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密义阐述▪P11

  ..续本文上一页乘行者可许因利济众生而破戒,则恐怖之念生焉。如法融禅师,见四祖于其所坐台石上,书有“佛”字而不安,四祖谓其“犹有这个在”之怖。又如主三大阿僧祇始许成佛之显教信徒,闻密宗“即身成佛”之说,亦不免有恐怖意。此皆修行上之恐怖也。

  心无罣碍,复可远离颠倒梦想。

  云何颠倒?此复有四。

  身本不净,凡夫以为清净,此身之颠倒也;所受者本是苦,而凡夫以苦为乐,此受之颠倒也;心本无常,而凡夫执无常为有常,此心颠倒也;法本无我,而凡夫以无法无我为有法有我,是法之颠倒也。

  二乘行者,能不生此种颠倒。彼知净是不净,乐者是苦,常是无常,我是无我,惟彼等不知,此不净,是苦,无常,无我,只是六识上对待的道理,倘如说深一层,则有凡夫及三乘所不知之“常、乐、我,净”在。此常是真常,乐是真乐,我是真我,净是真净。二乘即是不能知,亦是颠倒。

  无常者,法之作用。凡夫执其作用为常,二乘则以法随起随灭,乃以为法亦无常,殊不知法本长住。故二乘有无常颠倒。

  凡夫执前六识之乐为乐,而不知是苦,二乘积压此尘境上乐,实即是苦,而不知识法中自有真乐,非根识之以苦为乐可比,故二乘有无乐颠倒。

  我者,假名而已,非实有自性。凡夫执假为有,而二乘则知此是假我,但不知法界本体中,原有真我特性,故乃生无我颠倒。

  不净者,色法为尘境所染耳。凡夫不知尘境之染,故以不净为净,二乘知之矣,但不知即得真如者,任何色法皆不为尘境所染,是得真净。故二乘有无净颠倒。

  倘修般若波罗多法,自无凡夫之颠倒,亦无二乘之颠倒也。

  云何梦想?此言梦中之想像。其境虚幻不实,实因心及心所法而生,依显教言,此系睡眠时独头意识所起,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自凡夫以至三乘。皆有梦境,唯佛无梦,(据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盖佛已尽除习气,心心所法不生颠倒,故梦境不生。

  密宗以为,梦中境界有与定中境界及与中有(旧译中阴,即众生舍此生,取他生之中间一段时间)相似之处,故有梦幻法之修行,此则为借梦以修持矣,实方便法门也。

  若依般若波罗蜜多,想蕴已空,心,心所法亦空,故心无罣碍而远离梦想。

  倘依般若造因,心无罣碍而得无恐怖且远离颠倒梦想,则其果为如何?曰:“究竟涅槃”。

  究竟,为澈底意。涅槃具译为涅槃那,或译泥洹,义为寂灭或解脱。复分为四:

  一、自性涅槃:成佛固有涅槃之本能,即众生亦皆有涅槃之本能,因众生与佛,本无差别也,不过其佛性为掩蔽耳。此种本来清净自性,其性本寂,故得名为涅槃,然此非究竟。

  二、有余依涅槃:真如出烦恼障,唯八识尚有所系,为有余依涅槃。此尚非究竟。

  三、无余依涅槃:真如出生死苦,八识已无所系,为无余依涅槃。此亦非究竟有余依与无余依涅槃,又可从因果立说。

  有余依与无余依涅槃,又可从因果立说。

  有烦恼障,有我执,即有分段生死;离分段生死而有所知障,有法执,则有变易生死。——故凡夫有分段生死,二三禅天,虽无分段生死,却有变易生死。

  小乘行者,可断我执,即断分段生死之因,乃证有余依涅槃;能断分段生死这果,乃证无余依涅槃。

  大乘行者,倘能断法执,即断变易生死之因,可证有余依涅槃;能断变易生死之果,即证无余依涅槃。

  四、无住大涅槃:真如出所知障,而能悲智双运,以利乐有情故,不住涅槃境界,不怖轮回,不乐成佛,此即为究竟涅槃。菩萨依般若而得涅槃者,是无住大涅槃。

  丙二 佛依般若得菩提

  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则是佛依般若之用。

  三世,约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而言。大宝积经云:“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三世诸佛者,意甚赅广,统指一切时间之佛而言。佛,梵言“佛陀”,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成就者而言。

  诸佛已得涅槃,但依般若波罗蜜多,仍得起用,其用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词长凡九字,乃是梵语。阿义为“无”;耨多罗义为“上”;三义为“正”;藐义为“等”;三义为“正”;菩提义为“觉”;合而言之,为“无上正等正觉”。

  觉有多门,倘所证之觉或偏真空,或偏妙有,乃非等正之觉;若偏于止,若偏于观,亦非等正觉。必待空有双融,止观双运,事理无碍,始得等正觉。所称“等”者以空有与止观,皆等量齐一,而均等也。冠以“无上正”者,赞美之词也。

  摄般若波罗蜜多,五智具足,而洞达大悲之义,不因悲而碍智,不以智而碍悲乃能成五转依,得大菩提。般若之用,至是具足。

  乙二 赞叹

  即明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妙用,故经赞叹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梵言“陀罗尼”。义为总持。称总持者,以陀罗尼能增上念慧,能总任持。而任持无量,使佛法不至散失也。广义而言,陀罗尼有四:

  一、法陀罗尼:闻佛教法,受持不忘。

  二、义陀罗尼:悟解妙义,摄持不失。

  三、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传佛密语,念不忘失。

  四、忍陀罗尼:证诸法实相,印持成就。

  经文四句赞叹,分摄此四陀罗尼义。

  妙用无方者为神。以法陀罗尼持至一心不乱,即有妙用随生,且与如如真智相应。故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者,摄最高法陀罗尼之义。

