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無所謂清淨;不過從離客塵雜染所顯來說,真如也可說非不淨的。唯識學者依世俗說勝義,對于勝義──真如、法界,是從世俗安立去闡明的。如直從勝義(非安立)說,那是超越于相對界,非分別名相所及,有什麼淨不淨呢!
真如非淨非不淨,『辯中邊論』卷上(大正叁一·四六六中)也說:
「此若無雜染,一切應自脫;此若無清淨,功用應無果」!「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
『辯中邊論』說:真如、法界等,是「空性異門」,約不同意義來表示空性,所以有不同名字,而內容是相同的。成立「空性差別」──有垢與無垢的差別,所以說了上面二頌。雜染與清淨,是佛法化世的根本論題;染淨相對的意義,是不可能沒有的,一定要肯定這雜染與清淨的事實,因此空性就有了有垢位與無垢位的差別。然依空性──真如、法界自性來說,實在是「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的。不過,說空性、真如是「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還是依雜染與清淨而說的,所以,約「心性本淨」,說非染非不染;約「客塵所染」,說非淨非不淨。這與說「非空非不空」一樣,都是依世俗說勝義,而不是直就勝義的超越說。『辯中邊論』說:「有情及法俱非有故,彼染淨性亦俱非有;以染淨義俱不可得,故染淨品無減無增」。可見說「法界本淨」,「心性本淨」,都不過觀待世俗的雜染性而說。
四、種性:如來藏,我,心性本淨──自性清淨心,唯識學者是約真如性說的。如來種性tatha^gata-gotra,佛種性buddha-gotra,唯識學約菩薩所有的成佛種子bi^ja說,這是與『寶性論』如來藏學最大的差別所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卷叁五(大正叁0·四七八下)說:
「雲何種性?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本性住種性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習所成種性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性」。
「又此種性,亦名種子,亦名爲界,亦名爲性」。
依『論』說,種子bi^ja,界dha^tu,性prakr!ti,都是種性gotra的名字差別。不同的名字,解說爲同一內容,都是種子的別名。『瑜伽論』『聲聞地』也這樣說。『大乘莊嚴經論』也說:「性種及習種,所依及能依,應知有非有,功德度義故」。菩薩種性,有性種性──本性住種性prakr!ti-stha-gotra,習(所成)種性samuda^^ni^ta-gotra。本性住種性,是無始以來法爾而有的;習所成種性,是經過不斷的熏習而成就的。這二類,是本有的,及經不斷熏習而功能增勝的種子。『莊嚴論』所說,與『瑜伽論』所說相同。種性、種子是什麼意義?種子是有因體而還沒有果體──「有非有」,所以是可能性,可能生起果法的潛能。因爲能出生菩薩功德,所以名爲菩薩種性。種性是「功德度義」,能出生功德的意義;種性雖是種子的異名,但種性專約能生無漏功德說。無漏功德有叁乘差別,不同的無漏功德,從不同的種子生,所以唯識學立五種種性:一、聲聞s/ra^vaka種性;二、獨覺pratyeka-buddha種性;叁、如來tatha^gata種性;四、不定aniyata種性,有多種無漏種子,雖隨緣修證二乘聖果,而可以回小入大;五、無種性a-gotra,沒有叁乘無漏種子,怎麼也不能發生無漏功德,證入聖果。種子是多種差別的,所以唯識學立「五性各別」,「叁乘究竟」而不是唯一佛乘的。
『瑜伽論』『本地分』,『莊嚴經論』,立本有的本性住種性,而『攝大乘論』,立種子從熏習va^sana^而有的新熏說,如『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叁一·一叁六中──下)說:
「雲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複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依『攝論』說,依止阿賴耶a^laya識的內種子,一定是從熏習而有的,所以說:「外(種子)或無熏習,非內種應知」。佛菩薩的無漏功德,是出世心,一定是從種子生的。衆生從無始以來,不曾有過無漏清淨法現行,也就不可能有熏習所成的無漏種子;沒有無漏種子,最初的出世無漏清淨心,從那裏生起呢?『攝論』說:是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的。佛盡離一切障,所以佛證無漏法界,是最清淨的。從佛自證的最清淨法界,應機而流出的「經等教法」,在四種圓成實自性parinis!panna-svabha^va中,名爲「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佛的教法,從佛自證法界等流而有的。衆生聽聞正法的耳識與意識,雖是有漏的世間心。但聽聞正法教,能在衆生心中,引發趣向清淨出世的動力,所以正聞熏習所成的,名爲正聞熏習種子。正聞熏習力漸漸增盛,能生無漏出世心。叁乘的無漏功德,都從正聞熏習生,所以雖本來沒有無漏種子,而清淨無漏法,卻有緣而能夠生起。正聞熏習是寄在阿賴耶識中的,依阿賴耶而有對治阿賴耶識的作用,所以不是阿賴耶識自性,是圓成實自性所攝,法身dharma-ka^ya、解脫身vimuktika^ya所攝。唯識學對出世無漏法的生起,有本有說、新熏說二流(『成唯識論』綜合而加以會通),而都是以種子爲種性的,約不定種性而說會叁歸一的。
