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行者可許因利濟衆生而破戒,則恐怖之念生焉。如法融禅師,見四祖于其所坐臺石上,書有“佛”字而不安,四祖謂其“猶有這個在”之怖。又如主叁大阿僧祇始許成佛之顯教信徒,聞密宗“即身成佛”之說,亦不免有恐怖意。此皆修行上之恐怖也。
心無罣礙,複可遠離顛倒夢想。
雲何顛倒?此複有四。
身本不淨,凡夫以爲清淨,此身之顛倒也;所受者本是苦,而凡夫以苦爲樂,此受之顛倒也;心本無常,而凡夫執無常爲有常,此心顛倒也;法本無我,而凡夫以無法無我爲有法有我,是法之顛倒也。
二乘行者,能不生此種顛倒。彼知淨是不淨,樂者是苦,常是無常,我是無我,惟彼等不知,此不淨,是苦,無常,無我,只是六識上對待的道理,倘如說深一層,則有凡夫及叁乘所不知之“常、樂、我,淨”在。此常是真常,樂是真樂,我是真我,淨是真淨。二乘即是不能知,亦是顛倒。
無常者,法之作用。凡夫執其作用爲常,二乘則以法隨起隨滅,乃以爲法亦無常,殊不知法本長住。故二乘有無常顛倒。
凡夫執前六識之樂爲樂,而不知是苦,二乘積壓此塵境上樂,實即是苦,而不知識法中自有真樂,非根識之以苦爲樂可比,故二乘有無樂顛倒。
我者,假名而已,非實有自性。凡夫執假爲有,而二乘則知此是假我,但不知法界本體中,原有真我特性,故乃生無我顛倒。
不淨者,色法爲塵境所染耳。凡夫不知塵境之染,故以不淨爲淨,二乘知之矣,但不知即得真如者,任何色法皆不爲塵境所染,是得真淨。故二乘有無淨顛倒。
倘修般若波羅多法,自無凡夫之顛倒,亦無二乘之顛倒也。
雲何夢想?此言夢中之想像。其境虛幻不實,實因心及心所法而生,依顯教言,此系睡眠時獨頭意識所起,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自凡夫以至叁乘。皆有夢境,唯佛無夢,(據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蓋佛已盡除習氣,心心所法不生顛倒,故夢境不生。
密宗以爲,夢中境界有與定中境界及與中有(舊譯中陰,即衆生舍此生,取他生之中間一段時間)相似之處,故有夢幻法之修行,此則爲借夢以修持矣,實方便法門也。
若依般若波羅蜜多,想蘊已空,心,心所法亦空,故心無罣礙而遠離夢想。
倘依般若造因,心無罣礙而得無恐怖且遠離顛倒夢想,則其果爲如何?曰:“究竟涅槃”。
究竟,爲澈底意。涅槃具譯爲涅槃那,或譯泥洹,義爲寂滅或解脫。複分爲四:
一、自性涅槃:成佛固有涅槃之本能,即衆生亦皆有涅槃之本能,因衆生與佛,本無差別也,不過其佛性爲掩蔽耳。此種本來清淨自性,其性本寂,故得名爲涅槃,然此非究竟。
二、有余依涅槃:真如出煩惱障,唯八識尚有所系,爲有余依涅槃。此尚非究竟。
叁、無余依涅槃:真如出生死苦,八識已無所系,爲無余依涅槃。此亦非究竟有余依與無余依涅槃,又可從因果立說。
有余依與無余依涅槃,又可從因果立說。
有煩惱障,有我執,即有分段生死;離分段生死而有所知障,有法執,則有變易生死。——故凡夫有分段生死,二叁禅天,雖無分段生死,卻有變易生死。
小乘行者,可斷我執,即斷分段生死之因,乃證有余依涅槃;能斷分段生死這果,乃證無余依涅槃。
大乘行者,倘能斷法執,即斷變易生死之因,可證有余依涅槃;能斷變易生死之果,即證無余依涅槃。
四、無住大涅槃:真如出所知障,而能悲智雙運,以利樂有情故,不住涅槃境界,不怖輪回,不樂成佛,此即爲究竟涅槃。菩薩依般若而得涅槃者,是無住大涅槃。
丙二 佛依般若得菩提
經雲:“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則是佛依般若之用。
