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認知。
其中,信息有限,無法或不易知曉其中隱密細微之處者,如第(2)、(3)、(5)點。
有些內容的差異,其實純系雙方開合不同,或表述視角層面相異,或者雙方使用同一概念,但各自內涵和外延實屬不一,由此導致了所謂差異,例如第(7)、(8)、(9)、(10)、(13)、(14)點。
有些新譯的內容,未必與玄奘糅譯的《成唯識論》思想一致,例如第(11)點。
經過疏析,可以認爲,意義較明並有實質性差異的,當是第(1)、(4)、(6)和(12)點。下面對這四點差異進行分析。
第(6)和(12)點的差異,當是舊譯遠遜于新譯,理由如下:
關于第(6)點,“分段身見”是指見(即大小乘見道位)所斷煩惱;但俱生身見,與生俱來,微細難除,則是修(修道位)所斷煩惱,須曆經漫長的斷除過程。舊譯認爲須陀洹(大小乘見道之果)即斷除兩種身見,並不嚴謹。
關于第(12)點,實質是相見同種、別種的問題,霍韬晦先生1963年撰《相見同種別種辨》(載于他著的《絕對與圓融》一書),即平息了這場綿延至近代的爭論,也就是說,相見二分既有同種,亦有別種;新譯已認識到相見別種,顯然是較舊譯限于相見同種的認識更勝一籌的。
至于第(1)點和第(4)點,暫可視爲是唯識新譯和舊譯這二譯的關鍵差別之所在。這種差異性,在真谛系的攝論學派與玄奘創立的唯識宗中,被突顯出來;但是,這種差異性,是需要具體分析的。
五、攝論學派與唯識宗
呂澂認爲,真谛系攝論學派與玄奘系唯識宗的分歧,源于他們分別依宗于安慧系唯識和護法系唯識的分歧[32];本文不苟同此說。而攝論學派與唯識宗在對《攝大乘論》的翻譯和傳習上體現出來的差異,則是唯識新舊二譯的研究不容忽略的重要部分。
(一)關于唯識新舊二譯第(4)點的差異
二譯在第(4)點上的差異似乎表明,唯識宗主張,除不定種姓以外,定性的聲聞、緣覺和菩薩等種姓爲法爾本有,不由外緣熏發;也即是說,後天的任何努力都無法改變各自的這叁種種姓。而攝論學派則認爲,聲聞、緣覺和菩薩等種姓,不是法爾本有,系依因緣而定,依後天努力的不同而改變。
二者思想的差異,在翻譯或诠釋(指真谛本人在解釋時的延申義)《攝大乘論》同一偈頌時,體現出來了。《攝論》“彼果智分”論述了法身十一義,其中第十一義有二頌:
“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等故姓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33]
不難看出,此中《攝論》意旨是,針對不定種姓,諸佛說唯有佛乘,旨在令不定性的聲聞、緣覺趨向大乘;在此未有提及定性聲聞和緣覺的問題。
玄奘對此偈頌的翻譯和對世親、無性釋文的翻譯,與隋朝天竺叁藏笈多共行矩等譯的《攝論》譯本的偈頌、釋文一致;由奘譯和隋譯此二譯相同,可確定此爲世親本意,亦與《攝論》內在原意和邏輯相符。
但真谛之譯,有別于以上二譯,在釋論中,添進一語:“佛化作舍利弗等聲聞,爲其授記,欲令已定根性聲聞,更練根爲菩薩;未定根性聲聞,令直修佛道,由佛道般涅槃。”[34]此段話,爲真谛譯本中獨有;其核心便是,真谛將定性聲聞(“定根性聲聞”)也視爲能夠轉化成爲菩薩;由此“定性”之謂,演變成爲“不定種姓”。
據此,真谛對叁乘種姓依因緣而定的思想,于此發揮性闡釋中得以洞見。但這一思想,與《攝論》原意和世親“釋論”思想均不相符契。由此可見,攝論學派的思想與《攝論》思想,其實並不完全一致。
但是,這種不一致性,涉及到各自對無始無終的時間長河的兩分,即時劫短期和時劫長期的立足、界定和認識;實質上二者並不矛盾。在諸多經論中,也有貌似分歧的此二立說,二者實質是具有內在必然的一致性的。
因此,憑此而認爲唯識新譯和舊譯存有差異,實質是一種粗淺和表層性的認知。綜合以上種種,學者大可不必將靈潤開列的14點分歧,視爲新舊二譯真有的所謂本質性的不同。
