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偏空歧入劣乘,利生之波不大,偏悲利他亦微,故須悲空雙運,互相增益。
第十四目 以觀增益止
無觀偏止,唯世間道,觀生則入解脫道故,應以觀增益止。
第十五目 以止增益觀
則觀之用,不得圓滿,神通神變等德不現,止愈善則以次增大觀力,具衆功德故亦須以止增益觀。
第十六目 增益平凡
四瑜伽之法障增益,所說頗多,爲免繁冗,茲特從略,若求詳盡可閱他書,蓋諸古德導引各書,亦有說之者。唯止及觀,專一瑜伽,則以覺受增益覺受。離戲瑜伽,則以了證空性,于顯煉用已,而以覺受增益所證。一味瑜伽,則以證平等性,以悲煉用已,以證增益所證。一切行道,煉用而叁門無滯留于平常,所作悉轉成善之一如,增益平凡而爲功德。
第十七目 于本元坦蕩上無整放置
惑、苦、中折、過失之諸實有,隨其現出,離諸其捨,觀本面已,由取過失爲功德,凶兆轉爲祥門以增益。當彼善行低弱之時,于彼強猛疾病煩惱,雖觀未能即成自之善行,應于彼上堅持久住,則當漸次松散已,于低弱禅受空淨頓散無迹。若諸善行優者,自然不滅,赤裸朗朗,自化空矣。由此可知,應如上說:于本元坦蕩之上,無整放置。[5]
第六節 除障
第一目 除病障
除病障者:一切病攝于風膽痰,主修止叁摩地以去風病,至于觀義,黾勉行持,以去痰膽病。或又以痰地之病,應依毗缽舍那氣明無分之風力以去之,膽風動之諸病,以止須彌壓伏。又一切病,悉爲寒熱所成,故以止之清涼水,能息火之自性熱,以觀之日光,能令水之自性寒幹涸。或又熱等生時,細審彼病體性,形生住逝形色等,確了其無自性,唯念增益外,毫無成爲空性之自性。若因習氣力強,仍未能去,則應思維“受次病惱,衆生無量。惟願彼等病苦,于我成熟,代其受苦,是等有情,痛苦悉離”。慶幸得病等力作與取爲觀緣,則病亦可齎于四身上,蓋以各種顯現爲化身,明覺爲報身,空爲體性身,彼叁平等一味爲法身。或又以病無生爲法身,無住爲報身,無滅爲化身,自性空爲體性身,引于四身以行持之。如是究源,以並無實成,及作畸修與取爲觀緣而廕庇病,與夫齎于四身與智遊戲。觀其本面瑜伽之叁種去病。要約言之,應如郭滄波世尊所說:
當身罹病時 爲宿世于他 捶蹴異熟熟 令惡業盡者
于病勿延醫 于魔勿禳解 須齎病于道 爲法主師說
故毋視病過 淨障生功德 能增益了證 病生最可慶
應如斯行持 又頻頻觀想 受我如此病 有情誠堪憐
願我以此病 淨除等虛空 有情病苦盡 數數發此願
後于病凝觀 形與色等病 實有毫無成 任運成空性
知是自解脫 一又當時病 衷誠禱師主 加持取作道
加持離遮求 加持作友伴 如是猛禱求 一又凝觀病
彼病前無成 後又有何成 松置無成上 病現爲法身
如是行持,倘仍未去,則依世谛服藥,及去障五橛口訣,以氣療等口訣行持。
第二目 除魔障
除魔障者:猶如古德口訣所說:“自心即是障 自心亦名魔 諸魔由念起 故應斷妄念”,彼顯爲魔者,亦由自之妄念,或心幻變而起,故應確了彼即自心,亦赍彼心于明空離執,或四身上,而觀彼魔即四身以去之。
第叁目 除叁摩地障
除叁摩地障者:禅病不多,沈掉而攝。故沈則勵行轉掉,掉則求轉沈方便,修習令離沈掉二者之心,安住本位。或又依上師瑜伽門,以去沈掉,沈時觀想頂住上師阿彌陀佛,身紅色,傳承列祖諸佛菩薩沁入,敬信殷誠貫注力禱,上師方光無量沁融入已。時、行道、穢、異熟四種沈因,悉行蕩淨。上師化光已沁入故,自身成光團相,徧照一切刹土,彼光亦複消于虛空,洞然置于惺松心明之上,則去之矣。掉則觀想心內四瓣蓮中,上師金剛薩埵,身藍色。四瓣蓮上,毗盧遮那等,身色亦藍。各由本部勇父空行,佛菩薩等圍繞,諸尊心放藍光,射貫師光,如張氈帳然。明觀方隅一切,以光牽張,等持住于大手印上。要之,沈掉依身要心要而淨故,善具身要爲要,或又沈掉隨起,觀彼體性,無整放下,善能去之。又若身樂份小,則觀上師爲無量光,明小則觀不動,無念份小,則觀毗盧遮那,隨宜祈求,則諸障去,功德增上矣。死時亦即以四作道伴,勿于趣執貪著冀慮,與明空合,則死亦成道伴焉。[6]
第七節 四種失真[7]
第一目 所知失真
所失真者:(甲)由不了知空有無別,具足一切勝行之要點,謂全無功德過失、即是無實體之空性,此乃輕毀善惡,當體失真。(乙)雖能了知俱行之體性,乃善惡宣說,但不能切實證悟,此爲現前失真。
第二目 修道失真
修道失真者:(甲)由不了知道果無別,自然具足,而謂修道之後別有余果。此即當體失真。(乙)雖能真修,而不能信賴,希求更有過上之法可修,此爲現前失真。
第叁目 對治失真