叁世,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而言。大寶積經雲:“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在世。”
叁世諸佛者,意甚赅廣,統指一切時間之佛而言。佛,梵言“佛陀”,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成就者而言。
諸佛已得涅槃,但依般若波羅蜜多,仍得起用,其用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詞長凡九字,乃是梵語。阿義爲“無”;耨多羅義爲“上”;叁義爲“正”;藐義爲“等”;叁義爲“正”;菩提義爲“覺”;合而言之,爲“無上正等正覺”。
覺有多門,倘所證之覺或偏真空,或偏妙有,乃非等正之覺;若偏于止,若偏于觀,亦非等正覺。必待空有雙融,止觀雙運,事理無礙,始得等正覺。所稱“等”者以空有與止觀,皆等量齊一,而均等也。冠以“無上正”者,贊美之詞也。
攝般若波羅蜜多,五智具足,而洞達大悲之義,不因悲而礙智,不以智而礙悲乃能成五轉依,得大菩提。般若之用,至是具足。
乙二 贊歎
即明般若波羅蜜多,如是妙用,故經贊歎雲:“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咒,梵言“陀羅尼”。義爲總持。稱總持者,以陀羅尼能增上念慧,能總任持。而任持無量,使佛法不至散失也。廣義而言,陀羅尼有四:
一、法陀羅尼:聞佛教法,受持不忘。
二、義陀羅尼:悟解妙義,攝持不失。
叁、咒陀羅尼:以定爲體,傳佛密語,念不忘失。
四、忍陀羅尼:證諸法實相,印持成就。
經文四句贊歎,分攝此四陀羅尼義。
妙用無方者爲神。以法陀羅尼持至一心不亂,即有妙用隨生,且與如如真智相應。故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者,攝最高法陀羅尼之義。
無暗不照爲明,大明者,簡異未契如如真理之小明。持義陀羅尼,即能明達法旨。故般若波羅蜜多是“大明咒”者,攝最高義陀羅尼之義。
最勝第一爲無上,得佛身語意叁密加持,修持人迳現與本尊妙性之叁密相契,真智顯露,而諸識泯滅。故般若波羅蜜多是“無上咒”。攝最咒陀羅尼之義。
得大涅槃,證大菩提,入佛叁昧,能證真相,而得印持,爲忍陀羅尼之最殊勝義。故般若波羅蜜多是“無等等咒”。——無等等者,無等可與之等也,即十地菩薩亦不以與等,故般若波羅蜜多,攝最上忍陀羅尼。
即具足四陀羅尼,自然無苦不除,經雲: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是也。然而何以謂真實,蓋般若波羅蜜多,其體是真,其用是實也。故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曰:“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無能及者。能伏一切,不爲一切之所降伏。”
乙叁 宣咒
全部心經,依奘師譯本,以宣咒作結。經雲:“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咒在漢土有數異名。
一、陀羅尼:從音譯也。此以廣義名詞攝專有名詞。總持法要,古以經藏,律藏,論藏,般若藏,陀羅尼藏爲五藏;因爲前叁未必能見法性,後二則必見之。故密宗之稱陀羅陀,正以其能見佛性,能顯佛境耳。
二、咒:爲我國固有名詞,義爲能表堅決之願,以致不可思議之效驗。
叁、明:無明則不能見性,而咒陀羅能破無明煩惱之闇,故亦稱曰明。如六字大明,百字明等。
四、密語:咒爲如來口密,二乘異生,以未見性,莫名其妙,故以密語稱之。
