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六▪P2

  ..續本文上一頁

  哎,這個“性”,就是咱大家的佛性,也叫做覺性,或者是自性,乃至于心性,還有本性,等等,都是它。不過,嘿嘿,可不是指性別的性,更不是指性愛的性。

  ——但是呢,無論您多麼地喜歡性愛,貪婪于此,也都不可能破壞,或者汙染您的佛性。甚至,再說得真實些,其實,就連您的性別和性愛,也離不開它,也都被平等地包容于佛性之中,而不會被佛性所排斥。佛性乃是永嘉大師所說“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于此人人本具的妙性當中,沒啥東西可以得到,也沒啥東西需要舍棄,您的全然身心,就是一個佛性。

  ——所以,它叫做圓滿的佛性。如果它還有所貪婪,那就不圓滿;如果它還有所排斥,那也不圓滿。

  ——哎,各位兄弟姐妹,您的佛性,也叫做心性,它本來清淨,本來圓滿,超越一切煩惱習氣,也包容一切煩惱習氣,因此,只要您能夠明了它,就會見性成佛。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真是太棒了。

  是的,貪婪于男歡女愛的人,很難見性,因爲,六根太攀緣六塵的緣故,內心躁動不安的緣故;但是,反之亦然,憎恨男歡女愛的人,也很難見性,因爲,心不夠包容,不夠圓滿,也不夠離相的緣故啊。

  ——那麼,啥樣的人,才比較容易見性呢?

  嘿嘿,淡泊于男歡女愛的人,同時,淡泊于一切名利欲望的人,也淡泊于自己見解的人,比較容易見性。

  哎,這個“淡薄”,既沒有貪愛,也沒有憎恨,就是看淡了,就是看開了,這樣的心境,包容而圓滿,最接近佛性了。所以,這樣的人,最容易明心見性啊。同時呢,還需要培植般若智慧,否則的話,許多外道也可以做到淡薄名利與欲望,難道他們也容易見性嗎?

  ——嘿嘿,他們也能夠見性,不過,他們見的不是佛性,而是“外道性”,在他們六根離開六塵攀緣的一刹那,他們也會回光返照,他們要麼見到了“梵我”,要麼見到了“主”,要麼見到了“真神”,要麼見到了“靈魂”,要麼見到了“原始能量”,等等,等等。那爲啥,不說他們見到了佛性呢?

  ——因爲,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啥是佛性呀,不信任佛陀和佛法的緣故。哎,因此,他們一見到那個東西(見的時候,其情景,和菩薩見佛性,沒啥兩樣。甚至,人人時時處處,都見此性,認不出來而已),他們就會貪著,就會給它安上一個概念,給它打上一個標志,等等,于是,那個東西,就被他們給錯認了。哎,人家本來沒毛病,是清淨圓滿而無相的,可是,他們硬要用自己的見解,把人家給定性了。一定性,就成了與心隔離之法,所以,叫做外道。

  ——那麼,有人問了:您一見到那個東西,就把它確認爲佛性,是不是也是貪著呢?是不是也是一種定性和錯認呢?

  ——是的,如果有人親見之後,就把它定性地確認爲佛性的話,嘿嘿,那還不是真正的見性,那還落在了見解當中啊。

  哎,這個地方,非常微妙,不可以帶有任何見解,不可以先入爲主。正像憨山大師當年與一位老參,相互交流見地時,老參說:“叁十年來拿龍捉虎,不小心路旁蹦出只兔子來,倒嚇一跳”。憨山大師接著說:“說是兔子,倒似蛤蟆”。要是不曾見性的人,聽了這話,肯定找不著北了。要是見性的人呢?嘿嘿,前一秒聽到這話,後一秒,難免會哈哈大笑。

  啥意思呢?這位老參,參禅幾十年,時時刻刻用功,就爲了明心見性,苦苦等待著,那個偉大時刻的到來。那個時刻,早已被他給鍍上了一層金碧輝煌,所以說“拿龍捉虎”,以爲將會見到一個多麼神奇的東西呢。

  結果呢?嘿嘿,幾十年下來,功夫終于用到了家,內心平實了,不攀緣了,忽然一下子,坦然相逢,嗨,他媽的!就這麼個平凡的東西,幾十年來天天見,愣是不認識。那情景,就好比准備打老虎的獵人在山裏走,異常警覺,“不小心路旁蹦出只兔子來”,太平常了,反而呢?出乎意料了,所以會“倒嚇一跳”。

  這才是見性,既生動,又平常,見得清清楚楚,但是呢?不曾落入任何定義和概念。哎,憨山大師也是如此,所以呀,他一聽就明白了,續了一句“說是兔子,倒似蛤蟆”,完全不被概念所影響,完全是超越知見的當下明見,嘿嘿,倆人自然就心知肚明了。

  咱的這個本來清淨之性,就是佛性,也就是咱的法身,暫時說來,它也不離咱的色身。但是,它遠遠超越色身的各種感受,而不會被色身的狀況所影響,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請看達摩大師的進一步開示:

  法身本來無受,無饑無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

  “這個五蘊色身當中的佛性,就是法身,它本來就沒有各種感受,它不會餓也不會渴,它不會冷也不會熱,它不會生病,它沒有恩愛,它沒有眷屬,它沒有苦和樂,它沒有喜好和厭惡,它沒有短處和長處,它沒有強大和弱小,它本來就不屬于任何實成之物,裏面也沒有任何實成之物可以被找到。”

