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下)(杜正民)▪P5

  ..續本文上一頁文獻與僧稠的禅法/ 冉雲華

     達摩及早期的禅法/ 吳汝鈞

     論唐代禅宗的「見性」思想/ 冉雲華

     惠能「頓悟佛性論」的哲學要義/ 胡京國

     試探慧能所證悟的佛性與明心見性之實義/ 黃甲淵

     慧能的佛性思想及其演變/ 馮巽

     石頭希遷佛性思想管窺 / 企愚

     南禅「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以「衆生本來是佛」爲中心/ 楊惠南

     大慧宗杲之禅法/ 鄧克銘著

     大慧宗杲禅師禅法之特色/ 鄧克銘

     道信與神秀之禅法的比較--兼論惠能所批判之看心、看淨的禅法/ 楊惠南

     洪州宗心性論思想述評/ 方立天

     禅宗五家宗旨與宗風/ 陳榮波

     「盛期的禅」思想/ 西義雄撰;李世傑譯

     「頓悟」論的理論基礎/ 楊惠南

     禅學講話/ 日種讓山著;芝峰法師譯

     禅宗的見性思想與印度如來藏思想/ 藤田正浩著;梁國真譯

     論禅宗公案中的矛盾與不可說/ 楊惠南

     公案禅之哲學的剖析/ 吳汝鈞

     看話禅和默照禅的融和之道/ 楊惠南

     回頭與超拔的世界--華岡禅語/ 程兆熊

     禅宗女性觀/ 釋恒清

     禅與西方思想/ 阿部正雄著;王雷泉等譯

     禅與腦/ 中山正和著;彭鏡真譯

   (6) 今人著作--牟宗叁專著與評論

     如來禅與祖師禅/ 牟宗叁

     佛性與般若/ 牟宗叁

     牟宗叁先生新著《佛性與般若》之研究/ 廖锺慶

     佛教新書評介:《佛性與般若》(牟宗叁)/ 慧門

     論叁谛叁智與賴耶通真妄--讀《佛性與般若》(牟宗叁著)/ 釋印順

     論唯識學與華嚴宗之「本性」--對《佛性與般若》之兩點反思/ 陳榮灼

   (7) 西藏佛教的如來藏研究

     西藏佛教的探討/ 林崇安著

     《米拉日巴道歌》佛教哲學思想初探/ 白瑪旺傑

     宗密大師學風研究/ 楊政河

     宗喀巴《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注》譯注/ 锺國賢撰

     略論藏傳佛教史上的女密宗師瑪吉拉仲及其能斷派/ 萬瑪

     光明之路--西藏密宗與精神解脫/ 吳一正譯

     漢藏的佛性論/ 林崇安著

     大手印教言--催動空行心弦/ 黃英傑譯

   (8) 如來藏與儒家思想

     二程先生「辟佛說」合議/ 張永隽

     朱子理學與佛學/ 熊琬

     佛儒之異同及其相互影響/ 賴永海

     佛性、本心與良知--陸王心學與佛學/ 賴永海

     佛性論與先秦道家「道論」思路的默契/ 何麗川

     略論明代心學與佛學/ 古清美

   (9) 其他

     佛教的唯心論(二)/ 村上專精作;釋印海譯

     佛教的現代智慧/ 霍韬晦

     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程兆熊

     佛法妙藥與施濟病苦--並論四攝法爲和樂之本/ 釋曉雲

     佛陀與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較/ 陳柏達撰

     佛家之存有論/ 林士琛撰

     佛家哲理通析/ 陳沛然

     佛道詩禅--中國佛教文化論/ 賴永海

     佛學研究入門/ 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

     佛性、佛法、佛曲與佛教教育/ 王冬珍

     蘭藝與佛性的類比義/ 林士琛

  

  五、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

  

  前言

  

  如果對近代如來藏學研究,稍微留意觀察,則會發現從九○年代以後,如來藏學的研究,傾向于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的研討,且「批判佛教」一詞近年來已成爲一專有名詞。此乃起因于日本新一代學者對于「町田事件」(注38)的反省所起的,而其主要的訴求則爲「如來藏思想非佛教」,進而,他們認爲以佛性思想爲主的中國佛教也不是佛教!因爲其對如來藏與佛性的教說有強烈的批判,且對中國與日本的佛教有極深的影響,因而,筆者就所搜集的資料加以整理,以供學界參考應用。