(二)關于“九識”說的分歧
攝論學派與《攝論》思想不一致之處,還有“九識”說。“九識”說是攝論學派的突出特點。湛然提到,“攝大乘前後二譯,亦如地論二計不同。舊譯即立庵摩羅識;唐叁藏譯,但立第八。”[35]但是,在八識之上,另立第九識阿摩羅識,並非源自《攝論》。真谛譯釋中雖有“如此九識,是應知依止”(卷五),但非《攝論》原義,倒是真谛錯解《決定藏論》之涵義而加上的。圓測在《解深密經疏》卷叁指出:
“真谛叁藏依《決定藏論》立九識義,如《九識品》說。言九識者,眼等六識,大同識論,第七阿陀那,此雲持執,持執第八爲我、我所,惟煩惱障,而無法執,定不成佛。第八阿賴耶識,自有叁種:一、解性梨耶,有成佛義,二、果報梨耶,緣十八界。故《中邊分別論》偈: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如彼論等說,第八識緣十八界;叁、染汙阿梨耶,緣真如境,起四種謗,即是法執,而非人執。依安慧宗,作如是說。第九阿摩羅識,此雲無垢識,真如爲體,于一真如有二義:一、所緣境,名爲真如及實際等;二,能緣義,名無垢識,亦名本覺。具如《九識章》引《決定藏論·九識品》中說。”[36]
真谛攝論學派認爲,阿黎耶識是妄識,是一切世間現象的依據,但此妄識中卻有一分純淨之識(按:實質是指阿賴耶識的體性,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谛則把這一分純淨之識從阿賴耶識中分離出來,另立第九識。衆生如果培植阿黎耶識中的純淨之識(淨分)(按:實質是指“有爲無漏法”),以對治虛妄之識(染分),便可證得阿摩羅識而成佛。
唯識宗對“九識”說進行诘難,窺基批評真谛說:“唯無漏依,體性無垢,先名阿末羅識,或名阿摩羅識。古師立爲第九識者,非也。”[37]窺基之意,實質是肯定阿摩羅識,但不贊同立爲第九識,此易致九識並存之弊——意謂任何時候,或佛或衆生,均只能同時具有八識;其內涵是,阿賴耶識是處于染汙位的第八識,當由染位轉依淨位時,則名爲阿摩羅識即無垢識,無垢識並非在八識之上又多出一個識,而是進入佛地的第八識。
在《決定藏論》中表述的正是這樣的思想:
“斷阿羅耶識,即轉凡夫性;舍凡夫法,阿羅耶識滅。此識滅故,一切煩惱滅;阿羅耶識對治故,證阿摩羅識。阿羅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法;阿摩羅識是常,是無漏法。得真如境道故,證阿摩羅識。阿羅耶識爲粗惡苦果之所追逐,阿摩羅識無有一切粗惡苦果。阿羅耶識而是一切煩惱根本,不爲聖道而作根本;阿摩羅識亦複不爲煩惱根本,但爲聖道得道作根本。”[38]
“九識”說是有諸多疏漏的,從诠釋學意義而言,唯識宗的诘難,更顯精確嚴謹。但是,本文認爲,所謂“九識”說的立論,如果不是從本質上開出“九識”俱時之謬的話,“九識”的說法,則只是落在語詞表述上精確度欠缺的問題,依然不存有本質性的不同。
(叁)關于唯識新舊二譯第(1)點的差異
唯識新舊二譯差異的第(1)、(4)點糅合起來,實質就是佛教的種姓理論。唯識宗秉持“五種姓”說,即聲聞、緣覺、菩薩、不定性、一闡提人。
第(1)點的分歧,是圍繞有否一闡提人展開的,其內涵是,有否一類衆生本身缺乏“有爲無漏種子”。
但是,新舊二譯的這一分歧,卻時有被錯解爲:衆生有否佛性、如來藏、法性、真如、實際等等。
唯識宗的思想實質,是承認衆生均有真如、佛性……,將此定義爲“無爲無漏法”;但不承認衆生均具備“有爲無漏種子”,將此定義爲“有爲無漏法”。
在唯識宗之前,在佛性、如來藏、真如等這幾個語詞的用意上,其內涵時有被拆分,有時指“有爲無漏法”,有時指“無爲無漏法”,在討論中常常導致混亂和誤解。
