊。

  又有人問:不是還有更殊勝的即身成佛之法嗎?

  答:如果透徹見性的話,當下就是即身成佛,因此,達摩大師前文說到:“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等等。再說了,一佛無二佛,見性成佛之佛,與即身成佛之佛,不可能兩樣,只是某些教派,衡量證量的方便劃分而已。而在禅宗門下,只是見性成佛,若見得透徹,自然法報化叁身成就,妙用現前。

  否則的話,如果不見性,只有事相方面的修行功夫,就狂妄地說自己已經成佛,那是自欺欺人,而且有極大的罪業。因爲,一切事相修行本身,是生滅法,就算有了種種神通,能力超群,不見性的緣故,也終究不是如如真佛呀。

  單就廣學多聞的修行來說,在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沒有人勝過他了。但是,佛陀涅槃之前,阿難尊者雖然證得了叁果阿那含,已經見空性,不過,尊者對于自性法身佛,還沒有能夠認識明了,尚未見性成佛。這足以證明,僅僅廣學多聞是不夠的。

  後來,佛陀涅槃之後,在大迦葉尊者的指導下,阿難尊者既實證了四果阿羅漢,也明心見性而實證法身,成爲傳佛心印的第二代祖師。這也就意味著,阿難尊者是集世尊經教傳承和禅印于一身的大成就者,遠非其他大阿羅漢可及呀。這呢,又不得不說,是廣學多聞的殊勝之處了。

  一般的辟支佛和大阿羅漢,雖然是尊貴的聖者,其中,辟支佛被佛陀稱之爲“中乘”,阿羅漢則被佛陀稱之爲“小乘”,合稱爲“二乘”聖者。但是,他們並不曾見性成佛,遠遠不及已經明心見性的“大乘”地上菩薩之功德。有的時候,在究竟教法當中,佛陀也會把他們和外道相提並論,說他們還沒有真正到達解脫,還沒有完全超出生死輪回。

  同樣,傳佛心印的達摩大師也如此開示到:

  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修證,墮在因果中。是衆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即是謗佛衆生,殺卻無罪過。經…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