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如是空叁昧故,不見法(有)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菩薩不但因見(空?)叁昧而見空也,般若波羅蜜亦空,……如來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
4.「衆生佛性亦複如是,假衆緣故,則便可見。假衆緣故,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待衆緣然後成者,即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一切諸法本性自空」,依緣而有,是無自性asvabha^va的空的。不只是雜染生死法,般若prajn~a^,如來,大般涅槃也是空的。一切空,所以無上菩提與大般涅槃,都是隨俗的假名安立。一切本性空,不是什麼都沒有,這是一切如實相,所以大般涅槃可說有常樂我淨。依此來說,佛性不外乎依空(性)、如tathata^而說的,如『大般涅槃經』卷一四(大正一二·四四五中──下、四四七下)說:
「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因所作,非無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無相,非有名非無名,非名非色,非長非短,非陰界入之所攝持,是故名常。……佛性無爲,是故爲常。虛空者,即是佛性」。
「虛空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爲法。如來亦爾。……如如來性,佛性亦爾」。
佛性,是虛空那樣的,是無爲──非有爲法,常住──非變異法。『經』說:菩薩知佛性六義:常,淨,實,善,當見,真;佛性的定義,與「空性」相同。「若見佛性,則不複見一切法性」,正是般若體證的「絕無戲論」的「空性」。『經』上說:「佛性者即是如來」;「佛性義者,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其實,「佛亦不說佛(如來)及佛性、涅槃無差別相,惟說常恒不變無差別耳」。約空真如性常住無差別義,所以說佛性即如來,佛性即無上菩提。說空性爲佛性,當然是「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但說衆生有佛性,決不是瓶中有物那樣,芽中有樹那樣,「佛性亦複如是,無有住處,以善方便故得可見」。所以一闡提icchantika人不斷佛性,也可說「一闡提中無有佛性」。
「第二部分」是『師子吼菩薩品』,共六卷,以佛性(及涅槃)爲主題,而予以充分的論究。上面五品所說的:「若見佛性,則不見一切法性」;說常樂我淨,而不說「不空」;泛說生死、涅槃一切法性空,是深受『般若經』影響的。『師子吼菩薩品』,又回到了『初分』空與不空的立場,但是依十二因緣──十二(支)緣起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中道madhyama^rga,第一義空──勝義空parama$rtha-s/u^nyata^,而展開佛性的論究,無疑的受到了龍樹Na^ga^rjuna『中論』的影響。當然,這是引用論師說以莊嚴自己,思想不必與『中論』一致的。『師子吼菩薩品』首先提出了:什麼是佛性?爲什麼名爲佛性,爲什麼又名爲常樂我淨?爲什麼有的不見,有的不了了見,有的了了見佛性?對前二問題的主要解答,如『大般涅槃經』卷二七(大正一二·五二叁中──五二四中)說: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衆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于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上答第一問。
「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道種子」。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因緣智,如是觀智是名佛性」。
「善男子!是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種子,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爲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名爲熱病,何以故?能爲熱病作因緣故;十二因緣亦複如是」。
「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
「十二因緣,不出(生?)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緣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爲佛性。(佛性)非因果故,常恒無變。以是義故,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是故我于諸經中說: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爲性」。
「善男子!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爲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即名爲佛,佛者名爲涅槃」──以上答第二問。
佛性是什麼?「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第一義空,出于『雜阿含經』,也見于本經的『梵行品』。經上說:眼等六處,生無所從來,滅去也無所至;有業報而沒有作者。依世俗施設,十二因緣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就是因緣的集與滅,生死與涅槃:這就是『阿含經』所說的緣起中道。所以,本經所說的第一義空,是十二因緣勝義空。『大智度論』說:「般若波羅蜜分爲二分,成就者名爲菩提,未成就者名爲空」。「十八空即是智慧」。要知道,十一空或十八空,是觀法本性空──空觀(或「空叁昧」);在觀行中,觀因緣等本性空,到了現見(證)空性,空觀就成爲般若──智慧,所以說:「第一義空名爲智慧」(實相般若)。經上接著說:「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這是解說上文「所(言)」說的第一義空與智(慧)。這兩句,似乎是很費解的!依上文來說,第一義空的空,梵語是空性s/u^^nyata^,空性是絕無戲論的無诤論處,不但不空as/u^nya不可得,空s/u^^nyata^也不可得,所以說:菩薩「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說到體見空性的智(慧),『般若經』就傳有二說:一、于一切法都無所見;二、無所見而無所不見。本經與第二說相合。十二因緣第一義空,在離一切戲論執著的體見中,見緣起生死邊的空、無常、苦、無我,也見緣滅涅槃邊的不空、常、樂、我,所以說:「智者,見空及與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大般涅槃」。這是智慧所見的緣起中道,「中道名爲佛性」;二乘見空、無常、苦、無我,不見不空、常、樂、我,見一邊而不行中道,也就不能見佛性了。
爲什麼名爲佛性?佛性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種子。種子是比喻因緣,與瑜伽學者的種子說不同。依此而能成佛,所以名爲佛性,與佛種性gotra的意義相近。「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種子」,可見這是以第一義空智爲佛性的。第一義空智,依十二因緣的觀照而來,所以又說「十二因緣名爲佛性」。到這裏,可以稱爲佛性的,有叁:一、十二因緣;二、十二因緣空──中道;叁、觀十二因緣智。十二因緣被名爲佛性,是因中說果,經舉胡瓜名爲熱病來喻說。十二因緣爲佛性所依,也就名爲佛性了。到了這裏,經上舉出了佛性的因果說,如:
┌十二因緣………………………………………………………………………因
│觀十二因緣智慧………………………………………………………………因因
佛性┤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
└大般涅槃………………………………………………………………………果果
佛性這一名詞,雖然通于叁事,但從上列的分解中,可見佛性是「十二因緣,不出(生?)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就是『中論』所說的八不緣起,也就是本經所說的:「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中道」(古人稱之爲正因佛性)。依上表所列,十二因緣是佛性所依因,因中說果,所以名爲佛性。觀十二因緣智,是依十二因緣,能證見因緣八不的「了因」,名爲佛性,其實是佛性的因因。佛性是成佛的種性又體性,所以佛性的果,是無上菩提。依無上菩提的覺證,得離障的涅槃寂滅,所以涅槃是佛性的果果。而十二因緣八不──中道第一義空(性),是非因非果的,常恒不變的:這才是佛性的真實義。第一義空爲佛性,與瑜伽學以一切法空性爲如來藏,大意相近,不過本經重在第一義空的中道。接著,有四句分別:「是因非果如佛性」,應該是觀十二因緣智慧(因因),「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果果);「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緣所生法」,就是十二「緣所生」pat!icca-samuppanna法;「非因非果名爲佛性」,即八不因緣中道。在四句分別中,「是因非果」,如佛性;「非因非果」,也名爲佛性。在文句上,未免不夠善巧!嘉祥『中論疏』說:「羅侯羅(跋陀羅)法師是龍樹同時人,釋八不,乃作常樂我淨四德明之」。『止觀輔行傳弘決』與『叁論玄疏文義要』,都說羅侯羅跋陀羅Ra^hulabhadra法師作『中論注』。梁真谛Parama$rtha曾譯出『中論』一卷,嘉祥等傳說,大抵由此而來。羅侯羅法師以常樂我淨釋八不,與『師子吼菩薩品』的思想,應該是很接近的。『中論』的八不中道,依『阿含經』的緣起中道而來:『師子吼菩薩品』依第一義空,而展開空、不空的中道說,可說是…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