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六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六

  而且,對于達摩大師說,見性的在家人也是見性成佛,有些人還是有疑問的,他們問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有人問:“在家人有妻子兒女,還沒有除去男女淫欲行爲,憑什麼能夠成佛呢?”

  哎,提問的人,因爲知道,叁世諸佛都是出家修行,而顯現成佛的,所以會有這個問題。不過,他們只看到了表面現象,卻不知道,其實,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一切佛陀在顯現八相成道做教主之前,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經見性成佛了。

  正如《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所說: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衆生,

  令入于佛道,爾來無量劫。

  爲度衆生故,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也就是說,世尊成佛以來,或者說世尊見性成佛以來,其時間已經無量無邊了;世尊以後的壽命呢?也是無量無邊呀。世尊的法身,其實是不曾滅度的,不曾生,所以也不會滅。顯現滅度的,只是無常色身而已。

  那麼,世尊見性成佛以後,幹些啥事情呢?嘿嘿,如經文所說,就在這個世界,以及十方世界當中,“常說法教化,無數億衆生,令入于佛道”,實踐自己的菩提大願,回入生死苦海,廣度衆生而已。正所謂“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哎,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呀。

  因此,各位兄弟姐妹,咱大家也可以見性成佛,之後呢,咱也應當效仿世尊,在無量劫當中,行廣大的菩薩道。期間,咱或者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或者是天神,或者是餓鬼,都可以做到,就如同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何身度者,即現何身度之。未來,終有一世,咱將會福慧圓滿,也就會如同世尊一樣,顯現八相成道,成爲偉大的教主,成爲真正的人天慈父,叁界導師。

  當然,到那時,在廣說無量妙法,利益了一切有緣衆生之後,一期度生事業圓滿了,咱也會顯現涅槃。不過,咱的法身,咱的心性,是不會消滅的,它本來不生也不滅,本來涅槃。

  只要咱大家,明見這個本來涅槃的心性,就可以初步地見性成佛,而不論您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誰見性,誰成佛,平等無差別。甚至,無關乎男女欲望,無關乎殘留習氣,無關乎貧富貴賤,等等。所以,達摩大師這樣給咱解答: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欲。只爲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余習,不能爲害。

  大師回答說:“所謂的成佛,只關乎見性與否,而與淫欲無關;因此,只需要標明見性,而不需要討論淫欲。”

  “衆生之所以不成佛,只因爲不見性的緣故;只要能夠見性,自然會明白淫欲本來空寂,沒啥意義,于是,自從見性以後,就會斷除淫欲行爲,不再貪愛了;縱然,有的人在見性之後,還有一些殘留的淫欲習氣,也終究不會再成爲病害了。”

  哎,這段論文可謂發人深省,對于咱這些初學者,具有極大的啓發。因爲,達摩大師揭示了一個修行的真相,那就是,明心見性和淫欲等等殘留習氣之間的關系,啥關系呢?嘿嘿,沒有直接關系。

  也就是說,還沒有斷盡淫欲習氣的凡夫,各位兄弟姐妹,就是咱大家呀!也是有可能明心見性的,無論,您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有可能。

  ——這實在是他媽的太鼓舞人心了。

  南無傳佛心印菩提達摩大師!南無觀自在菩薩!

  許多人,尤其是許多出家人,那些本來想修行的出家人,他們非常苦惱,哎,受了戒律了,忽然發現,天哪,要守這麼多戒條,好多都做不到,完了,這輩子修不成了,哎,連戒都守不好,根基太淺薄了,咋能開悟自性呢。

  ——于是,他們失去了修道的信心,失去了見性解脫的信心。

  ——一個人,連信心都沒了,就只有一個結果,嘿嘿,變成行屍走肉。

  我剛受戒的時候,也面臨著這個問題,忽然回過味兒來了:嗨,真他媽的,怪不得蕅益大師竟然舍棄了比丘戒,轉作菩薩沙彌;弘一大師出家後,還每每以五戒居士自居,這比丘戒要全都守好了,真夠難的呀。

  ——咋辦呢?涼拌。

  嘿嘿,咱盡力吧!守得一條算一條,其它的,存慚愧心,慢慢改進。不過,四根本戒,所謂的“淫、殺、盜、妄”,那是絕對不能含糊地,必須要做到,否則,就會失去戒體,失去出家修行的資格。

  然後呢,深入學習經典,看看這開悟自性,到底靠的是啥。于是,還和出家前一樣,在爲寺院做事之余,就是對于經論進行靜坐聞思修,哎,慢慢地就明白了,這明心見性,靠的是般若智慧,它和戒律,和欲望習氣,等等,沒有絕對的關系。就好比阿難尊者,還有少量的淫欲習氣,但是,人家早就見空性,證得初果了。又比如唐代龐居士一家四口,都是居士,也都已經明心見性了。再比如盧惠能呢,嘿嘿,還沒剃度,已經是大徹大悟的祖師了。

  ——那麼,問題來了,佛陀爲啥要製定如此嚴格的戒律呢?