若是“有爲無漏種子“的問題,作爲“有爲無漏種子”的淨識,其種子是本有,還是新熏的,則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到時劫長期和短期,也涉及到是否有外緣熏習的問題,這只能夠留待另文探討了。
[1] 相州,當時的邺都,今爲河南安陽縣,另說爲彰德,或說爲河北臨漳。
[2] 參見呂瀓著《中國佛教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8月1版,2002年3月第7次印刷,第142頁。
[3]《大正藏》第54卷,第1159頁中下。
[4]《大正藏》第33卷,第942頁下。
[5]《大正藏》第34卷,第285頁上。
[6]《大正藏》第50卷,第482頁下。
[7] 地論北道著作全然不存,南道存有慧光的《華嚴經義記》、法上的《十地經義疏》、慧遠的《十地經論義記》(共十四卷,僅存一至八卷)、《地持論義記》(共十卷,現存一卷半)、《大乘義章》(20卷)等。
[8]《大正藏》,第25卷,第828頁中。
[9]《大正藏》第44卷,第534頁下。
[10]《大正藏》第44卷,第527頁下
[11]《大正藏》第44卷,第524頁下—第525頁上。
[12]《大正藏》第34卷,第285頁上。
[13] 《大正藏》第34卷,第905頁下。
[14] 《大正藏》第48卷,第626頁上中。
[15]《大正藏》,第26卷,第180頁上。
[16]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第12卷,第222頁下。
[17] 《大正藏》第31卷,第136頁下。
[18] 《大正藏》第31卷,第136頁下。
[19] 《大正藏》第31卷,第136頁下。
[20] 《大正藏》第31卷,第136頁下。
[21] 《大正藏》第31卷,第133頁中。
[22] 《大正藏》第31卷,第133頁中。
[23] 《大正藏》第31卷,第140頁下。
[24] 《大正藏》第31卷,第149頁下。
[25] 真谛譯世親著《攝大乘論釋》,《大正藏》,第31冊,第175頁上。
[26] 在《攝論》原文,見《大正藏》第31卷,第143頁上,有文:“悟入此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按,此處之“得”,是指現觀而證知真如佛性,並不是指在見道位時,衆生才具有或獲得真如、佛性。
[27] 《大正藏》第33卷,第942頁下。
[28]《大正藏》第42卷,第104頁下。
[29] 《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一,《大正藏》第50卷,第225頁下。
[30] 《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七,《大正藏》第50卷,第261頁上。
[31] 參考整理自韓廷傑著《唯識學概論》,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初版一刷,第170頁至第176頁。
[32] 呂澂著《中國佛教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8月1版,2002年3月第7次印刷,第149頁。
[33] 玄奘譯,無著 造《攝大乘論本》,《大正藏》,第31卷,第151頁中。
[34] 真谛譯,世親著《攝大乘論釋》,《大正藏》,第31卷,第266頁上。
[35]《大正藏》第33卷,第942頁下。
[36]《續藏經》第34卷,第720頁至第721頁。
[37]《成唯識論述記》卷叁,《大正藏》第43卷,第344頁下。
[38]《大正藏》第30卷,第1020頁中。
《阿賴耶識與真如及唯識古學今學辨析(袁經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