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P31

  ..续本文上一页阴界)六处,唯识学中转为依附阿赖耶识,只是着重本识,而不是与依附六处相违反的。能生无漏法的种性,在有情身中──六处或阴界六处中,与如来藏说是相同的,如说:

   1.『无上依经』:「云何如来为界不可思议?阿难!一切众生有阴界入,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时节相续流来,法尔所得至明妙善」。

   2.『胜天王般若经』:「云何法性不可思议?佛言:大王!在诸众生阴界入中,无始相续,所不能染,法性体净」。『大般若经』:「如来法性,在有情类蕴界处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续,烦恼不染,本性清净」。

   3.『入楞伽经』:「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镇疑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

  如来藏──如来界,如来性在有情的蕴界处中,为无漏功德法的根源,是如来藏契经的本义。印度的『奥义书』中说:「识所成我,梵也。……识为一切之因,识者梵也」;「依名色而开展,我入于名色而隐于其中」。梵我──识入于名色中,不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吗?如来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学影响的。唯识学者没有忘却佛法的根本立场,所以以生灭相续的种子,说本有的无漏功能,以阿赖耶妄识,说识与根身藏隐同安危,巧妙的解说了如来藏我,而脱却了如来藏我的神学色采,这就是唯识学的种性说。

  一切众生本有无漏种子,而无漏种子非虚妄分别识自性,多少还有本有如来藏的形迹。也许为了这样,『瑜伽论』『摄决择分』,『摄大乘论』改取了新熏说。但新熏无漏种,是「法界等流闻熏习」,「真如所缘缘种子」,「真如种子」,与法界及真如,有了不可离的关系。在唯识学中,真如是有情、菩萨、如来的真实我体,那新熏的无漏法种,又有了依「我」而现起的意义。在后期大乘时代,唯心论而要泯绝梵我论的影响,也真还不容易呢!

   『摄大乘论释』卷五(大正三一·三四四上)。

   『大般涅槃经』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中)。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大正三一·八二九下)。

   『佛性论』卷二(大正三一·七九八下)。

   『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正三一·六0三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大正五·一七中──下)。

   『摄大乘论释』卷五(大正三一·一八九下)。

   『摄大乘论释』卷四(大正三一·四0五中)。

   1.『显扬圣教论』卷三(大正三一·四九三下)。2.『显扬圣教论』卷一七(大正三一·五六二中)。

   『大乘庄严经论』卷六(大正三一·六二三上)。

   『辩中边论』卷下(大正三一·四七五下)。

   『瑜伽师地论』卷二一(大正三0·三九五下)。

   『大乘庄严经论』卷一(大正三一·五九四中──下)。

   『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五中)。

   『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0中)。

   『摄大乘论释』卷五(大正三一·三四四上)。

   1.『瑜伽师地论』卷二一(大正三0·三九五下)。2.『瑜伽师地论』卷三五(大正三0·四七八下)。

   『菩萨善戒经』卷一(大正三0·九六二下)。

   『解深密经』卷一(大正一六·六九二中)。

   1.『无上依经』卷上(大正一六·四六九中)。2.『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七00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六分)卷五六九(大正七·九三六下)。3.『入楞伽经』卷三(大正一六·五二九中)。

   『爱陀赖耶奥义书』(三·三)。『布列哈德奥义书』(一,四,七)。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第三节 真谛所传的如来藏说

  真谛Parama$rtha所译的论书不少,以世亲Vasubandhu『摄大乘论释』为主,被称为摄论宗。传摄论学的,有靖嵩与昙迁二大系。靖嵩是亲承真谛的法泰弟子。靖嵩的弟子,一、法护,与玄奘的新译,「奄然符会」。二、道因,参与玄奘的译场,「奘师偏奖赏之,每有难文,同加参酌」。靖嵩系,是接近唯识宗的。昙迁是地论师昙遵的弟子,到南方来,得到了『摄大乘论释』,大加赞赏。后来在北地宏扬『摄论』,受到地论师的赞同,这是近于地论师的。真谛所传的,以『摄大乘论释』为主,与印度后期完成的,玄奘所宗的『成唯识论』,见解上应有多少不同,但真谛的译典,如『摄大乘论释』(简称陈译),与隋达摩笈多Dharmagupta、唐玄奘所译的『摄大乘论释』(简称隋译、唐译),互相比对起来,显然有了增饰的成分。从翻译来说,真谛译是不够忠实的,然在思想上,确有独到处,这里择要的加以论述。