  ——因爲,它關乎于證果,關乎于出離生死輪回,關乎于徹底的解脫。

  哎,據相關戒律內容,在家居士,受持五戒的緣故,在小乘教法說來,最多只能夠證得叁果;如果他要想進一步證四果的話,嘿嘿,就必須要出家受比丘戒,然後才有可能。因此,阿羅漢,都是比丘,或者比丘尼,而沒有居士。

  同樣,在大乘教法當中,縱然不受菩薩戒,只要肯深入學修,般若智慧一打開,也有可能明心見性;但是,要想證得初地,轉凡成聖,那是必須要嚴格持守菩薩戒的。

  ——于是,搞明白了,俺放心了,不勉強自己,咱專心幹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修法——就是念經聞思修,發願這輩子一定要明心見性,還要見得透徹,其它事兒,咱以後再說。

  ——至于那些男女習氣呀,愛恨分別呀,執著煩惱呀,等等,經文不是說了嘛,反正都是水月空花,又何必太過在意呢,又何必沒啥事兒,總跟自己較勁呢。咱一股腦兒,把力氣都用在聞思修上面,用在明心見性上面,不是更有意義嗎。

  實際上,據我自己的體會,這樣一用功,每逢智慧有明顯進步的時候,開個小悟之類的,都會伴隨著男女習氣、執著煩惱,等等內容的泛起,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這個意思。哎,咋辦呢?

  ——嘿嘿,哥們,挺住。

  ——挺住的意思啊,就是說,甭管啥習氣煩惱,它泛濫它的,不理它,調整、轉移,實在不行,等它發作完了,一轉頭,咱接著念經聞思修。哎,各位兄弟姐妹,這個節骨眼兒,千萬別泄氣,否則的話,就等于向煩惱習氣投降了。

  直到呢,直到真正明了自性以後,咱的心,就超越了第六意識的思維分別,不太會離開當下了,所以,就開始有力量了。這時,嘿嘿,咱就可以開始收拾那些習氣煩惱了,男女欲望也好,殘留的執著也好,等等,雖然還有,但是,它們已經是秋後的螞蚱了。

  因此,達摩大師說:“但得見性,淫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余習,不能爲害。”從明心見性以後,自然就有了降伏習氣,乃至于斬斷習氣的力量,嘿嘿,革命形勢啊,徹底扭轉了,從戰略防守,轉變爲戰略進攻階段了。要是有些在見性之後,卻沒有這力量的人呢?卻還在名利是非裏面打轉兒的人呢?哥們,說明您的見性還不夠透徹,接著參悟自性,千萬不可得少而足呀。

  哎,能夠降伏煩惱,能夠清理殘余習氣,那才叫做明心見性呀。亦如六祖大師《壇經》所說,“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是也。

  有一幫人,出家人,在家人,都有,他們把修行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斷除男女淫欲心上面,他們說“愛欲斷盡生死斷,別無佛法與君談”。對不對呢?不能說不對,但是,不准確,更不契機。

  如果這樣說的話,必須要知道“愛欲”的內涵才可以,裏面蘊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愛”是“法愛”,也叫做“理障”,或者“見煩惱”;“欲”是“事欲”,也叫做“事障”,或者“愛煩惱”。

  這樣的話,是沒有問題的,通常的修行當中,先見道,也就是見性,方法就是要看破“法愛”,突破“理障”和“見煩惱”,具體操作,要麼是聞思修,要麼是禅觀,等等。見道和見性,往往就是一刹那間的事情,所見的是如如自性之妙理,如《楞嚴經》第十卷所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透徹的見性,是頓悟,頓悟的一刹那,就可以突破思維障礙,突破“見煩惱”。

  但是,下一步,要想證果,可沒那麼簡單,種種欲望習氣,不是一下子能夠消融的。對此,《楞嚴經》接著前文說:“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就是說,“事障”、“事欲”和“愛煩惱”,其中主要就是種種愛欲習氣,等等,需要一步步地,慢慢斷盡。可是,剛才說的那幫人,他們把“愛欲”僅僅理解爲男女欲望之類,這就不准確了,也就混淆了佛法和世間法。因爲,斷除男女欲望,是色界天的功德,需要初禅以上的定力,才可以完全做到。

  但是,這些人,具有初禅的禅定嗎?很難有。即便有,也沒啥稀奇的,嘿嘿,不見自性,單單有初禅,還不能夠叫做解脫法,而是屬于世間清淨法。其功德,遠遠不及明心見性啊。

  由于得不到初禅,這些人也就無法徹底斷除男女欲望之心,于是乎,嘿嘿,他們越來越煩惱,越來越失去了解脫的信心,對于他們來說,修來修去,終于,哎,“佛在天邊”了,實在可惜。他們把男女欲望看作是實有的了,反而無法突破了,不老老實實地向祖師學,盡自己瞎琢磨,能怪誰呢。

  各位兄弟姐妹,咱可不能學這些人,咱呀,老實地跟達摩大師繼續學,關于“只言見性,不言淫欲”的原因,大師如此解說道:

  何以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汙不得。

  “爲啥說成佛“只言見性,不言淫欲”呢?因爲呀,佛性本來清淨的緣故。”

  “佛性,雖然暫時居住在五蘊所組成的色身當中,這個性,卻是本來清淨的,淫欲等等習氣,都沒有辦法染汙它。…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