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P37

  ..续本文上一页圣者也不成其为圣者了!无漏智等功德,『楞伽经』是无为不生灭的。魏译『入楞伽经』卷八(大正一六·五五九下)说:

   「言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之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

  魏译本略有差别。『楞伽经』所说的刹尼迦──刹那,是与如来藏相离的,所以是空s/u^nyata^的;无漏习气是(非刹那)不空as/u^nya的。空是有为生灭的,不空是无为不生灭的。空与不空,显然是引用了『胜□经』说:「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依于如来藏的烦恼等有为法,是空的;依于如来藏,与如来藏不离不异的,无量无边的不思议佛法,是不空的。如来藏是真如的异名,是一切法无差别性,无漏功德不是从真如生的,而是与真如不离不异的无漏习气所显的。经修习离障而现起,与真如相应而永不失坏的。『楞伽经』依无漏习气说,而归宗于如来藏学。也就因此,『楞伽经』与瑜伽学相同,说五种种性。立无种性a-gotra,无种性是一阐提icchantika人,但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为初治地而说种性」差别,其实都是可以成佛的。

   『入楞伽经』卷三(大正一六·五二九中)。

   『大般涅槃经』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中)。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大正三一·八一六上──中)。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大正三一·八四0下)。

   『佛性论』卷一(大正三一·七八七中)。

   『显扬圣教论』卷一七(大正三一·五六二中)。

   『入楞伽经』卷八(大正一六·五五九下)。

   『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一二·二二二中)。

   『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三中)。『摄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一·九七中)。『摄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一·一一四上)。『摄大乘论释论』卷一(大正三一·二七三中)。

   『解深密经』卷一(大正一六·六九二中)。『深密解脱经』卷一(大正一六·六六九上)。

   『入楞伽经』卷七(大正一六·五五六中──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一六·四八三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三一·五一0中)。 『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大正一六·六一九下)。『入楞伽经』卷七(大正一六·五五六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一六·四八四中)。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一六·四八三上──中)。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一六·五一0下)。『入楞伽经』卷七(大正一六·五五七上)。『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大正一六·六二0上)。

   『大宝积经』卷一一九『胜□夫人会』(大正一一·六七七下)。『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引文(大正三一·八四0上)。

   『大宝积经』卷一一九『胜□夫人会』(大正一一·六七七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一六·四八三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一六·五一0中、五一二中)。

   『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一二·二二二中)。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大正三一·八一四上──中)。

   『大乘阿□达磨杂集论』卷一(大正三一·六九六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一六·五一二中)。

   『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一二·二二一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一六·四八七中──下)。

  第二节 涅槃经续译部分的佛性说

  昙无谶Dharmaraks!a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初译十卷,与法显所译『大般泥洹经』,是同本异译。以下的三十卷,是昙无谶再到西域去,访求得来而再译的。续译部分,共八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此下应有『天行品』,指如『杂华经』说),『婴儿行品』,以上明「五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明「十德」;『师子吼菩萨品』;『迦叶菩萨品』;『□陈如品』。『大般涅槃经』的中心论题,是「如来常住不变」,涅槃有「常乐我净」四德,「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般涅槃maha^-parinirva^n!a是无量功德所成就,常住不变而无尽的利益众生。如来tatha^gata也不是生在王宫,在拘尸那Kus/inagara入灭,这是如来常住大涅槃中所有的示现。『涅槃经』初分十卷,明确的揭示了如来藏义,如『大般涅槃经』说:

   1.「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2.「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佛性故,众生身中即有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3.「佛性如是不可思议,(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不可思议」。

