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P32

  ..续本文上一页止说。这样,阿梨耶识有二分:与「有生不净(即杂染)品法」互为因果的「果报vipa^ka种子」性,及清净的「解性」。「此界无始时」的「界」,是「因义」,是一切法的所依止。在大乘佛法中,有二类不同的所依说,如『瑜伽论』『本地分』说:「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有漏的杂染种,依附的无漏清净种,都以阿赖耶识──心citta为所依止。异熟一切种的阿赖耶识,为一切法依止,是瑜伽学系的根本立场:这是兴起于印度北方的阿赖耶识为依说。还有,如『胜□经』、『不增不减经』等,说如来藏为依止而有生死,涅槃,这是兴起于印度南方的如来藏为依说。基本立场是不同的,『成唯识论』曾给以解说:「一、持种依,谓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这二大系,思想体系是不同的,而真谛在「果报种子」梨耶外,别立「解性梨耶」,综合了这二大系。这不是真谛的自出机杼,是多少有依据的,如宋译『楞伽经』,处处说「如来藏藏识心」,将如来藏与藏(阿赖耶)识统一起来了。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四(大正三一·二五四下)说:

   「灭不净品尽,证得法身,名为清净法。云何得此清净法?……对治起时,离本识不净品一分,与本识净品一分相应,名为转依」。

  这也是阿梨耶识二分说。第八阿梨耶识,重在「异熟」性,所以到了阿罗汉位,就舍去阿梨耶的名称。也许为了这点,真谛多用「本识」一词,代表第八识。本识有不净(杂染)品一分,清净品一分,虽与前一说不完全相同,但都是本识有二分。真谛的第八识通二分说,应该是受到『摄大乘论』的启发。如『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三一·一三九下)说:

   「依他起略有二种: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

  「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是一般常说的依他起para-tantra,阿赖耶识为种子而生起的。「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不一定杂染,也不一定清净;随分别染缘而成为杂染,随无分别净缘而成为清净,不自成而依他的定义,是『摄大乘论』所有的特义。『摄大乘论』说到三自性,「非异非不异」;又「由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对于三自性,不但说明三自性的差别相,更着重三自性的关联,从依他起自性而统摄三性。这一独到的见解,是本于『阿□达磨大乘经』的,如『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0下)说:

   「阿□达摩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

   「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说。于此义中,以何喻显?以金、土、藏为喻显示。譬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而不可得;火烧练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金显现时,真实显现,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土、金、藏比喻中,解说为地界的「藏」,就是矿藏,如『摄大乘论释』说:「界者谓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现见世间于金矿等说界名故」;「此中藏者,是彼种子」。界藏,比喻通二分的依他起自性para-tantra-svabha^va。无分别avikalpa火没有烧练以前,遍计所执自性parikalpita-svabha^va显现,如只见土相。遍计所执自性是非有的,所以是虚妄。在无分别智火烧练以后,圆成实自性parinis!panna-svabha^va显现,如土相消失而金现显现。圆成实自性是有的,所以是真实。依这一意义说,依他起自性是虚妄而又真实的。虚妄遍计所执性显现,圆成实性不显现,那是杂染分──生死。虚妄遍计所执性不显现,圆成实性显现,就是清净分──涅槃。杂染与清净,生死与涅槃,都是依依他起自性而为转移,所以说依他起通二分。这正是『摄大乘论本』的转依a^s/raya-para^vr!tti义,如卷下(大正三一·一四九上)说:

   「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转依即解脱,随欲自在行」。

  约三自性说,依依他起而安立三性,依他起性有二分。如约唯识vijn~apti-ma^trata^说:依他起自性,是「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心所是依心识所生的;一切识中,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为一切法所依。所以,世亲『释论』解说依他起为:「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识等于依他起自性,是各种译本所一致的。在土、金、藏譬喻中,玄奘所译的「此识」,陈译作「本识」,指阿梨耶识。以阿梨耶识来解说「界藏」,至少是可以这样说的。那末虚妄分别的种子识,在众生位,虽现起杂染生死而不见清净真实,而种子识的本性,是有清净真实分的。真谛的别立「解性梨耶」,不正是说明这通二分的意义吗?「解性梨耶」是解说如来藏的,应该是解脱vimoks!a性,也就是心真如性citta-tathata^,合于无着、世亲的论义。如解说为知解、胜解adhimoks!a性,那就与无着、世亲义不合,近于『起信论』的「本觉」了。至于所说的「本识清净分」,是清净依他起,指无漏有为功德说。