與『攝大乘論』相契合的,是『瑜伽師地論』的『攝決擇分』,如卷五二(大正叁0·五八九上──中)說:
「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若于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爲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爲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布在所依,非煩惱障種子者,于彼一分建立聲聞種性補特伽羅,一分建立獨覺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如來種性補特伽羅」。
「若出世間諸法生已,即便隨轉,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界,離諸戲論」。
種子與種性,『瑜伽論』是作爲同一內容的,但種性約能生無漏功德法說。能生無漏出世間法的,是般涅槃法種性parinirva^n!a-dharma-gotra,就是叁乘聖種性;不能生起無漏出世法的,是不般涅槃種性a-pari-nirva^n!a-gotra,也就是無種性人。出世間法從什麼種子生起呢?「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與『攝論』的「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意義是相通的。『攝論』約大乘種性說;大乘的正法教,是最清淨法界等流,圓成實性所攝。大乘法教是「生此能證菩提分法所緣境界」,所以名爲「生此境清淨」,這就是「從真如所緣緣」的意義。從聽聞大乘法教,成聞熏習種子,漸漸增勝而能引生無漏出世間法,聞熏習──真如所緣緣種子,不屬于阿賴耶識,而能對治阿賴耶識,與法界(真如)相應,名無漏界。依『攝論』,這是法身、解脫身所攝的。『瑜伽師地論』卷八0(大正叁0·七四七下)又說:
「諸阿羅漢實有轉依,而此轉依與其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說。何以故?由此轉依,真如清淨所顯,真如種性,真如種子,真如集成,而彼真如與其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說」。
叁乘聖者的般涅槃,是以轉依a^s/raya-para^vr!tti爲體的。舍雜染分而轉化爲清淨分;離遍計所執性,舍雜染依他起性,體悟圓成實性而得依他起性清淨分,名爲轉依。從法界等流而起的聞熏習,使雜染力減而清淨功能增長,也可以名爲轉依──「損力益能轉」,但主要是體悟真如,出世無漏心現前,到達究竟清淨。所以『論』上說:轉依是「真如清淨所顯」tathata^vis/uddhi-prabha^vita,以離垢真如爲體的;「真如種性」tathata^-gotraka、「真如種子」tathata^-bi^jaka,以真如所緣緣而熏成聖種性的;「真如集起」tathata^-samuda^gata,依真如而集成一切功德的。轉依是離一切戲論的,不離有情自體──六處,也不就是六處,所以不是名相分別所能擬議的。
瑜伽唯識學者,以種子來解說種性,與如來藏學不同。然推究起來,『瑜伽論』『本地分』的本性住種──本有無漏種子,實在就是「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對當時大乘經的如來藏說,從緣起論的立場,給以善巧的解說,以種子來解說種性。如『瑜伽師地論』說:
1.『聲聞地』:「今此種姓以何爲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2.『菩薩地』:「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
無漏種子是附在所依中的,種子是能依a^s/rita,有情自體──六處s!ad!-a^yatana是所依a^s/raya。『菩薩地』的異譯,『菩薩善戒經』譯作:「言本性者,陰界六入次第相續,無始無終,法性自爾,是名本性」。「六處殊勝」,後代唯識學者解說爲第六意處──阿賴耶識a^layavijn~a^na,其實只是(五)陰(六)界六入(處)的簡說。陰界六入是有情自體,在陰界六入──有情身中,是舊義;在阿賴耶識中,是唯識學的新義。爲什麼名爲阿賴耶識?『解深密經』以爲:「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身」是根身六處的總名,阿賴耶識與「身」,是不相離的,所以古義的依附(…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