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法師)▪P34

  ..續本文上一頁十地及波羅蜜,出離轉依功德爲相。由聞熏習,四法得成:一、信樂大乘是大淨種子;二、般若波羅蜜是大我種子;叁、虛空器叁昧是大樂種子;四、大悲是大常種子。常、樂、我、淨是法身四德,此聞熏習及四法爲四德種子。四德圓時,本識都盡;聞熏習及四法,既爲四德種子,故能對治本識。聞熏習正是五分法身種子,聞熏習是行法,未有而有,五分法身亦未有而有,故正是五分法身種子。聞熏習但是四德道種子,四德道能成顯四德。四德本來是有,不從種子生;從因作名,故稱種子」。

  『本論』說:「是聞熏習下中上品,應知是法身種子」,『釋論』補充了這大段解說。信,般若,叁昧,大悲,是能顯如來藏的因;常、樂、我、淨,是如來藏的果德;並舉闡提,外道,聲聞,獨覺──四種障:這是『寶性論』所說的。現在說:聞熏習爲因,能生信等四法;四法是道,能顯出法身四德,所以說聞熏習是法身種子。然在『寶性論』中,是不立聞熏習的。這與『論釋』所說:「若證法身果,則得淨、我、樂、常四德果。淨不與闡提等,我不與外道等,樂不與聲聞等,常不與獨覺等」,都是會入『寶性論』義,與其他譯本不同的。同時,聞熏習是行法──生滅法,能生起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所以聞熏習也是五分法身種子。五分中的戒、定、慧,修道時已有了,證果時更有解脫、解脫知見。這樣,聞熏習是有爲的五分法身種子,也可說常等四德法身種子,貫通了如來藏學。

  六種轉依中的果圓滿轉,是佛位的圓滿轉依,如陳譯『攝大乘論釋』卷一叁(大正叁一·二四八上)說:

   「叁德具足,名果圓滿。已離一切障人,即是諸佛能得此轉。一切相不顯現,即是斷德,以一切相滅故。清淨真如顯現,即是智德,如理、如量智圓滿故,謂具一切智及一切種智。至得一切相自在,即是恩德,依止一切相中所得自在,由得此自在,如意能作一切衆生利益事。叁德並以此轉爲依止」。

  果圓滿轉,含有多種意義,所以約叁德來解說。「清淨真如顯現,即是智德」,以菩薩修二智圓滿,轉得一切智sarvajn~a^、一切種智sarvatha^-jn~a^na來解說。如依其他譯本,是說一切相不顯現,所以清淨真如顯現。真谛譯似乎與『寶性論』的思想有關。『寶性論』的『菩提品』,說無漏法界中,遠離一切垢得轉依。全品以八義來說明,前四義是:

   轉依自性──「淨」:離垢真如。

   轉位因───「得」:二種無分別智爲因。

   轉依果───「遠離」:遠離二種障,得證果智。

   轉依業───「自他利」:離障得無障礙清淨法身;依彼二種佛身,得世間自在力行。

  轉依清淨成菩提,自體只是離垢真如(如來藏出纏)。由二無分別智的修習,遠離二障,得證果智。真如最清淨顯現,就是無障礙清淨法身。這與陳譯『攝論釋』的「真如清淨所顯,即是智德」,是相契合的。

  五、阿摩羅識:在真谛所傳的唯識學中,阿摩羅識amala-vijn~a^na是最特出的!阿摩羅識,譯義爲無垢識。依『成唯識論』:「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並引經說:「如來無垢識,……圓鏡智相應」:這顯然是如來所有的無漏第八識。如泛稱善淨無漏識爲無垢識,地上無漏第六、第七識,也可說無垢識了。但「唯識宗」所說,與真谛所傳的阿摩羅識的意義,都是不相合的。我以爲:虛妄分別爲自性的心識(根本是阿賴耶識)爲依止,說明「一切法唯識所現」,開示轉雜染爲清淨的轉依,是彌勒、無著、世親論所說的。但轉依的內容,都沒有說到「識」;可以見到的,反而是阿賴耶識,「阿羅漢位舍」。『攝大乘論』說:「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法身由五種自在而得自在,「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大乘莊嚴經論』說:「如是種子轉者,阿梨耶識轉故。……是名無漏界」。阿賴耶識與識蘊,被轉舍了,在無漏法界中,還是生死雜染那樣的有「識」嗎?識是虛妄分別爲自性的,轉依而真實相顯現,這也可以稱爲唯識嗎?爲了貫徹「一切法唯識」的原則,是真谛提出阿摩羅識的理由所在。如『轉識論』(大正叁一·六二中──下)說:

   「立唯識義,意本爲遣境遣心,今境界既無,唯識又泯,即是說唯識義成也」。

   「問:遣境存識,乃可稱唯識義,既境識俱遣,何識可成?答: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終爲論,遣境爲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識俱泯,是其(唯識)義成。此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亦可卒終爲論,是阿摩羅識也」。

  「唯識」,一般是說「遣境存識」,「遣境留心」,也就是唯有內識,沒有離心的外境。唯識無塵,表顯出唯識的獨到意義!「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正是唯識觀的初門。『辯中邊論』卷上(大正叁一·四六五上)說:

   「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遣境存識);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境識俱泯)」。「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

