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天臺教觀”論“代衆生忏悔”之思想與實踐──以遵式大師爲主(釋大拙)▪P5

  ..續本文上一頁離智慧,何以故?除智慧,不可以余法度脫衆生故。”《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1,《大正藏》冊8,頁369b。

  [28] 《華嚴經》卷20,《大正藏》冊10,頁107a。

  [29]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大正藏》冊46,頁971c。

  [30] 《維摩诘所說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大正藏》冊14,頁505a。

  [31] 《梵網經》,《大正藏》冊24,頁1005b。

  [32] “一切緣障皆由宿因,過去、今生與諸有情何惡不造,罪累既積,世世相逢爲冤爲親,爲障爲惱,若不忏悔,無由解脫,道法不成。”《千手眼大悲心行法》,《大正藏》冊46,頁976c。

  [33] 參考《金園集》卷中〈放生慈濟法門〉,《卍續藏》冊101,頁233b。

  [34] 《金園集》卷中〈放生慈濟法門〉,《卍續藏》冊101,頁234b。

  [35] 自北宋之前,純爲他道衆生忏悔之具體記載有唐

  不空譯的《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是爲餓鬼衆生施食之儀軌。(《大正藏》冊21,頁470b-472b。)

  [36] 如南宋

  志磐著有《水陸道場儀軌》盛行于世(《卍續藏》冊129,頁527。);元照集有《蘭盆獻供儀》一卷(《卍續藏》冊130,頁178。);到了明末,雲棲袾宏重修《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卍續藏》冊104,頁792。)等等。

  [37] 《釋門正統》卷4,《卍續藏》冊130,頁799a。

  [38] 引自周紹賢著《列子要義》〈說符篇〉(臺北:中華書局,1983),頁172。

  [39] 《梵網經》,《大正藏》冊24,頁1006b。

  [40] “太建十叁年,四十四歲,講金光明經,漁人舍扈梁立放生池。”《國清百錄》卷4,《大正藏》冊46,頁823b。

  [41] “唐肅宗乾元二年,诏天下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顔真卿爲碑)。本朝(宋)真宗天禧元年诏複天下放生池,沿江淮州郡上下水五裏,並禁采捕(二事詳見通塞志)。慈雲奏西湖爲放生池,以四月八日會郡人縱魚鳥。法智于南湖以佛生日放魚鳥,祝聖人壽。樞密劉均奉敕撰碑。此皆放生之梗概也。”《佛祖統紀》卷33,《大正藏》冊49,頁322c。

  [42] 據〈放生慈濟法門〉所載,寶勝如曾發願:若有衆生臨命終時,聞我名者,即得往生叁十叁天乃至成佛。因此,爲廣利衆生,而以稱念寶勝如來名號爲主。參考《金園集》卷中〈放生慈濟法門〉,《卍續藏》冊101,頁234a。

  [43] 《金園集》卷中〈放生慈濟法門〉,《卍續藏》冊101,頁235b。

  [44] 引自周紹賢著《列子要義》〈說符篇〉(臺北:中華書局,1983),頁172。

  [45] “杭俗好以酒肴會葬,師爲說佛事之勝,卒變葷爲齋。”《佛祖統紀》卷10,《大正藏》冊49,頁207c。

  [46] 《法句譬喻經》卷1〈慈仁品〉,《大正藏》冊4,頁581b。

  [47] 《大乘入楞伽經》卷6,《大正藏》冊16,頁624a。

  [48] 《梵網經》,《大正藏》冊24,頁1005b。

  [49] 引自劉真編《四書讀本》(臺南:綜合出版社,1974年),頁238。

  [50] 《廣弘明集》卷26,《大正藏》冊52,頁293b-294a。

  [51] 《廣弘明集》卷26,《大正藏》冊52,頁294b。

  [52] 《金園集》卷中〈誡酒肉慈慧法門〉,《卍續藏》冊101,頁241a。

  [53] 《金園集》卷下〈誡五辛篇〉,《卍續藏》冊101,頁245a。

  [54] 《大佛頂首楞伽經》,《大正藏》冊19,頁141c。

  [55] 《梵網經》,《大正藏》冊24,頁1005b。

  [56] 《佛祖統紀》卷10,《大正藏》冊49,頁207c。

  [57] 《釋門正統》卷4,《卍續藏》冊130,頁801 b。

  [58] 《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大正藏》冊21,頁464c。

  [59] 請參考《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大正藏》冊21,頁468c-472b。

  [60] 《金園集》卷中〈施食法〉,《卍續藏》冊101,頁237b。

  [61] 《金園集》卷中〈施食觀想

  答崔育材職方所問〉,《卍續藏》冊101,頁238b。

  [62] 《金園集》卷中〈施食觀想

  答崔育材職方所問〉,《卍續藏》冊101,頁239a。

  [63] “食者,名爲法食,法隨食入,如服良藥能差重病,身康受樂。《經》雲:舍餓鬼身得生天上。即此意也。”《金園集》卷中〈施食觀想

  答崔育材職方所問〉,《卍續藏》冊101,頁239b。

  [64] 在《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中的施食行法次第依序爲:一、破地獄真言;二、召餓鬼真言;叁、召罪真言;四、摧罪真言;五、定業真言;六、忏悔真言;七、施食真言;八、開咽喉真言;九、七如來名;十、發菩提心真言;十一、叁昧耶戒真言;十二、施食真言;十叁、乳海真言;十四、普供養真言;十五、奉送真言。《大正藏》冊21,頁470b-472b。

  [65] “宋代諸師對于施食一法是不夠了解的。在遵式《金園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觀想諸篇。其法並非密教儀軌,只是取經中真言,附以臺宗觀想而已。”間接引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冊7,頁4370a。臺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

  [66] 《大寶積經》卷106〈阿阇世王子會〉,《大正藏》冊11,頁594c。

  

《從“天臺教觀”論“代衆生忏悔”之思想與實踐──以遵式大師爲主(釋大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