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上)(杜正民)▪P7

  ..續本文上一頁 Brown《勝鬘經》、《寶性論》、《楞伽經》與《成唯識論》的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研究等,可看出如來藏學的研究範圍已從《寶性論》擴大到各相關的經論,及各種與如來藏學有關的論題研討等,至此西方如來藏學的研究範圍已擴大許多!

   美國近代如來藏學書目分類簡介

  今就搜集美國近代如來藏學的資料,分兩大類簡介:一、以如來藏相關「經論」爲研究對象,二、以教義思想與區域佛教等「專題」爲研究主題。對于「經論」類的研究,又可分爲以《勝鬘經》、《不增不減經》、《無上依經》、《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等如來藏經系列的研究,及《寶性論》、《佛性論》等與如來藏有關的論典之研究二種。「專題」的教義思想類,則包含1. 如來藏/佛性專題討論;2. 如來藏思想與其他教義的交涉;及3. 如來藏與其他思想的交涉叁類。而「專題」的區域佛教類中,則細分爲1. 中國佛教;2. 日本佛教;與3. 藏傳佛教叁項目進行之。依此分類,讀者當可了解近代美國如來藏學研究的趨勢及研究方針。

   美國近代如來藏學書目分類簡介(※原文書目與中文簡介請參照注釋)

  一、經論研究

  (一)經的部分

  1. 《勝鬘經》

  (1) 1974年Alex Wayman的《勝鬘經》研究。

  (2) 1974年Diana Paul的《勝鬘經》論文。(注11)

  2. 《大般涅槃經》

  1982年Liu Ming-wood《大般涅槃經》佛性教義及一闡提的研究。(注12)

  3. 《如來藏經》

  1995 William Grosnick 《如來藏經》的研究。(注13)

  4. 多本經論的研究

  (1) 1981年Sallie King《佛性論》、《不增不減經》、《無上依經》如來藏叁經論

  的研究。(注14)

  (2) 1991年 Brian Brown的《勝鬘經》、《寶性論》、《楞伽經》與《成唯識論》等

  經論的比對研究。(注15)

  (二)論的部分

  1. 《寶性論》

  (1) 1979年K. Holmes的《寶性論》研究。

  (2) 1988年Thrangu Rimpoche的《寶性論》研究。

  (3) 1991年Hookham, S. K. 的《寶性論空觀之诠釋》。(注16)

  2. 《大乘玄論》

  1977年Aaron Koseki的吉藏《大乘玄論》佛性研究。(注17)

  二、專題研究:

  (一)如來藏/佛性專題討論

  1. 1981 Minoru Kiyota的〈如來藏思想〉一文。

  2. 1982 Whalen Lai的〈佛性思想〉研究。

  3. 1990 Paul Griffiths 與John Keenan編的《佛性》專輯。

  4. 1994 Alexander Piatigorsky的〈如來藏的一些論題〉專文。(注18)

  (二)如來藏思想與其他教義的交涉

  1. 1978 Alex Wayman的〈大衆部與如來藏〉。

  2. 1981 William Grosnick的〈早期如來藏文獻的非緣起與涅槃觀〉及1983的〈寶性

   論的心性與非如理作意〉之研究。

  3. 1988 Shih Heng-ching 〈如來藏與空性〉的探討。

  4. 1991 Brain E. Brown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注19)

  (叁)如來藏與其他思想的交涉

  1. 1989 Sallie King 〈佛性與人的概念〉。

  2. 1991 Lai Whalen. 〈佛性與人性〉。

  3. 1980 Diana Paul 〈佛教的女性觀念:勝鬘夫人與如來藏〉。(注20)

  (四)區域佛教

  1. 中國佛教

  (1) 1976 Robert Gimello的〈地論師、攝論師的如來藏思想〉。

  (2) 1981 Jan Yun-hua〈禅宗的佛性觀〉。

  (3) 1981 Peter Gregory〈華嚴圓頓教與如來藏〉。

  (4) 1984 Liu Ming-wood 〈大般涅槃經的一闡提問題〉探討。

  (5) 1989 Liu Ming-wood〈中國早期的佛性文獻〉。

  (6) 1990 Shih Heng-ching〈天臺智顗的佛性觀〉。

  (7) 1990 S. Heine 〈公案有佛性嗎﹖〉。(注21)

