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雲:闡提人不生信心,殺卻無罪過。

  “二乘聖者,以及外道修行人,都不曾認識自性法身佛,他們從觀察法數進行修證,不知不覺間,已經墮落在法數所對應的因果當中了。”

  “這些識數修行的衆生,以修行之業,而招感相應的業報,不能夠免除生死輪回,嚴重地違背了佛陀的密意,他們就是誹謗佛法的衆生,因此,即使殺掉他們,也沒有罪業和過失。”

  “經上有這樣的說法:一闡提人,斷滅信根,對于佛法生不了信心的緣故,即使殺掉他們,也沒有罪業和過失。”

  哎,這是本論最驚心動魄的一段文字,在此,達摩大師诠釋了如來甚深教法當中的“殺度”法門。同時,也是對二乘修法的深深呵斥。

  所謂的“識數修證”,是說二乘和外道修行人,都是依據“法數”,來進行觀察修證的。啥叫做“法數”呢?就是對于“法”的次第分別呀。比如說,小乘人依據苦、集、滅、道,四谛法門來觀察修證,從而成就阿羅漢果;那麼,這個四谛,就是法數。

  同樣,中乘人依據十二因緣,所謂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死(含老病死憂悲苦惱)。十二因緣也是法數,這是順著觀察,找到了生死輪回之因,那就是無明;反過來觀察呢,就可以滅掉輪回之因,滅掉無明,逐漸獲得解脫,而證得辟支佛果。大約是這樣的:

  要想滅掉“老病死憂悲苦惱”,除非沒有了“生”才可以,沒有出生就沒有死亡嘛;要想滅掉“生”,除非沒有了“有”,也就是沒有了“業力”才可以;要想滅掉業力之“有”,除非沒有了“取”的造作,也就是不造業,才可以;要想滅掉“取”的造作,除非沒有了“愛”恨等等情染,才可以;要想滅掉“愛”恨等等情染,除非沒有了“受”,也就是沒有了感受,才可以;要想滅掉“受”,除非沒有了“觸”,也就是沒有了六根對于六塵的攀緣,才可以;要想滅掉“觸”的攀緣,除非沒有了“六入”,也就是沒有了六根,才可以做到;要想滅掉“六入”,除非沒有了“名色”,也就是沒有了神識(名),進入受精卵(色)的投胎過程,才可以;要想滅掉“名色”的投胎,除非沒有了“識”,也就是沒有了前一生的阿賴耶識,尤其是其中對于父母的愛欲之心,才可以做到不投胎;要想滅掉“識”,尤其是滅掉其中的愛欲之心,除非沒有了“行”,也就是沒有了心中第七識的連續思量,再說清楚些,就是沒有了任何微細念頭,才可以做到;要想滅掉“行”,也就是滅掉一切微細念頭,除非沒有了最初的一念妄動,即所謂的“無明”,才可以做到。

  好,找到了最後,清楚了,所有的一切生死輪回苦難之根本,就是這個“無明”,也就是心中最初的一念妄動。可是,問問自己,這個心念,難道一定要動嗎?

  各位兄弟姐妹,咱也和這位辟支佛一同觀察一下自己的心:難道,這個心,一定要動念頭嗎?如果不動的話,它會死嗎?顯然不會,即使不動念頭,心也不會死。因此,所謂的“無明”,也就是最初的一念妄動,嘿嘿,完全多余呀!那,咱就把它放下吧。哎,中乘修行人,一旦在禅修當中,放下了“無明”,放下了最初的一念妄動,他就會回歸如如不動心,而證得辟支佛果。

  ——不過,這個事兒啊,咱說起來容易,真要做起來,是極其精微的,必須要深入叁昧當中,再加以如此清晰地智慧觀察,才可以做到。

  即便做到了,小乘人證得了阿羅漢果,中乘人證得了辟支佛果,他們的心,都是如如不動的,都以爲自己到達了“涅槃”,這也是他們“識數修證”,依據法數修證,而獲得的果位。但是,依據佛陀的教導,依據達摩大師的開示,這並不是最究竟的解脫,他們,還在法數所對應的因果當中,只是超出了叁界內的“分段生死”,卻還有叁界外微細的“變異生死”。

  因此,達摩大師說他們:“是衆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乃至于“即是謗佛衆生,殺卻無罪過”。

  哎,之所以說二乘聖者“不免生死”,還在業報當中,那是因爲,他們還有所住的緣故,住于哪裏呢?嘿嘿,就住在第七識滅盡了,心已經不再生滅的那個地方。

  在那個地方,如《楞嚴經》第十卷所說,小乘聲聞人“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由于他們本性妙智慧尚未圓滿的緣故,他們“疏覺真僞”,也就是沒有能力辨別真假涅槃,認假作真,所以才會“因果相酬”,還在因果當中,屬于五十種陰魔當中,識陰魔的第九種:“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所成就的因果之果位呢,世尊說他們“成趣寂果”,落在貪著並糾纏于空性的境界當中,叫做“生纏空種”。

