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脫落攀緣妄想。那麼,這樣的人,不需要持戒,也自然不犯戒;不需要精進,也自然不懈怠;不需要苦行,也自然不會貪著享樂啊。
——這樣的人,就叫做見性成佛,他們心常在道,不離如如法身。
否則的話,如果不曾頓悟即心是佛,反而向外面追求各種功夫和神通能力,這樣的人,縱然能夠自在地出入于水火當中,縱然能夠刀槍不入,乃至于能夠行持十二頭陀的苦行,等等,達摩大師說了,“盡是外道有爲法”呀。因爲,心外求佛的緣故。
接著,達摩大師,繼續給咱總結傳佛心印之妙法:
若識得施爲運動靈覺之性,汝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
“如果能夠當下認出,自己平時各種作爲和運動當中的靈覺之性,那麼,你才會知道,你自己的靈覺之性,就是一切諸佛之本來心呀。”
“前面的佛也罷,後面的佛也罷,只是標明以心傳心,此外,再也沒有其它法了。”
“如果能夠認出這個以心傳心之法,這個人縱然是凡夫,縱然連一個字都不認識,他也是佛。”
“如果不認識自己的靈覺之性,即使他能夠把身體弄破,破碎得如同微塵一樣,到裏面去尋找佛,終究也是找不到的呀。”
哎,達摩大師都給咱說透了,咱就老老實實地去觀察和認識,咱自己的靈覺之性吧。雖然咱大家是凡夫,這沒關系;雖然咱大家沒有多大學問,這也沒關系;雖然咱大家還有許多習氣毛病,哎,這還是沒關系。
只要呢,只要您一念回光返照,認出自己的靈明覺性,莫管它什麼五識、六識、七識、八識,難道,誰還會有七、八個心嗎?不會的,究其根源,就是一個靈覺之性,在在處處都是它,只要咱當下不攀緣,不胡思亂想,不陷入自我執著,哎,就在此時此刻,自性又不曾死去,那,不就是靈覺之性麼。
——那也就是馬鳴菩薩《起信論》所說的“心體離念”,乃至于“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它“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啊。
——哎,說來說去,蓮花生大師總結得妙:“不論安它什麼美妙的名稱,實際就是當下的那一點靈知而已”呀。
下面,達摩大師繼續爲咱總結傳佛心印之法: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不同質礙,不同外道。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其余衆生迷人不明了。
“所謂的佛,也叫做法身,也叫做本心,這個心沒有形相,沒有因緣果報,沒有筋骨血肉,就好像虛空一樣,終究不可得。”
“它不同于有質礙的事物,也不同于外道所謂的梵我,或者斷滅空。”
“這個心,除了如來一人能夠明白,其余的一切衆生,都是迷惑之人,他們尚未明了。”
哎,實際上,達摩大師是在重複並總結前文,法身也罷,本心也罷,它既是平平常常的,又是不可思議的。它沒有形質,所以,不屬于“有”;它不會斷滅,不會消亡,所以,也不屬于“無”。它也不同于外道所說的“梵我”,並不存在那樣一個清淨不變的大我,因爲,它可以隨緣現起一切法,而終究不可得;它也不同于斷滅空,因爲,它本來不曾産生,終究也不會滅亡,它的作用,更是無處不在。
甚至于,就算是因果業報,也無法束縛它,實際上,假如把它比喻爲大海的話,那麼,因果業報,乃至于一切生死輪回,都好比大海裏的浪花。各位兄弟姐妹,咱的本來心如此廣大而包容,咱卻不認識,這實在是太可惜了,也太冤枉了。
這個本心,只有如來完全明了,達摩大師就是這樣的見性成佛之如來,哎,爲了幫助咱認識本來佛心,大師繼續給咱開導:
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性,因何運動。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爲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
“這個本心,不曾離開四大所組成的色身,色身也不曾離開本心;如果色身離開這個本心的話,就沒有種種的運動能力了。”
“這個色身本來沒有知覺,就如同草木、瓦塊、石頭一樣;色身是沒有靈性的,怎麼會運動呢。”
“如果自己的心動了,色身才會動;因此,一切語言及色身的一切作爲和運動,包括見聞覺知在內,都是本心在動,以及本心動了以後的作用。”
哎,咱大家色身的物質成分,來自于各種食物和水,也都間接地來自于土壤,其成分呢,土壤裏面都有。但是,土壤不會運動,也不會見聞覺知,更不會思考,咱的色身卻會動,會跑,會見聞覺知,大腦甚至會思考,這是爲啥呢?