五、真言:以如來密語,雖藉衆生之口所發,然屬法界本性流出,字字真實,非同凡夫之由浮識牽合,故又名之曰真言。
揭谛揭谛等一十八字,即般若咒之音譯。大凡咒語,都有可解之義。依密宗修持言,除持咒以印契本尊語密外,並有結印以印契身密,作觀想以印契意密。如是身,語,意叁密具足,功德甚大。
今依密宗見,畧谛爲“度”,有超脫妄執之義。重而方之者,示能自度度他也。上一“揭谛”爲將分別爲我執斷去;下一“揭谛”爲將分別法執斷去。二執並除,自可由此苦海度到彼岸矣。故第一揭谛,爲已到資糧道,第二揭谛,則爲已到加行道也。
“波羅揭谛”一波羅爲彼岸,亦有徹底之義。由依般若故,有大神力自度度他,而至彼岸。而此一揭谛,則進一步徹底斷去俱生法執,得無生忍矣,且爲已到見道。
“波羅僧揭谛”一僧之義爲總,此有“徹底總度”之意,雲何總想?自度,亦複度他以至彼岸也。此乃妙觀察智之極則,徹底破除俱生法執,且爲已到修道。
“菩提薩婆诃”一菩提爲覺義。薩婆诃爲速疾義。薩婆诃爲速疾義,究竟義,有圓滿之意。由依般若妙慧,故能速疾到達彼岸,究竟無上菩提。夫菩提者,大覺之道也。二執俱斷,不複障真如,于是自覺覺他,而臻覺行圓滿之境。是爲到無修道;十地圓滿,而成妙覺矣。
咒文雖短,而攝義甚廣,層次井然。故常持此咒,即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奘師譯音,與今語不合,茲用廣州方言音重譯,並附羅馬字注音,以便讀者持誦。倘得密宗上師傳授,配合叁密修持,功德更大。咒曰:
爹爹他 嗡 加爹加爹 巴那加爹 巴那生加參 波的梳哈
Dayata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ngate Bodhi Soha
“爹也他”義爲“即說咒曰”,“嗡”字表法報化叁身具足,有加持之義,余與玄奘師所譯者,義同音異而已。
願善妙增長
後 記
北傳大乘佛教,西藏一支以修持密法爲主,與漢土以顯教爲主流之師資傳授,相互逃映。西藏密法沾溉漢土之時日即短,故學人但多知贊歎咒力不可思議之真言功德,而較少知藏密所持之佛學理論統緒。
閑嘗思之,顯密分流,僅修持方法之別。發心、證果,悉皆無二。蓋兩宗發心俱爲利益一切有情同登覺岸;兩宗證果,同果圓一切功德之佛位。以如是故,藏密行人亦以中觀,唯識爲決擇修持儀軌之論據。——所修儀軌,無不處處顯真空妙有之理。此即般若心要所在,以咒輪、明點、拙火淨八識田,即取唯識之理。故知藏密非徒事修持,而尤重理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論者推爲大般若經精華,其所空者,盡一切世出世法。然所以爲空,非歸諸烏有,但以人法即時泯滅,能所當下雙亡,故以爲空耳。克以爲空耳。克實而論即中觀之義。此亦藏密傳統理論之主流也。
職是之故,已酉年夏,劉上師銳之允金剛乘學會弟子衆請,排日請解心經,無不爲之雀躍。是講綿延凡九閱月,風雨無間,而與會者鹹無退心,此固聽者深知藏密與顯教理論相融會,亦講者能對機譬解,舌粲蓮花之功德。師講是經時,余亦恭居筆記之列。即結經,有同學倡將講稿印行之議,因以工余,整理筆記,時作時辍,曆歲始成。但以文字荒蕪,又限于佛學根柢,未能曲折表達劉師講時之精辟喻解耳。
整理紀錄稿時,初覺文中頗少談密法。然深思之,明般若之義理,顯般若之體用,即密法關鍵所在。蓮華生大士雲:“空即不空有即無”,此即般若之義理;又雲:“無見無修亦無行”,此即般若之體用,劉師講時,有將密法表而出之者,有未表出,而處處爲密法作關合者,亦對機雲爾。素心人當可會意。其實顯密又何嘗分途哉。
辛亥夏月弟子談延祚記
《心經密義闡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