  一、如来藏学与瑜伽学的糅合:真谛学的主要特色,是将『宝性论』的如来藏tatha^gata-garbha说,与瑜伽orga学的阿赖耶a^laya说,结合起来,在真谛译书中,是可以充分证明的。如『佛性论』四分中,前二分是『缘起分』与『破执分』;后二分是『显体分』与『辩相分』,可说是『宝性论』『如来藏品』的解说。『显体分』是阐明佛性buddha-dha^tu,buddha-garbha体性的,先立『三因品』,明「三因与三种佛性」,如『论』卷二(大正三一·七九四上 )说:

   「三因者,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应得因者,二空所现真如;由此空故,应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后法身,故称应得。加行因者,谓菩提心;由此心故,能得三十七品、十地、十波罗蜜助道之法,乃至道后法身,是名加行因。圆满因者,即是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圆满及果圆满」。

  『佛性论』的三因说,是参照『瑜伽论』『菩萨地』的三持而改写的,如『瑜伽论』说:「云何名持?谓诸菩萨自乘种性,最初发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为持」。持a^dha^ra是所依止、所建立的意义,也就是因hetu。菩萨的自乘种性,是菩萨的堪任性持;初发菩提心,是菩萨行加行持;一切所行菩提分法,是菩萨所圆满的大菩提持。三持与『佛性论』的三因,次第相同,但『佛性论』改『瑜伽论』的种性gotra──种子bi^ja为真如tathata^,真如为如来藏别名。由于以真如性为应得因,所以说:「应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不净位),二、引出性(净不净位),三、至得性」(清净位)。这样,『瑜伽论』的三持说,成为如来藏说的三因三佛性了。

  『佛性论』次立『三性品』,是瑜伽学所立的三自性trisvabha^va与三无性trinihsvabha^va,引此以作融会如来藏学的理论依据。

  次立『如来藏品』,是正面说明如来藏的名义,如『佛性论』卷二(大正三一·七九五下──七九六上)说:

   「如来藏义有三种应知?何者为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

   「一、所摄名藏者,佛说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言来者,约从自性来来至至得,是名如来。……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由此(佛)果能摄藏一切众生,故说众生为如来藏」。

   「二、隐覆为藏者,……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

   「三、能摄为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

  『佛性论』的三藏说,与『宝性论』所说,如来藏有三义相当。一、所摄藏:佛「果能摄藏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众生为如来所摄藏,是『宝性论』第一「法身遍众生」义。三、能摄藏:如来应得性,约没有发心以前的众生说。在众生位,已经摄尽了「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是『宝性论』第二「众生有如来种性」义。上二义,与『宝性论』说相同,但二,隐覆为藏义,约烦恼隐覆如来性(界)说,与『宝性论』第三「真如无差别」义不合。『佛性论』为什么不同?不能不说是受了『摄大乘论』的影响。无着Asan%ga的『摄大乘论』,引「无始时来界』偈,「由摄藏诸法」偈,然后解说阿赖耶(或译为阿梨耶、阿罗耶)识名为阿赖耶(藏)的意义说:「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摄藏为因性,摄藏为果性,摄藏为自我性──三义,『成唯识论』引申说:「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佛性论』以三藏解释如来藏,是比合阿赖耶三藏的。在能摄藏、所摄藏以外,隐覆藏与执藏,是富有共同性的。

  从『佛性论』的『显体分』,可以明确的看出,真谛是以瑜伽学所说的,去解说、比附、充实如来藏学。而在无着、世亲论,如『摄大乘论释』中,处处引入如来藏说,这是比对异译而可以明白的。真谛所传述的,只有把握这一特色,才能得出正确的见解。如以为真谛所传,代表唯识古学,那是不能免于误解的!

  二、阿梨耶识通二分:真谛所译的无着『摄大乘论』,引『阿□达磨大乘经』的「此界无始时」偈,证明阿梨耶识体;又引「诸法依藏住」偈,说明名为阿梨耶识的理由。引证了二偈,然后说:「一切有生不净品法,于中隐藏为果故,此识于诸法中隐藏为因故。复次,诸众生藏此识中,由取我相故,名阿黎耶识」。这段论文,与隋、唐译本是一致的,也就是果报种子阿梨耶识为依止说。然在陈译的『摄大乘论释』中,增入了初偈的解说,如『释论』卷一(大正三一·一五六下)说:

   「此,即此阿黎耶识;界,以解为性。此界有五义」。

  「界有五义」,真谛译引『胜□经』说,而给以一一的解说,这是如来藏为依…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