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七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
有人問道:“旃陀羅是殺生作惡業之人,咋能夠成佛呢?”
問題很清楚,因爲在古印度,旃陀羅就是指屠夫、劊子手、獵人、漁夫,等等之類的,以殺生惡業爲生的低賤種性,他們的業力很重,但是,達摩大師卻說,他們只要明心見性,就能夠成佛。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不理解。
對此,達摩大師如此解答: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不得。
大師解答說“所謂成佛,只需要提倡明心見性,而不需要考慮造業的問題。”
“因爲呀,縱然衆生所造的業各自不同,不過,任何種類的業,都無法拘束心性法身。”
哎,對于這些,前後文已經反複多次宣講,那就是說,各位兄弟姐妹,無論您業力多麼地嚴重,也無論您習氣煩惱曾經多麼地泛濫,嘿嘿,這些都無關緊要。只要您堅持熏修學習,一旦開悟心性,就會發現,心性從來就不曾被任何東西所擾動,它從來就是無拘無束而自在的。乃至于,饑渴、苦樂、病痛,等等,絲毫也影響不了它。
它,才是佛,才是法身如來;咱不是佛,咱是我執所顯現的衆生啊。因此,一旦咱明了它,就叫做明心見性,到那時,您不會再把這個業報色身當做是我,也不會再把見聞覺知當做是我,因爲,色身無常,見聞覺知有漏。
所謂的心性法身,也就是見聞覺知發源之處,那個本然的妙性,見聞覺知從它而起,卻又不會隨著見聞覺知去攀緣的那個東西,所以說它不是見聞覺知,也不離見聞覺知。它包容一切,顯現一切,明了一切,卻又無形無相,沒有實質。找到它,就是見性成佛;找到它,需要般若智慧。各位兄弟姐妹,咱就好好通過聞思修和禅觀,來培植這個般若智慧吧。
關于業力和見性成佛的問題,達摩大師繼續給咱解說:
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爲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回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
“從數不清的無始劫以來,衆生只因爲不見性的緣故,才會執著身心實有,並爲此而造業,墮落在黑暗地獄當中;所以,迷失自性而造作善惡業,就會流轉于生死輪回。”
“自從悟得了本性不生滅以後,就不會再陷入業力造作了。”
哎,法義很清晰,需要注意的是,不僅僅惡行屬于造作,善行,也屬于造作。因此,佛經上有這樣的說法:以無所求心,行一切善法,才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告訴咱大家,即使是行善,也要不著相才可以呀。否則的話,執著于善行,就是造作,也就是造業,終究難免生死輪回。
真正開悟本性的人,不會這樣的,因爲已經明達本性沒有生滅,超越于造作的緣故,所以,這樣的菩薩常駐于無爲,雖有所作爲,而時時不離本性明了,不曾陷入于造作當中,因此,達摩大師說他們“終不作業”。哎,不造業的人,才是菩薩呀,不造業的人,又咋會有業報呢。所以,菩薩能夠不離塵世間,而當處超越生死輪回,真是不可思議呀。
反過來呢,如果不見性,就無法超越因果業報,對此,達摩大師說道:
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
“如果不見性,即使念佛,也無法免除因果業報,所以,不可以隨便這樣說:殺害生命也沒有關系。”
“如果明心見性很透徹,完全消除了對于“萬法唯心”之懷疑的話,即使殺害生命,也沒有辦法奈何它。”
哎,如果不見性,一切修行,包括念佛在內,都還屬于有爲法,並不能夠免除生死業報。對此,必然會有人提出疑問:
——啊,不對吧?佛經說的,“念一句佛號,可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呀!咋會免除不了業報呢?
——嘿嘿,那我問您:難道您天天念佛,過去的業報,就統統可以不用承受了嗎?那好咧,那咱天天念佛,豈不就完全沒災沒病了,也不會有不順利了,這會實現嗎?
——啊,好像不太會實現。可是,“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到底是啥意思呢?