——嘿嘿,因爲,咱的本來心,和色身在一起,不曾離開啊。色身所有的語言和運動,以及見聞覺知,等等,其實,都是咱的本心在動,它一動,就有了各種各樣的作用。
那麼,咱的本心,和種種運動以及作用之間,是啥關系呢?或者說,咱大家,如何才能夠從日常生活當中,觀察到本心呢?對此,達摩大師繼續給咱開示:
動是心動,動即其用。
“所有的運動,都是本心在動;這些運動,也就是本心的作用。”
——因此,咱大家不可以離開運動與見聞覺知,另外去找本心。
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
“在各種運動和見聞覺知等作用之外,沒有另外的本心了;在本心之外呢,也不可能有運動和作用。”
——因此,咱大家需要認清楚,色身的運動,心的見聞覺知,等等,和本心是同在的,相互交融的。
動不是心,心不是動。
“各種運動狀況,不是本心;因爲,本心是沒有動相的。”
——接著前面,雖然同在,雖然相互交融,但是,運動有相,而本心無相,所以,本心不等于運動,它們是不會混淆的。
動本無心,心本無動。
“各種運動本身,裏面沒有本心;而本心呢,是從來就不動的。”
——這就意味著,所有的運動,都是虛妄的,而本心,並非虛妄;本心當中,沒有任何虛妄的動相。
動不離心,心不離動。
“但是,所有的運動,都不曾離開本心;本心呢,也不曾離開運動。”
——這是說,運動雖然虛妄,卻不在本心之外;本心雖然無相,卻不妨借著運動而顯現幻相。
動無心離,心無動離。
“一切運動,都不會被本心所離棄;本心,也不會被運動所離棄。”
——因此呢,所有的運動,所有的見聞覺知,等等,當體就是本心。它們,互融互攝。
動是心用,用是心動。
“各種運動,都是本心的作用;各種作用,也都是本心動念之相。”
——就好比,波是水波;所有的波瀾起伏,無非都是水的湧動而已。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湧動之相”,並不是水呀。
同理,一切運動和見聞覺知,都是本心之心念功用;這些功用,都源于本心的動念。但是,那些“動念之相”,並不是本心呀。
動即心用,用即心動。
“只要運動,就說明本心在作用;只要作用,就說明本心在動念。”
——哎,現象界的一切,都源于無相本心的“念動”;于是,本心本無相,隨念而紛然萬象了。不過,嘿嘿,紛然萬象,終非本心;然而,也不離開本心,真是奇哉、妙哉。
不動不用,用體本空。
“既不運動,也不作用的時候,那個動用之體,也就是本心,當體本空。”
——這就是返本還源之路,各位兄弟姐妹,您不造作的時候,不攀緣的時候,不貪著見聞覺知的時候,就在此時此刻,本心空無形相,卻是自知自明,爲啥,就不認識呢。
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
“本空之中,本來沒有運動和作用;所有的運動和作用,與本心都是同體的;然而,本心,卻本來就沒有動相。”
——啥叫本空?眼不見心外之色,則色本空;耳不聞心外之聲,則聲本空;鼻不嗅心外之香,則香本空;舌不嘗心外之味,則味本空;身不覺心外之觸,則觸本空;意不知心外之法,則法本空。
若能如此,才知道六塵本空,而不需要滅掉六塵;世界本空,而不需要等到世界毀滅;法界本空,而不需要推理論證呀。
此時,一切運動和身心作用,統統如幻;而這如幻的一切萬象,與本心從來就同體不二;雖然同體不二,本心,卻從來不曾動過,它如如。
到這裏,達摩大師已將傳佛心印之法,淋漓盡致地給咱小結完畢,後面,大師引用經文,作爲證明: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