  也是在那個地方,依據《楞嚴經》,中乘緣覺修行人,“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他們屬于五十種陰魔當中,識陰魔的第十種:“是名第十,圓覺(氵曶)心,成湛明果”。因此,也還在微細的因果當中,並未到達究竟的涅槃,落在了貪住于圓滿覺明的境界裏面,世尊說他們“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二乘聖者當中的定性聲聞和定性辟支佛,他們雖然被世尊列在了五十種陰魔當中,但是,他們是不會再墮落的,只是“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暫時無法進步了,暫時無法成佛而已。在這個階段,他們也屬于“一闡提”當中的一種,依據窺基大師《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對于佛經當中“一闡提”的總結,他們被稱爲“無性闡提”,沒有成佛之正因,將會進入寂滅的禅定,在定中則失去了成佛之果。于是,他們在很多劫數裏面,都不能進一步修行,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直到遙遠的將來,他們肯接受佛陀的教導時,才會發起菩提心,走上成佛之路。

  所謂的“一闡提”,指的就是斷滅善根佛性的衆生。如《大般涅槃經》所說,即使殺掉一闡提人,也沒有殺罪。其中“迦葉菩薩品”裏面,有這樣一段對話:

  (迦葉菩薩問佛:)“世尊!一闡提輩,以何因緣,無有善法?”

  (世尊回答:)“善男子!一闡提輩,斷善根故;衆生悉有信等五根,而一闡提輩永斷滅故。以是義故,殺害蚊子,猶得殺罪;殺一闡提,無有殺罪。”

  正因爲如此,達摩大師說二乘人“即是謗佛衆生,殺卻無罪過”,乃至于引證經文:“經雲:闡提人不生信心,殺卻無罪過”。雖然咱不知道,大師到底引用的是哪部佛經的經文,因爲大師是印度人,是從梵文的意思,轉述過來的,無從查找。不過,對比上面《大般涅槃經》的經文,就已經可以作爲印證了。

  但是,這樣的法門,所謂“殺一闡提,無有殺罪”的做法,並不是咱凡夫人可以學習的。嚴格說來,這是大菩薩的秘密法門,也就是所謂的“殺度”之法。哎,就是說呀,假如您不修行,不信佛法,反而執迷不悟地诋毀佛法的話,那麼,您就是“一闡提人”,您斷掉了自己成佛的善根,您的未來,苦海無邊呀。不過,您很幸運,某位大菩薩恰好和您有大因緣,嘿嘿,他先對您發起大慈悲心,慈悲您的無知和愚昧,然後,一下子把您幹掉;緊接著,把您的神識,直接超度到了淨土當中,于是,“殺度”完成。這位大菩薩,如佛陀所開示,嘿嘿,無有殺罪,絲毫也不違背菩薩戒。

  ——請問,對于像這樣的被殺度,您能夠接受嗎?

  ——嘿嘿,恐怕未必。所以呀,這並不是一個常規的度衆生之法,也絕不是凡夫可以效仿的呀。哎,咱只會殺,不會度呀。

  同理,如果一位定性聲聞,或者定性辟支佛,即將進入枯定當中,那將會白白浪費許多大劫的寶貴時光,而恰好某位大菩薩和他有極深的因緣,便以慈悲心殺掉他,引導他的神識生到淨土當中,實證法身,于是,就把他度成了一位菩薩,一位法身大士,可以去度衆生了。這,是多麼奇妙的法門呀。

  相對于“一闡提人”的無有信心,也就是不相信自己有佛性,更不相信自己會成佛,也不相信真地有佛。這樣的人,真是無藥可救呀。反過來,如果上述叁個方面,都能夠相信的話,也就會相信見性成佛,對于這樣的人,達摩大師說道: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見性,即不用取次謗它良善,自賺無益。善惡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緣業重故,所以不信。

  “如果對于見性成佛有信心,這個人已經是有佛位的人了。”

  “如果不見性,就千萬不要搬弄別人的話,自己不理解,反而拿來去誹謗自性的善功德,這將會自討苦吃啊。”

  “善惡業的造作,一切都清清楚楚,因緣果報,絲毫也不會出差錯;所謂的天堂和地獄,就在每個人眼前,就在當下的造作裏面。”

  “愚癡的人,不會相信這些,他們即使是將來落入了黑暗的地獄裏面,到時候,他們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兒;只因爲業力習氣太嚴重的緣故,所以,他們不會相信佛法,更不會相信見性成佛之法啊。”

  哎,所謂的“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是指對于見性成佛之法有信心的人,這樣的人不可思議,達摩大師說,如果您是這樣的人,那麼,嘿嘿,您已經有了“佛位”了。啥意思呢?就是說呀,您已經排進了成佛的隊伍裏,哎,就等著因緣成熟,福慧圓滿,將來就會成佛的。

  道理在于,對見性成佛有信心的人,必將會見性成佛;因爲,這個信心,就是佛的種子,也就是自性功德。它,已經開始發芽了,將來,咋會不結果呢。乃至于,咱大家信仰佛陀,信仰佛法,據世尊說,這也都是法身佛加持的緣故,同時,也是咱的自性功德呀。哎,所謂的“佛力”和“自力”,在這裏,是不二的。見性成佛,乃是究竟的不二法門。

  所謂的“取次謗它良善”,“取次”就是不理解,還要搬弄別人的話;“它”則指自性,“良善”呢,就是自性的善功德。哎,生活當中,這樣的人可不少,自己無知,不理解聖者的開導,還要妄加誹謗,真是自討苦…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