——嘿嘿,那是說呀,您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因爲這個善根,在您未來的無量劫生死重罪當中,就會減少“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換句話說,您將會提早“八十億劫”成佛呀。
問題是,一切衆生,如果不見性的話,未來的生死輪回是多少億劫呢?嘿嘿,無量無邊,完全數不清呀。所以,“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聽起來蠻多的,其實呢,在未來的無量劫當中,也只不過是一刹那間而已。
但是,真正明心見性的人就不同了,“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達摩大師告訴咱,透徹地明心見性之人,完全不會再懷疑“萬法唯心”,那麼,他也就實證了“如幻叁昧”,實證了如如法身,因此,而超越了一切造作,到達了“造作皆空”之妙境。此時,他已經是法身大士,已經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摩诃薩了,如果需要的話,縱然他去殺害生命,嘿嘿,也未嘗不可;因爲,因果業報,已經奈何不了“它”了。
各位兄弟姐妹,請注意,殺害生命的,是“他”,而如如不動,絲毫不受業報的,是“它”。他呢,並不曾把他當做是自我,哎,實證了“他”如幻的緣故。因此,他隨時隨地都不曾離開它,也不曾迷失它,這就叫做常覺不昧;那麼,隨便他如何造業,都是“幻起幻滅”,它這個主人公,是不會隨著業報而起滅的。
但是,這個造業的他,雖然如幻,還是要在幻化當中,延續因果業報之幻相的。哎,這太好了,菩薩因此而不離生死輪回,長度衆生,天臺宗當中,把這叫做菩薩“留惑潤生”。留啥惑呢,不過是留著這個幻化因緣罷了。
比如南泉禅師斬貓之公案,恰恰彰顯了南泉的不可思議之證量,要不是親證如如法身之人,是不敢做的。哎,這個不敢,那是就修行人來說的,要是對于咱中華大國的美食家們來說,嘿嘿,那有啥不敢地,啥好吃,就殺啥呗。雖然都是殺,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咱大家,不可以學南泉,沒修行到那程度,只要還有一點兒嗔恨心,或者是殺害之心,嘿嘿,將來,風水輪流轉,您就等著被殺吧。
《血脈論》到了這裏,即將圓滿了,達摩大師順便給咱講一下,大師來咱東土的目的,最後再總結一下“即心是佛”的傳心妙法,大師繼續說道: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劍輪,一食長坐不臥,盡是外道有爲法。
“自從大迦葉尊者承佛慈囑,直到般若多羅尊者,前面這二十七代祖師,只是一代代地傳承心印而已。”
“如今我來到這個國度,也只是傳播大乘頓教,所謂即心是佛,而不標榜持戒、精進與苦行。”
“乃至于,如果不明了即心是佛,就算能夠有不怕水淹火燒的本領,能夠沿著鋒利刀劍做成的梯子往上爬,能夠日中一食,長坐不臥,而行頭陀苦行,等等,這些都還是外道的有爲造作之法。”
哎,禅宗法脈,從摩诃迦葉尊者,直到菩提達摩大師,就是西天印度的二十八代祖師,傳承到中國以後,以達摩大師爲初祖,後面還有五代祖師,即:二祖慧可大師,叁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惠能大師。
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後,祖師的位子就不再傳遞了,而只是傳遞心印之法,這是因爲,人的根基越來越陋劣的緣故,許多人會拼命地爭奪祖師的位子,反而不利于法的弘揚了。
那麼,從世尊到大迦葉尊者,再一代代傳遞到般若多羅尊者(尊者乃是達摩大師的師父),到底傳了個啥呢?這個問題,只有達摩大師最有發言權,大師說道:“只是遞傳心印”,二十七代祖師,只是代代傳遞了“心印”而已。達摩大師也是如此,作爲第二十八代祖師,不遠萬裏來到咱東土,就爲了把這個“心印”繼續傳遞下去,以便利益更多的有緣衆生。
這個“心印”到底是啥呢?達摩大師說了,就是“頓教大乘,即心是佛”。所謂“頓教”,就是頓悟的教法,也就是說,之前學修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就是咱大家目前的階段了,哎,無論您聞思修也罷,禅修也罷,等等,總之,都是在循序漸進地積累福慧資糧,都是在爲“頓悟”做准備。所謂“大乘”呢,就是說,這個頓悟的教法,能夠適合廣大衆生的根機,可以說,只要相信,人人都可以修學,人人都可以頓悟呀。
禅宗見性成佛之法,被許多人誤解了,以爲只有上根利智的人才可以修學,其實,是人人可學,人人可以頓悟的。問題就在于,信與不信,學與不學,修與不修了。那些望而生畏的人,自然是沒份兒;那些高推聖境的人,嘿嘿,一句話:可惜了;那些自甘墮落的人呢?哎,人是自由的,人家喜歡生死輪回,咱管不著呀。
而且,即便是其它宗派,也不可能離開“頓悟”,因爲,修學積累到了某個階段以後,“頓悟”是自然會發生的。如果不發生,就無法見性,也無法見道;見性的一刹那,見道的一刹那,都是頓悟,而絕不是思維理解。例如:聲聞人見空性,是頓悟;菩薩行者見佛性,是頓悟;唯識宗見圓成實性,是頓悟;天臺宗見諸法實相,是頓悟;華嚴宗見一真法界,是頓悟;大圓滿見赤裸覺性,是頓悟;大手印見實相大印,是頓悟,等等,一切佛法當中的覺悟,最終,都是頓悟。
于是,問題來了:頓悟和頓悟有差別嗎?
回答:毫無疑問,必有千差萬別。
再問:那麼,啥樣的“頓悟”才是究竟的頓悟呢?
回答:嘿嘿,您問著了,如達摩大師所說,只有頓悟了“即心是佛”,才是究竟的頓悟,這就是禅宗一脈傳佛心印的根本內容。而且,這個即心是佛,不需要依賴于“持戒、精進、苦行”,不需要依賴于任何外相,而是本來如此。
——各位兄弟姐妹,您千萬不要錯解了,以爲要舍棄“持戒、精進、苦行”,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那些都是福慧資糧,無關根本呀。如果有人慧根足夠猛利,一聽聞達摩大師所傳“即心是佛”之法,一學習這部《血脈論》,便直下承當,嘿嘿,一念頓悟心本是佛,當…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