  

  (一)「批判佛教」簡史

  

  日本「批判佛教」的開始,可從谷憲昭1986年〈差別的事象生出思想的背景關私見〉一窺端倪,因爲它是第一篇批判所謂「佛教思想與社會問題」的文章,此文的論點主要是針對日本真宗的「町田事件」,從佛教徒的立場批判「本覺」思想,認爲本覺思想是「社會差異現象」的思想背景,且認爲本覺思想不是真正的佛教。松本史朗亦曾出刊<勝鬘經一乘思想:一乘思想研究>提出一乘爲「因」(hetu)的「locus」批判哲學說,因而開始導向批判佛教的路線。(注39)

  

  繼而在1989年日本有兩本批判佛學的書出版,一是駒澤大學松本史朗的《緣起空--如來藏思想批判》,一爲谷憲昭的《本覺思想批判》。于1990年谷再出版一本《批判佛教》,由于此書名的關系,此後關于佛教的批評都被稱爲「批判佛教」。松本認爲「在很多觀點上我與谷並不完全相同。但是,不可否認的我們是彼此有影響,且在佛學認知方面有很多的相似。我們之間有一重要的相同點,那就是對如來藏思想的批判。」(注40)緊接著,1992年駒澤大學的伊藤隆壽教授出版了《中國佛教批判的研究》,認證了松本的如來藏批判與谷對本覺批判的論點。因爲伊藤認爲,中國的佛教是印度的「如來藏思想」加上道家的「道理哲學」所始形的。同年,谷憲昭出版了《道元佛教》,就道元的十二卷本《正法眼藏》對批判佛教作根本上的解說。

  

  在英文資料方面,則因Paul Swanson的一篇文章"Zen is not Buddhism : Recent Japanese Critiques of Buddha-Nature"(禅不是佛教--日本最近的佛性批判),開始引起國際間的注意。(注41)因而有1993 年的美國宗教學術年會上「批判佛教」的討論,並引起很多不同的看法與批判,如Yamabe, Nobuyoshi (山部能宜)"The Critique of ”Dhatu-vada” in Critical Buddhism"等文。(注42)接者,于1994年松本史朗出版《禅思想批判的研究》,對禅思想與如來藏思想再作批判與考察。同年谷憲昭再出版《唯識解釋學--「解深密經」讀》,確立其「場所」(topos)的批判哲學。1995年David Seyfort Ruegg的"Some Reflectios on the Place of Philosophy in the Study of Buddhism",對如來藏定義作進一步的討論。(注43)

  

  進而,1996年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舉辦「第叁屆國際亞洲哲學與宗教學會年會」,其中的「批判佛教」場次(The Critical Buddhism Panel)由釋恒清主持,林鎮國與松本史朗提出論文,最後由Paul Swanson講評,爲一場精彩的討論會。根據本次的論文及曆年來相關的文章收集成冊,則成爲由Jamie Hubbard 和 Paul Swanson 于1997年編輯出版的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本書包含當代十五位作者的二十二篇批判與答辯文章,可說是對近代的批判佛教做一總回顧。(注44)

  

  (二)對「批判佛教」的批判

  

  當然,有批判就有答辯,是以在批判佛教的開展中,會有些答辯性的文章,此被稱之爲「批判批判佛教」,茲依出版年份收錄于下:

  

  1. 高崎直道,〈解說〉,《如來藏思想. Ⅱ》,京都:法藏館,1989,頁372-376。

  2. 田村芳朗,《本覺思想論》,東京:春秋社,1990。(1989年往生)

  3. 平川彰,〈如來藏思想何〉,《如來藏大乘起信論》,東京:春秋社,

   1990,頁78-88 、94-100。

  4. Schmithausen, Lambert. Buddhism and Nature : The Lecture Delivered on

   the Occasion of the EXPO 1990. Studia Philologica Buddhica,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VII. Tokyo :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1991.

  5. Yamabe, Nobuyoshi.(山部能宜) "The Critique of ”Dhatu-vada” in

   Crtitial Buddhism." Panel Paper on "Critical B…

《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下)(杜正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