  哎,雖然現在,咱大家的法身和色身同處一身,但是,這個法身是不會承受色身之種種感受的,只是包容和明白,它總是超越的,總是如如不動的,總是安然自在的。無論,您見性與否,它都是如此,因爲,它本來就如此。

  如果您不信的話,請您隨時如此觀察:在您高興的時候,您的心裏面,是否有一個東西“知道”自己高興?嘿嘿,肯定有。如果您再細心一些的話,就會發現,它不僅知道您高興,而且,它也無比地冷靜,根本就不會被您的高興沖昏頭腦,有點兒像旁觀者。而另外那個高興的東西,也會被高興沖昏頭腦的東西,其實,就是您的第六意識,它,往往被您錯認爲了“自我”。

  哎,一般凡夫,由于心比較粗亂的緣故,就會把第六意識心,當做是自我,而把身體,當做是自我的形相。有了禅定以後,心細靜了,甚至,第六意識完全平靜下來了,這時,第七識當中比較細的連續思量心,就會被觀察到,于是,這樣的人就會找到衆生更深層的“自我”,也就是第八識當中的那個“見分”,那個似乎如如不動的見聞覺知之心,它被第七識的細微思量,當做了“自我”,因此,第七識也被稱爲“俱生我執”,哎,與生俱來的自我執著念呀。

  咱的法身,與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同體的,所以說,阿賴耶識是染淨和合之心識,也就是咱大家的當下心體。萬法唯心的“心”,是它;萬法唯識的“識”,也是它。因此,馬鳴菩薩《起信論》說:“此識(阿賴耶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雲何爲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其中的“覺義”,就是咱的法身,它是超越念頭的,因此,它也就超越咱的感受,根本就不會陷入達摩大師上文所說的,饑渴、寒熱、苦樂,等等感受裏面。對此,《起信論》說:“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所以說呀,法身,就在咱當下的心裏,不在別處。它無所不包容,可是,又“心體離念”,也就完全不會被身體和心念的感受所影響,哎,它才是真正如如不動的。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咱大家能夠在一刹那間,斬斷第七識的相續思量心(我執也同時被斬斷了,當然,殘留的我執習氣通常還是有的),就可以觀察到“心體離念”的那個“心體”,哎,它就是知道您高興還是憂傷,而又不會隨著您高興,不會隨著您憂傷的那個東西。找到它,就叫做初步開悟自性,初步見性,哪怕只是一瞬間,足矣。

  既然法身不會陷入感受,那麼,種種感受又是咋來的呢?請繼續聽達摩大師的解說:

  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饑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

  “只因爲衆生,執著于這個色身實有,因此就有了饑餓和口渴,有了寒冷和酷熱,有了疾病等等狀況;如果能夠不執著于色身實有的話,就可以一心坦然,而隨便它如何了。”

  哎,如今的人們,最重視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卻忽略了心靈修養,就佛法來說,這無異于舍本逐末。嘿嘿,說到底,都是機械唯物主義,給咱惹的禍呀。

  自然科學的發達與昌明,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富足的物質享受,但是呢?各種各樣的怪病,都來了,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了。

  ——到底,從哪裏來的呢?

  ——貪婪,沒有節製的瘋狂貪婪。

  ——爲啥如此貪婪呢?

  ——因爲,愛護自己的身體,執著于身體實有,所以,要拼命地爲它服務,滿足它的種種欲望啊。

  哎,爲了滿足色身飲食的口感和營養,就不惜殺害各種動物們,把它們變成所謂的“美食”,其實,不就是屍體嗎?和自己的肉體成分沒啥差別呀,腥臊惡臭而已,有何美味呢。反過來考察一下,難道,那些動物們,不愛惜它們自己的身體嗎?當然愛惜了。那麼,咱們把它們殺害了,做成菜,它們會咋想呢?被殺害的時候,疼不疼呢?真是不言而喻了。所以,有一首偈語說得好:

  “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似海恨難平;

  設身處地扪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而且,被殺害者數量極爲巨大,它們的怨恨之心積攢在一起,就會煥發出巨大的報複力量,種種災難,各種奇怪的疾病,自然界的百般異常,也就紛紛而來了。仔細想想,能怪誰呢。

  爲了滿足色身肉體接觸的快感,而男人貪婪女人,女人貪婪男人,甚至,男人貪婪男人,女人貪婪女人,于是,艾滋病來了,各種惡性傳染病來了。于是,情殺、仇殺、連環殺,等等,都來了,競爭真是慘酷啊。一不小心有了身孕以後呢?許多人還要去墮胎,也就是殺死自己的孩子,那個小孩子已經有了身體和感覺,也會和大人一樣痛的,怎能不怨恨那無知的父母呢。

  這些怨恨積累起來,各種殺害和傷害,就成了人類種種災難的根源。所謂的:“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被宰殺動物的慘叫,被墮胎嬰兒的哀怨,等等,總會輪到人們來承受的,到那時,又能怨誰呢。而這一切,究其根本,都來自于咱大家對于自己色身的執著呀。

  幸好有佛法,幸好有達摩大師…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