  无暗不照为明,大明者,简异未契如如真理之小明。持义陀罗尼,即能明达法旨。故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咒”者,摄最高义陀罗尼之义。

  最胜第一为无上,得佛身语意三密加持,修持人迳现与本尊妙性之三密相契,真智显露,而诸识泯灭。故般若波罗蜜多是“无上咒”。摄最咒陀罗尼之义。

  得大涅槃,证大菩提,入佛三昧,能证真相,而得印持,为忍陀罗尼之最殊胜义。故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等等咒”。——无等等者,无等可与之等也,即十地菩萨亦不以与等,故般若波罗蜜多,摄最上忍陀罗尼。

  即具足四陀罗尼,自然无苦不除,经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是也。然而何以谓真实,盖般若波罗蜜多,其体是真,其用是实也。故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曰:“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无能及者。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

  乙三 宣咒

  全部心经,依奘师译本,以宣咒作结。经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在汉土有数异名。

  一、陀罗尼:从音译也。此以广义名词摄专有名词。总持法要,古以经藏,律藏,论藏,般若藏,陀罗尼藏为五藏;因为前三未必能见法性,后二则必见之。故密宗之称陀罗陀,正以其能见佛性,能显佛境耳。

  二、咒:为我国固有名词,义为能表坚决之愿,以致不可思议之效验。

  三、明:无明则不能见性,而咒陀罗能破无明烦恼之闇,故亦称曰明。如六字大明,百字明等。

  四、密语:咒为如来口密,二乘异生,以未见性,莫名其妙,故以密语称之。

  五、真言:以如来密语,虽藉众生之口所发,然属法界本性流出,字字真实,非同凡夫之由浮识牵合,故又名之曰真言。

  揭谛揭谛等一十八字,即般若咒之音译。大凡咒语,都有可解之义。依密宗修持言,除持咒以印契本尊语密外,并有结印以印契身密,作观想以印契意密。如是身,语,意三密具足,功德甚大。

  今依密宗见,畧谛为“度”,有超脱妄执之义。重而方之者,示能自度度他也。上一“揭谛”为将分别为我执断去;下一“揭谛”为将分别法执断去。二执并除,自可由此苦海度到彼岸矣。故第一揭谛,为已到资粮道,第二揭谛,则为已到加行道也。

  “波罗揭谛”一波罗为彼岸,亦有彻底之义。由依般若故,有大神力自度度他,而至彼岸。而此一揭谛,则进一步彻底断去俱生法执,得无生忍矣,且为已到见道。

  “波罗僧揭谛”一僧之义为总,此有“彻底总度”之意,云何总想?自度,亦复度他以至彼岸也。此乃妙观察智之极则,彻底破除俱生法执,且为已到修道。

  “菩提萨婆诃”一菩提为觉义。萨婆诃为速疾义。萨婆诃为速疾义,究竟义,有圆满之意。由依般若妙慧,故能速疾到达彼岸,究竟无上菩提。夫菩提者,大觉之道也。二执俱断,不复障真如,于是自觉觉他,而臻觉行圆满之境。是为到无修道;十地圆满,而成妙觉矣。

  咒文虽短,而摄义甚广,层次井然。故常持此咒,即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奘师译音,与今语不合,兹用广州方言音重译,并附罗马字注音,以便读者持诵。倘得密宗上师传授,配合三密修持,功德更大。咒曰:

  爹爹他 嗡 加爹加爹 巴那加爹 巴那生加参 波的梳哈

  Dayata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ngate Bodhi Soha

  “爹也他”义为“即说咒曰”,“嗡”字表法报化三身具足,有加持之义,余与玄奘师所译者,义同音异而已。

  愿善妙增长

  后 记

  北传大乘佛教,西藏一支以修持密法为主,与汉土以显教为主流之师资传授,相互逃映。西藏密法沾溉汉土之时日即短,故学人但多知赞叹咒力不可思议之真言功德,而较少知藏密所持之佛学理论统绪。

  闲尝思之,显密分流,仅修持方法之别。发心、证果,悉皆无二。盖两宗发心俱为利益一切有情同登觉岸;两宗证果,同果圆一切功德之佛位。以如是故,藏密行人亦以中观,唯识为决择修持仪轨之论据。——所修仪轨,无不处处显真空妙有之理。此即般若心要所在,以咒轮、明点、拙火净八识田,即取唯识之理。故知藏密非徒事修持,而尤重理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论者推为大般若经精华,其所空者,尽一切世出世法。然所以为空,非归诸乌有,但以人法即时泯灭,能所当下双亡,故以为空耳。克以为空耳。克实而论即中观之义。此亦藏密传统理论之主流也。

  职是之故,已酉年夏,刘上师锐之允金刚乘学会弟子众请,排日请解心经,无不为之雀跃。是讲绵延凡九阅月,风雨无间,而与会者咸无退心,此固听者深知藏密与显教理论相融会,亦讲者能对机譬解,舌粲莲花之功德。师讲是经时,余亦恭居笔记之列。即结经,有同学倡将讲稿印行之议,因以工余,整理笔记,时作时辍,历岁始成。但以文字荒芜,又限于佛学根柢,未能曲折表达刘师讲时之精辟喻解耳。

  整理纪录稿时,初觉文中颇少谈密法。然深思之,明般若之义理,显般若之体用,即密法关键所在。莲华生大士云:“空即不空有即无”,此即般若之义理;又云:“无见无修亦无行”,此即般若之体用,刘师讲时,有将密法表而出之者,有未表出,而处处为密法作关合者,亦对机云尔。素心人当可会意。其实显密又何尝分途哉。

  辛亥夏月弟子谈延祚记

  

《心经密义阐述》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毗卢七支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