  2. 日本佛教

  (1) 1981William Grosnick的《道元的佛性觀》博士論文。

  (2) 1990 Joan Stambaugh的《無常即佛性:道元的無常觀》。(注22)

  3. 藏傳佛教

  (1) 1988 Thrangu Rimpoche 的《佛性》,與1989年的《寶性論注疏》。(注23)

  (2) 1989 William Albert Magee《西藏的如來藏學》等著作。(注24)

  從表列的書目分類中,讀者當可了解對近代美國學界的如來藏研究,亦可掌握如來藏學研究的脈動,並能體會美國學者研究的多樣性與變化,及其影響。

  (下期待續)

  

  【附注】

  注1:現代學人研究文獻常受『時空限製』無法尋得資料之苦。亦即,時間過久,無

    法尋得原文,或知道資料出處,但無法就近取得,這往往是研究者最大的困擾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圖書資訊的發達,已慢慢的突破此困境,有所進展

    。如臺大佛學研究中心的『佛學網路資料庫』(http://ccbs.ntu.edu.​tw/),

    就提供了數百篇的早期佛學英文論文與當代中文論文與全文文章,及八萬多筆

    的中外佛學書目,並爲學者提供很方便的網路檢索工具。

  注2:有關如來藏學的漢譯經論與書目部分,可參考:

    (1) 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1981,頁3-8。

     導師對各如來藏經有簡明的介紹,此部分可作爲如來藏學的入門篇,讀者

     可經常查閱研讀。

    (2) 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形成:大乘佛教思想研究》,東京:春

     秋社,1974。

    (3) 平川彰編;高崎直道等著,《講座大乘佛教. 6:如來藏思想》,東京都:

     春秋社,1982。

    (4) David Seyfort Ruegg的《如來藏與種性理論》 (La theorie du

     Tathagatagarbha et du Gotra, Paris : Ecole Franxaise

     d”Extreme Orient, no.70, 1969.)此書對于藏傳如來藏資料有詳細的介

     紹,可參考。

  注3: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1981,「自序」及頁1。

  注4:《出叁藏記集》卷六,大正藏 卷五十五。

  注5:如來藏經目,按漢譯年代排序:

    西晉竺法護(Dharmaraksa)譯《如來興顯經》叁卷,大正藏 卷十 No.291。

    西晉竺法護譯《大哀經》八卷,大正藏 卷十叁 No.398。

    東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譯《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藏 卷十六 No.

     666。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第32>,大正藏 卷九

     No.278(32)。

    東晉法顯譯《大般泥洹經》六卷,大正藏 卷十二 No.376。

    北涼昙無谶譯《大方等大集經》<璎珞品>,大正藏 卷十叁 No.397(1)。

    北涼昙無谶譯《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品>,大正藏 卷十叁 No.397(2)。

    北涼昙無谶譯《大雲經》,現存《大方等無想經》六卷,大正藏 卷十二 No.

     387。

    北涼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本),大正藏 卷十二 No.374。

    劉宋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譯《大法鼓經》二卷,大正藏 卷九 No.270。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四卷,大正藏 卷二 No.120。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大正藏 卷十六 No.670。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二卷,大正藏 卷十二 No.

     353。

    元魏昙摩流支(Dharmaruci)譯《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

     大正藏 卷十二 No.357。

    梁僧伽婆羅(Samghabara)譯《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大正藏 卷十二

     No.358。

    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譯《大寶積經》<勝鬘夫人會>,大正藏 卷十二

     No.310(48)。

    元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十卷,大正藏 卷十六 No.671。

    元魏菩提流支譯《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十卷,大正藏 卷九 No.272。

    元魏菩提流支譯《不增不減經》,一卷,大正藏 卷十六 No.668。

    梁陳真谛(Para…

《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上)(杜正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