  境與識是相關的,境不可得,識也不得生,所以從識有境無,到境識並泯,是唯識學中,從虛妄分別而契入空性的方便次第。到了境識並泯,依『辯中邊論』說:是空性,真如,這怎樣還可以說唯識呢?爲了解答這一疑難,所以說:「此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

  意思說:唯識的真正意義,不只是說明生死虛妄的唯識,而目的在境識並泯的實證。境識並泯的真如實性,就是阿摩羅識,這當然可以說唯識了。這一見解,『十八空論』(大正叁一·八六四上)也說:

   「明唯識真實,辨一切諸法唯有淨識」。

   「唯識義有兩:一者,方便:謂先觀唯有阿梨耶識,無余境界,現得境智兩空,除妄識已盡,名爲方便唯識也。二、明正觀唯識:遣蕩生死虛妄識心,及以境界一切皆淨盡,惟有阿摩羅清淨心也」。

  論文辨二類唯識,主意在說明「一切諸法唯有淨識」。一、方便唯識,是以阿梨耶識爲種子性,爲一切法依止而成立一切唯識的。修唯識觀,達到境空、心空,也就是妄分別識不起。這是登地以前的唯識觀,是方便唯識。二、正觀唯識,無分別智現證真如,從登地到究竟清淨,生死虛妄識心(阿梨耶識爲根本)及一切境界,都轉滅而爲清淨。稱爲正觀唯識的,就是以阿摩羅淨識爲依的唯識說。從虛妄到真實,作兩層唯識說,是真谛所傳的一致說明,如『叁無性論』卷上(大正叁一·八七一下──八七二上)說:

   「識如如者,謂一切諸行但唯是識。此識二義故稱如如:一、攝無倒;二、無變異。(一)攝無倒者,謂十二入等一切諸法,但唯是識,離亂識外無別余法故,一切諸法皆爲識攝。此義決定,故稱攝無倒,無倒故如如,無倒如如未是無相如如也。(二)無變異者,明此亂識即是分別,依他似塵識所顯;由分別性永無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無所有,即是阿摩羅識。唯有此識獨無變異,故稱如如」。

   「先以唯一亂識,遣于外境,次阿摩羅識遣于亂識故,究竟唯一淨識也」。

  『叁無性論』解說識如如vijn~apti-tathata^,也是分爲兩層的。外境、亂識並泯,是阿摩羅識,阿摩羅識是無變異的如如,顯然是真如的別名。在「決定藏論』中,玄奘譯爲轉依的,真谛也譯爲阿摩羅識,如說:「阿羅(梨)耶識對治故,證阿摩羅識」;「阿摩羅識是常,是無漏法;得真如境道故,證阿摩羅識」;「阿摩羅識作聖道依因,不作生因」(法界的意義)。論上一再說「證阿摩羅識」,就是證得轉依,轉依以真如離垢爲性。這與「實性即是阿摩羅識」;「阿摩羅識是無顛倒,是無變異,是真如如」的意義,完全相合。說唯識而作二層說,陳譯『攝大乘論釋』也有相近的說明,如說:「一切法以識爲相,真如爲體故。若方便道,以識爲相;若入見道,以真如爲體」。以方便道、見道來分別解說,與『叁無性論』等相同,只是稱爲真如,而沒有稱爲阿摩羅識而已。

  阿摩羅識是真如的異名,是無可懷疑的,如『十八空論』(大正叁一·八六叁中)說:

   「雲何分判法界非淨非不淨?答: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但爲客塵所汙,故名不淨;爲客塵盡故,故立爲淨」。

  『十八空論』是『中邊分別論』的部分解釋。『中邊分別論』『相品』末,「空成立義」說:「不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本清淨故,煩惱客塵故」。真如、法界等,是空s/u^^nyata^的異名,在說明真如有雜垢與離垢時,不說真如或法界本淨,而說「心本清淨」prabha^svaratva-citta。心本明淨,約心真如說。『十八空論』說:「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與上來所說,阿摩羅識是真如,意義是相合的。不過上來所說的阿摩羅識,約離垢清淨說,這裏約本性清淨說。心自性清淨,或譯爲自性清淨心,如『莊嚴經論』說:「不離心之真如,別有異心,謂依他相,說爲自性清淨。此中應知說心真如,名之爲(自性清淨的)心」。可以說心真如tathata^-citta爲「心」,當然也可以稱識真如爲「識」了。在這樣的意義下,真谛學立識的體性爲阿摩羅識。在解說「此界無始時」的「界」時,是「此識爲一切法因」,又說「阿梨耶識界以解爲性」。從虛妄的唯識相,到真實的唯識體──阿摩羅識,轉染識爲淨識,貫徹了「一切法唯識」的教說。而阿摩羅識即是自性清淨心,又會通了如來藏學。不過,真谛所譯傳的論書,除『佛性論』(及『無上依經』)以上,大意都是符合瑜伽學的。

   『續高僧傳』卷一叁(大正五0·五叁0下)。

   『宋高僧傳』卷二(大正五0·七一七中)。

   『續高僧傳』卷一八(大正五0·五七二下)。

   『瑜伽師地論』卷叁五(大正叁0·四七八中)。

   『佛性論』卷二(大正…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