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而言,菩萨所起一念代众生忏悔之心,犹如系于因陀罗网上无数的宝珠,透过重重的映现遍及一切众生;就事上来说,菩萨因愍众生之苦,而戮力于布施、持戒、智慧乃至忏悔等种种行门的修持,并藉由身行、口说、意念等种种善巧将佛法教导予有情,助其永离生死苦。
因此,为了落实“代众生忏悔”的精神,遵式大师承袭天台诸师之懿德,以透过忏悔、放生、施食及素食等行门的实践,达到利济众生之行,其中,值得吾人注意的是,遵式大师在代众生忏悔的行法中,皆或在其仪轨里融入开示法要,帮助有情提起正念,种下解脱的种子;或在行法的背后蕴含甚深的法义。换言之,无论是理上分析或事上的实践,从天台教观的角度来看,“代众生忏悔”行门隐含了甚深的不思议妙法与行者的无上悲心,此不但落实了菩萨道的精神,同时也是天台圆教思想的具体实践!
【参考书目】
一、原典
《法句譬喻经》。《大正藏》册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册9。
《华严经》。《大正藏》册10。
《大宝积经》。《大正藏》册11。
《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册13。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册14。
《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正藏》册16。
《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册16。
《大佛顶首楞伽经》。《大正藏》册19。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册20。
《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大正藏》册21。
《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大正藏》册21。
《梵网经》。《大正藏》册24。
遵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大正藏》册46。
遵式。《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大正藏》册46。
遵式。《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大正藏》册46。
遵式。《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由序》。《大正藏》册46。
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大正藏》册47。
遵式。《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大正藏》册47。
遵式。《金园集》。《卍续藏》册101。
遵式。《天竺别集》。《卍续藏》册101。
智顗。《法华玄义》。《大正藏》册33。
智顗。《维摩经玄疏》。《大正藏》册38。
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大正藏》册39。
智顗。《摩诃止观》。《大正藏》册46。
知礼。《千手眼大悲心行法》。《大正藏》册46。
道宣编。《广弘明集》。《大正藏》册52。
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藏》册45。
志磐编。《佛祖统纪》。《大正藏》册49。
志磐。《水陆道场仪轨》。《卍续藏》册129。
袾宏修。《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卍续藏》册104。
宗鉴编。《释门正统》。《卍续藏》册130。
元照。《兰盆献供仪》。《卍续藏》册130。
二、专书(按作者姓氏笔划排列)
1.中文
李志夫(1997)。《妙法莲华经玄义研究》。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
周绍贤(1983)。《列子要义》。台北:中华书局。
陈英善(1995)。《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台北:东初出版。
(1997)。《天台性具思想》。台北:东大出版。
野上俊静着,释圣严译(2000)。《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汤用彤(1979)。《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7)。《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
传伟勋主编(1990)。《从传统到现在──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出版。
刘真编(1974)。《四书读本》。台南:综合出版。
释大睿(2000)。《天台忏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
释慧岳(1995)。《天台教学史》。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
2.日文
吕淑玲(2004)。〈慈云遵式の生涯について──特に实践行仪面からみた遵式の生涯〉。收录于《高穚弘次先生古稀记念论文集》中。
福岛光哉(1995)。《宋代天台净土教の研究》。京都:文荣堂。
三、丛书
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编(1994)。《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册7。台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
蓝吉富主编(1987)。《宋代佛教史研究》。 《世界佛学名着译丛》册47。 台北:华宇出版社。
四、期刊论文(按作者姓氏笔划排列)
1.中文
吕澄(1980)。〈宋代佛教〉。《中国佛教》第1号。
林伯谦(1998)。〈北传佛教与中国素食文化〉。《东吴中文学报》第4期。
2.日文
中山正晃(1985)。〈赵宋天台と净土教。その实践面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4号。
末广照纯(1979)。〈慈云遵式の教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7号2卷。
吕淑玲(2003)。〈慈云遵式の宗教信仰について〉。《佛教学会纪要》第11号。
3.博硕士论文
徐立强(2000)。《梁武帝制断酒肉之主张与中国佛教素食文化之关系》。台北: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
--------------------------------------------------------------------------------
[1] “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但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观音、十方佛前,普为众生归命忏悔。”《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大正藏》册46,页971c。
[2] 如《法华经》卷2〈譬喻品〉提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大正藏》册9,页13b。
[3] 《大宝积经》卷106,《大正藏》册11,页595a。
[4] 《大方等大集经》卷30,《大正藏》册13,页206a。
[5] “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华严经》卷40,《大正藏》册10,页842c。
[6] 《华严经》卷40,《大正藏》册10,页845a。
[7]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册20,页109b-c。
[8] 如华严经云:“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普为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华严经》卷23,《大正藏》册10,页125c。
[9] 《天竺别集》卷中,《卍续藏》册101,页272a。
[10] 《天竺别集》卷中,《卍续藏》册101,页272b。
[11] 《摩诃止观》卷5上,《大正藏》册46,页54a。
[12] 《华严经》卷10,《大正藏》册9,页465c-466a。
[13] 参考《法华玄义》卷2下,《大正藏》册33,页699c。
[14] 《维摩经玄疏》卷2,《大正藏》册38,页528c-529a。
[15] 《摩诃止观》卷5上,《大正藏》册46,页55b。
[16] 参考《法华玄义》卷5下,《大正藏》册33,页743c-744a。
[17] “云何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坏,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智与理相应,如人善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无常,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除草秽,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当知三佛性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正藏》册39,页4a。
[18] 《金光明经玄义》卷下,《大正藏》册39,页8a-b。
[19]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册14,页537c。
[20]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册14,页539c。
[21] 《天竺别集》卷下,《卍续藏》册101,页294b-295a。
[22] 《天竺别集》卷下,《卍续藏》册101,页295a。
[23]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册45,页505b。
[24] 《大宝积经》卷106,《大正藏》册11,页595a。
[25] 《摩诃止观》卷5上,《大正藏》册46,页55b。
[26] “菩萨初发心无有量,充满一切法界故;菩萨大悲门无有量,普入一切众生界故;菩萨大愿门无有量,究竟十方一切法界故;菩萨大慈门无有量,普覆一切众生界故。”《华严经》卷7,《大正藏》册10,页695b。
[27] “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作是念:是世间心皆颠倒,我若不行方便力,不能度脱众生生死,我当为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菩萨为众生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
《从“天台教观”论“代众生忏悔”之思想与实践──以遵式大师为主(释大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