對治失真者:(甲)由不了知能治所治無別,所斷即是能治,強執別有所斷之煩惱,與能斷之修行,而別修對治,此即當體失真。(乙)有分別散亂,或遇違緣,雖破彼後,而複修治,此爲現前失真。
第四目 印證失真
印證失真者:(甲)由不了知能慧與方便無別,一切諸法,皆本然性,而于有所得印證爲無性,此即當體失真。(乙)不知修即是道,而于修後追憶爲修,或想先多聞,後再深修,此即現前失真。[8]
第八節 六種持道
由于以下數門,將一切惡相,持爲修道,于真實義,增進正德,亦名味等。[9]
第一目 持分別爲道
持分別爲道者:非觀察分別之自性,抉擇無性。又非以正念隨逐分別而修,是乃了知分別之體性,即于此了知上,作爲修行自性而住,初覺不安,稍加策勵,持以爲道。
第二目 持煩惱爲道
持煩惱爲道者:有時當故思煩惱之境,令其增長,隨了知已,不破不隨轉,即于煩惱心,不加改造,明了寬緩而住,于癡煩惱在重眠之心上,令心不改而修,此即令睡眠成光明方便也。。
第叁目 持鬼神爲道
持鬼神爲道者:不破不隨轉,即于恐怖,令心不改,明顯寬坦而住,若已製伏其變化,則可觀成較彼更恐怖之景象,如前而修。
第四目 持苦爲道
持苦爲道者:總說生死爲苦,別說一切情苦。起大悲心于彼不加造作,明顯寬坦而住。即于定中,普緣一切有情,修慈悲大菩提心,廣發弘願。
第五目 持病爲道
持病爲道者:緣明顯之病痛,作爲修行自性,尋求此病者痛者,借能所之參,以破彼明。
第六目 持死爲道
持死爲道者:若能如上修習,臨命終時,依攝收次第,任觀何境,即能了知,不起恐怖及立破之心,如此得子母光明相會。[10]
第九節 明修行之過
第一目 境滅或不明顯
唯以住心爲主,如湖水結冰,六識之境,滅而不現,或雖未滅而不明顯,前者失過失甚大,後者亦是呆修。
第二目 境相不覺了
對境相明不明,全不覺了。唯無念而住,此墮無記。
第叁目 心念無觀分任持
前念分別已滅,後念未生之中心殓然而住,若無觀分任持,其過極大。
第四目 修行饑荒
雖有觀分任持,然覺惟此更無大手印,亦是修行之饑荒也。
第五目 失正義
惟以樂明無念爲修,無觀分所任持亦非修,與修有觀分任持,以爲遮止一切現境之門,或即不遮而覺如冤敵,仍失正機。
第六目 執無實
以凡所顯境,皆不離無實之執而爲修,是執無實。
第七目 落舍行
有以無念中一切境,不立不破,仍落舍行。
第八目 偏執
以惟內心明了,不及無分別爲修者。此雖于分別滅息後,修明了無可取著,若謂定須無別,仍屬偏執。
第九目 不能任運放緩
專注正知正念,令內心空明爲修者,此雖爲修,然于廣大之念力,不能任運放緩,失之舉也。
第十節 破四邊執
哥羅阿闍黎,破見、修、行、果之四邊執,分偈頌以明之:
第一目 破見
世人以我慢 引種種教理 謂悟入空性 無悟亦無入
空性複空性 無生生非有 一切皆虛妄 變僞無堅實
若分別謂證 非證乃分別 複生大疾苦…………….
第二目 破修
分別錯中錯 境入俱不成 無常幻無實 故彼爲歧途
若心取彼境 則失自在性 [11]依修如來明妃等 諸曼陀羅亦失壞
第叁目 破行
有功力便誤 取舍即苦邊
第四目 破果
法性如虛空 欲得至究竟 如愚求空邊 欲得究竟味
如鹿遂陽焰 本來即佛陀 更求佛便誤………………
第十一節 念呸字
至尊密勒日巴大手印開示雲:“若煩惱妄念熾盛發生時,必須猛提正念,厲聲智慧字,使還安住于明體上,成爲助道之勝緣也。”如笃哈語錄頌雲:“瑜伽修習頻除妙,泉水洶湧激流妙”即此義也。詳如椎擊叁要勝法。
複次雲何除法:謂將生樂、明之力,及現喜樂愉快等相時,要力念方便能攝及般若能斷之智慧字,二者相合,猛然從上落下,即破壞貪著之功力[12]之皮殼矣。
注釋:
[1] 參看《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
[2] 怨對亦由心生。
[3] 參看《祝拔宗契合俱生大手印》。
[4] 參看《了義海大手印心要》。
[5] 參看《了義海大手印心要》。
[6] 參看《了義海大手印心要》。
[7] 參看貢噶上師開示,四失真,即決斷歧途之口授。
[8] 參看《大手印講義攝要》。
[9] 此六種持道,雖非過患,但可以作對治,故特錄之,以實本章,且備行者之參考。
[10] 參看《大手印講義攝要》。
[11] 自在性者,無波浪之義也。
[12] 此節前段爲破煩惱障,與以前十節將毋同,後段爲破所知障,而對治亦極高矣。
《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 第十七章 大手印之過患與對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