  三、如来藏我:『摄大乘论释』卷六(大正三一·一九一下)说:

   「由是法自性本来清净,此清净名如如,于一切众生平等有,以是通相故。由此法是有故,说一切法名如来藏」。

  如如tathata^或译真如,是一切法的通相──共相sa^ma^nya-laks!an!a,本性清净,一切众生平等不二,所以说「一切法名如来藏」。依真如无差别说如来藏,是世亲释三种译本所一致的。真谛又采用了『宝性论』的如来藏说,如『佛性论』『显体品』,如来藏有三藏义,结合瑜伽学而多少与『宝性论』不同,但『无变异品』中说:「此九譬为三:初三譬法身,次一譬如如,后五譬佛性(佛种性)」,所说如来藏九喻,譬喻法身,真如、种性,与『宝性论』相同。

  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三一·一五六下──一五七上)说:

   「界以解为性,此界有五义」。

  阿梨耶识「界,以解为性,此界有五义」,是依『胜□经』而解说的。『胜□经』的五藏,『宝性论』也引用了。但『宝性论』梵本,仅如来藏tatha^gata-garbha,出世间藏loko$ttara-garbha,自性清净藏prakr!ti-paris/uddha-garbha──三名。汉译本作:「如来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间)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法身藏,自性清净如来藏」。陈译所引用的五藏,与『胜□』经相合。真谛译三次引用了五藏义:一、『摄大乘论释』卷一,引来解说「一切法依止」的「界」。二、『摄大乘论释』卷一五,引五义来解说「法身含法界五义」。三、『佛性论』卷二,引五义来解说如来藏「自体」的「如意功德性」。三说大致相同,也有多少差别。大意是:1.如来藏tatha^gata-garbha,藏是体类(自性)义:一切法以无(二)我为性──如性tathata^,一切众生不出于真如无差别性。2.法界藏dharmadha^tu-garbha,藏是因义:一切圣人的无漏法,都缘法界而生起。3.法身藏dharma-ka^ya-garbha,藏是生义:一切圣人所得的法身,由于信乐界性而得成就。『摄论释』卷一五,解说为:由于虚妄法所隐覆,所以凡夫、二乘都不见法身。这是「藏义」,与如来藏三藏中的「隐覆藏」相同。『佛性论』所说又不同,也是约佛法身说的,但说佛性的成就佛果,所以说「至得是其义」。法身藏的解说,是五义中最不一致的。4.出世间藏loko$ttarra-garbha,藏是真实义:出世间法,不像世间(有为)法那样的可以破坏,可以灭尽,这正是(说出世部)世间法虚妄,出世法真实的见解。5.自性清净藏prakr!ti-paris/uddha-garbha,藏是藏(甚深,秘密)义:如与(如来)界相应的,自性成为善净的;如与界不相应,名为外,自性成为不善净的(烦恼)■;自性清净是甚深秘密而难以了知的。真谛所说的如来藏,是随顺『宝性论』说的。但瑜伽学本义,是以真如解说如来藏的,在陈译『摄大乘论释』中,也还保留这一定义。

  『宝性论』与瑜伽学,没有说众生身中的如来藏,就是我a^tman,真谛学也是这样。如来法身中有「我」德,我是离外道的神我执,也不着声闻的无我;一切法无我性,如离二障而证法身时,名为大我,这是无我之我。『佛性论』所说,与『宝性论』等相同。

  四、转依:转凡夫为圣人,转杂染为清净,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为菩提,是修学佛法的目的。假使只是舍去这部分,得到那部分,就不能说明从凡入圣之间的关联性,所以提出了转依a^s/raya-para^vr!tti一词。在生死还灭的转化中,有统一的依止a^s/raya,依止的杂染分,成为清净分。瑜伽学立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所依,如来藏学立如来藏为所依止,都是为了转依,这是后期大乘的共同倾向。但以阿赖耶异熟种子识为依…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