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P33

  ..续本文上一页,重于杂染的;转杂染熏习为清净熏习,转化中本来清净的真如的体现,说明上是难得圆满的。以如来藏为依,重于清净本有的;依此而能起杂染,也是难得说明圆满的。『摄大乘论』与『摄决择分』,提出了依他起通二分说。在依他起通二分中,真谛依阿赖耶种子界及心真如界为依止;不违反瑜伽学的定义,总摄种子与真如──二依止于同一「识界」,实为一极有意义的解说!

  转依,论书所说的,各有着重点,『成唯识论』综合而分别为四种:一、能转道;二、所转依,有染净依与迷悟依二类;三、所转舍,四、所转得,又有所显得的大般涅槃,所生得的大菩提。『成唯识论』所说,极为完备!但对『摄大乘论』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不免忽略了!「转依」这一术语,可能是瑜伽学者所安立的。起初,转依是转生死为涅槃,阿罗汉与如来的究竟体证。因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是普为三乘的;所说的大乘『菩萨地』,没有如来藏经典的色采。说到转依,如『瑜伽师地论』卷五0(大正三0·五七七中──下)说:

   「与一切依不相应,违背一切烦恼诸苦流转生起,转依所显真无漏界。……由此清净真如所显,一向无垢,是名无损恼寂灭」。

  『论』说无余依涅槃界nirupadhi-s/es!a-nirva^n!a-dha^tu,是「转依所显」,「清净真如所显」,所以无余依涅槃界,「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瑜伽论』『摄决择分』中,说得更为明显,如『论』卷八0(大正三0·七四七下──七四八上)说:

   「阿罗汉实有转依(体),而此转依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何以故?由此转依,真如清净所显,真如种性,真如种子,真如集成,而彼真如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

   「世尊依此转依体性,密意说言:遍计自性中,由有执无执,二种习气故,成杂染清净,是即有漏界,是即无漏界。是即为转依,清净无有上」。

  无余依涅槃,是三乘所共的。转依与六处s!ad!-a^yatana,是不能说异,不能说不异的。因为转依是清净真如所显的,真如与六处,不能说异不异,所以转依与六处,也不能说异不异了。偈颂所说,与『摄大乘论』说相同。于依他起自性para-tantra-svabha^va而有所执,成遍计所执parikalpita种子──杂染习气;依杂染习气而生依他起杂染分,立为遍计所执自性。如于依他起而不起执著,成清净习气,起无漏功德,能显真如离垢清净,立为圆成实自性parinis!panna-svabha^va。阿赖耶为杂染种子依,是有漏界;离垢真如──法界为清净种子依,就是无漏界ana^srava-dha^tu。偈颂所说转依,似乎是转杂染种子依为清净种子依,而佛意在以真如离垢清净为转依体。转依是常,是有,是乐,无戏论相,善清净法界为相。

  『瑜伽论』所说的『菩萨地』与转依,是普为三乘的。所说的菩萨法,是初期大乘的,后期的如来藏思想,还没有被注意。依『菩萨地』品目次第而造的『大乘庄严经论』,已接触到如来藏说,并在『瑜伽论』的思想体系上,方便的给予会通了。『大乘庄严经论』的内容,极为广大!广说唯识所现,观唯识现而证入的次第以外,融会了如来藏说。『菩提品』说到转依相:「二障种恒随,彼灭极广断;白法圆满故,依转二道成」。『论』以为:转依是永灭二障种子,最上的白法圆满。这是以菩提bodhi为转依体,从转舍二障种子,成就二种出世智道而转得的。又在「诸佛法界清净」性说:「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净,诸物及缘智,自在亦无尽」。离二障所显的清净真如,就是无漏(法)界。不只是离障清净,也是事物与所缘、智慧,都是无穷无尽,自由自在的。『庄严经论』所说,显然与『宝性论』有关的,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菩提品』)卷四(大正三一·八四一上、中)说:

   「实体者,向说如来藏不离烦恼障所缠,以远离诸烦恼,转身得清净。……因者,有二种无分别智,……偈言得故。果者,即依此得得证智果,是名为果,偈言远离故」。

   「佛功德无垢,常恒及不变,不分别诸法,得无漏真智」。

  菩提的自性(实体),是如来藏的转依而得清净,这由于远离二障,得二智而成就。这与『庄严经论』『菩提品』,以「得」及「舍」来说明,是一致的。然如来藏学,如来藏有三义,而瑜伽学但约真如无差别说。种性约如来藏本有功德说,而瑜伽学约种子说。如说远离二障,『庄严经论』说「二障种恒随,彼灭极广断」,『宝性论』与『佛性论』,却都没有说种子。依如来藏学,转依成佛,只是具足一切功德的如来藏,离烦恼而圆满显现,所以佛德是常住无为asam!skr!ta的;如『胜□经』说是灭谛nirodha。真谛在如来藏学中,也是这样,如『佛性论』卷三(大正三一·八0二下──八0三上)说:

   「如来转依法身,已度四种生死故,一切烦恼虚妄已灭尽故,一切道已修故,弃生死、舍道谛故,此二无四德故,唯法身独住四德圆满故」。

  在转依法身中,依之能得转依的道,也被弃舍;道是有为而法身唯是无为灭谛。然在瑜伽学中,真如是无为,而「正智」是有为,是依他起,是道谛。在安立中,佛果是有有为、无为功德的。

  真谛在『佛性论』中,虽多少引入瑜伽学,而关于如来藏、转依的说明,还是与『宝性论』一致的。在『摄大乘论释』及『决定藏论』中,虽多少引入如来藏学,而大义还是顺于无着、世亲『论』的。大乘的究竟转依,在佛位,然转依一词,可通于声闻及菩萨位。如『瑜伽师地论』卷五一(『摄决择分』)「大正三0·五八一下)说:

   「修观行者,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故,略彼诸行,于阿赖耶识中总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

   「又阿赖耶识是烦恼转因,圣道不转因;转依是烦恼不转因,圣道转因。应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

  真谛异译的『决定藏论』,也是这样说,不过将转依译作阿摩罗识。转依,是经修行,使依阿赖耶识的杂习种子灭;杂染种子灭,一切业、苦也灭,杂染依止的阿赖耶识也灭。『瑜伽论』普为三乘,所以阿赖耶识灭,是二乘的阿罗汉,不退菩萨及如来。这是转舍转灭阿赖耶识依,而转得的转依,是离垢真如,所以说:「转依究竟远离一切所有□重。……转依是圣道转因」。圣道因,就是真如异名的法界dharma-dha^tu。法界的意义,正是:「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

  真谛所传,是以『摄大乘论』为主的。转依的本义,是究竟解脱的,阿罗汉与如来的圣证。但说明转依,主要是现实界──依他起性或阿赖耶为种子的转舍,理想界──圆成实性真如的转显。杂染种子是渐渐舍灭的,清净真如是分分显现的,两者有对应的关系,所以『摄大乘论』有六位转依的安立,说明转依的渐次究竟。六位是:一、增力益能转;二、通达转;三、修习转;四、果圆满转;五、下劣转;六、广大转。后二类,是小乘与大乘的转依差别;前四位,是菩萨趣入佛位的次第转依。『摄大乘论』重视闻熏习,作为成佛的种子,所以在没有体悟真如以前,由于闻熏习的渐渐增上,使烦恼部分不起,也就称为转依──损力益能转。通达转是初地以上,已经是虚妄不显现,真实显现了。修习转是七地以上,能「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不过所知障种子还没有断尽。果圆满转是佛位,「最清净真实显现,于一切相得自在」。『摄论』大乘转依的四位安立,不但是舍虚妄而显真实,并有减舍杂染习气,增益清净习气的意义。

  闻熏习是生起出世心,转依的关键所在。在从凡入圣的历程中,闻熏习是怎样的呢?陈译『摄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一·一一七上)说:

   「此闻慧种子,以何法为依止?至诸佛无上菩提位,是闻慧熏习生,随在一依止处,此中共果报识俱生」。

   「此闻熏习虽是世间法,初修观菩萨所得,应知此法属法身摄;若声闻、独觉所得,属解脱身摄」。

  闻熏习,从初熏习起,到成佛为止,虽与阿梨耶(果报)识的性质相反,却依附阿梨耶识,与阿梨耶识俱生俱灭,这应该要阿梨耶识灭尽,闻熏习才与阿梨耶识相分离。但『摄论』又说:闻熏习是法身dharma-ka^ya、解脱身vimukti-ka^ya所摄的。法身与解脱身,都是以真如清净所显为体。所以在生死相续中,闻熏习虽与阿梨耶识俱生,而约闻熏习属圆成实性说,这又是属于真如的。因此,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三(大正三一·一七五上)说:

   「由本识功能渐减,闻熏习等次第渐增,舍凡夫依,作圣人依。圣人依者,闻熏习与解性和合,以此为依,一切圣道皆依此生」。

  凡位与圣位,陈译『摄大乘论释』这样说:「菩萨有二种:一、在凡位,二、在圣位。从初发心,讫十信以还,并是凡位;从十解以上,悉属圣位」。「菩萨有二种,谓凡夫,圣人。十信以还是凡夫,十解以上是圣人」。十解,就是十住位。依真谛所传,从十解以上的菩萨,就是圣者,因为「此人我执,前十解中已灭除故,唯法我未除」。十解位菩萨,已灭除人我执,能悟入人空真如,就到达圣位。从凡入圣,就转舍阿梨耶识(中我执)──凡夫依,转得我空真如性。「圣人依」,是闻熏习与解性梨耶和合,也就是闻熏习依于梨耶的心真如性,成为一切圣道的生起因。

  有关转依的说明,真谛不但说明佛果的道是有为法,更会通了如来藏学,如『摄大乘论释』卷三(大正三一·一七三下──一七四上)说:

   「何法名法身?转依名法身。转依相云何?成熟修习…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