  如来藏就是我a^tman,我就是佛性buddha-dha^tu, buddha-garbha, tatha^gata-dha^tu,众生身中具有如来的十力、三十二相等功德,与初期的如来藏说──『如来藏经』,『央掘魔罗经』,『法鼓经』等,主体是完全一致的。这一富有神我色采的如来藏──佛性说,大乘佛教界,有给以净化的倾向。如『宝性论』主,约三义解说如来藏;瑜伽orga学者,以真如tathata^无差别义解说如来藏;『涅槃经』的后三十卷,也有独到的解说。净化如来藏──佛性所有的共同倾向,就是淡化了众生有真我的色采。『涅槃经』后续的三十卷,也不是同时集出的。如『病行品』等五品、『师子吼菩萨品』、『迦叶菩萨品』,在佛性的解说上,也是对前说加以多少不同的解说。在续出部分集出(或译出)时,对于初出部分,也可能多少修正补充的。如「三德秘藏」,法显译本是没有的。迦叶菩萨的启问,法显译本也简略得多。『大般涅槃经』续译部分,思想极为博杂,不是这里所能充分讨论的,这里只略论续译部分,是怎样的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如来藏,我,佛性,是异名而同一意义。在后三十卷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再提到如来藏一词了!『师子吼菩萨品』说:五百梵志难佛说无我:「若无我者,持戒者谁?破戒者谁」?佛说:「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梵志们「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然后告诉他们:「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佛性(如来藏)无我而说之为我,只是适应印度神教,诱引计我外道的方便,与『楞伽经』的见解一致。『迦叶菩萨品』中,佛说五阴无常无我,外道弟子都心生恐布,不信受佛的教说。但佛「为诸大众说有常乐我净之法」,外道弟子们就舍外道而信佛了。佛说常乐我净,自有如来涅槃不空的意义,但说常乐我净,确有适应世俗神教的意趣。

  如来藏(佛性)说,总是说在众生身(相续)中,在众生蕴界处中,有如来藏,具三十二相。现在,修正而给以新的解说,如『大般涅槃经』卷二七(大正一二·五二四中)说:

  「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是说众生现有身内,有如来那样的三十二相好。「若诸众生(身)内有佛性者,一切众生应有佛身,如我今也」。这样,众生身中有如来藏,具足三十二相,是密意的方便说了!无我而说有我,依『涅槃经』续译部分,无疑是适应当时神教学的方便。那末,如来常乐我净的我,真意何在呢?如『大般涅槃经』说:

   1.「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我」。

   2.「如来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八自在,是名为我」。

   3.「诸佛……不复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名为我」。

   4.「以是常故,名之为我」。

   5.「无我法中有真我」。

  依初二则说,涅槃是无我的,但如来常住大般涅槃,得八种自在(如经说),所以名为大我。我是「自在」的意义,所以佛名大我,表示了佛的大自在。大涅槃是出离二十五有世间生死的。所以3.说:「以出世故名为我」。4.说「以是常故,名之为我」,也是约出离无常生死而说的。5.则所说「无我法中有真我」,是『迦叶菩萨品』的赞偈。赞叹的偈颂,有文学意味,在法义上,是不能作为准量的!

  续译部分,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明「五行」、「十德」的,是『病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这五品,是以大乘空义来说明一切。如『梵行品』明十一空:内空adhya^tma-s/u^nyata^,外空bahirdha^-s/u^nyata^,内外空adhya^tma-bahirdha^-s/u^nyata,有为空sam!skr!ta-s/u^nyata^,无为空asam!skr!ta-s/u^nyata^,无始(终)空anavara^gra-s/u^nyata^,性空prakr!ti-s/u^nyata^,无所有空abha^va-s/u^nyata^,第一义空parama$rtha-s/u^nyata^,空空s/u^nyata^-s/u^nyata^,大空maha^-s/u^nyata^。「诸佛世尊从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来至大涅槃」。『经』中也说到了:「如来常修十八空义」。如『经』上说:

   1.「涅槃之性,实非有也,诸佛世尊因世间故,说言是有」。

   2.「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槃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世俗故,说涅槃有。……随世俗故,说言诸佛有大涅槃」。

   3.「若见佛性,则不复见一切法(有)性。以…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