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天臺教觀”論“代衆生忏悔”之思想與實踐──以遵式大師爲主(釋大拙)▪P4

  ..續本文上一頁上而言,菩薩所起一念代衆生忏悔之心,猶如系于因陀羅網上無數的寶珠,透過重重的映現遍及一切衆生;就事上來說,菩薩因愍衆生之苦,而戮力于布施、持戒、智慧乃至忏悔等種種行門的修持,並藉由身行、口說、意念等種種善巧將佛法教導予有情,助其永離生死苦。

  因此,爲了落實“代衆生忏悔”的精神,遵式大師承襲天臺諸師之懿德,以透過忏悔、放生、施食及素食等行門的實踐,達到利濟衆生之行,其中,值得吾人注意的是,遵式大師在代衆生忏悔的行法中,皆或在其儀軌裏融入開示法要,幫助有情提起正念,種下解脫的種子;或在行法的背後蘊含甚深的法義。換言之,無論是理上分析或事上的實踐,從天臺教觀的角度來看,“代衆生忏悔”行門隱含了甚深的不思議妙法與行者的無上悲心,此不但落實了菩薩道的精神,同時也是天臺圓教思想的具體實踐!

  【參考書目】

  一、原典

  《法句譬喻經》。《大正藏》冊4。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

  《華嚴經》。《大正藏》冊10。

  《大寶積經》。《大正藏》冊11。

  《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冊13。

  《維摩诘所說經》。《大正藏》冊14。

  《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正藏》冊16。

  《大乘入楞伽經》。《大正藏》冊16。

  《大佛頂首楞伽經》。《大正藏》冊19。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冊20。

  《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大正藏》冊21。

  《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大正藏》冊21。

  《梵網經》。《大正藏》冊24。

  遵式。《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大正藏》冊46。

  遵式。《金光明忏法補助儀》。《大正藏》冊46。

  遵式。《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大正藏》冊46。

  遵式。《天臺智者大師齋忌禮贊由序》。《大正藏》冊46。

  遵式。《往生淨土忏願儀》。《大正藏》冊47。

  遵式。《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大正藏》冊47。

  遵式。《金園集》。《卍續藏》冊101。

  遵式。《天竺別集》。《卍續藏》冊101。

  智顗。《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

  智顗。《維摩經玄疏》。《大正藏》冊38。

  智顗。《金光明經玄義》。《大正藏》冊39。

  智顗。《摩诃止觀》。《大正藏》冊46。

  知禮。《千手眼大悲心行法》。《大正藏》冊46。

  道宣編。《廣弘明集》。《大正藏》冊52。

  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冊45。

  志磐編。《佛祖統紀》。《大正藏》冊49。

  志磐。《水陸道場儀軌》。《卍續藏》冊129。

  袾宏修。《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卍續藏》冊104。

  宗鑒編。《釋門正統》。《卍續藏》冊130。

  元照。《蘭盆獻供儀》。《卍續藏》冊130。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中文

  李志夫(1997)。《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周紹賢(1983)。《列子要義》。臺北:中華書局。

  陳英善(1995)。《天臺緣起中道實相論》。臺北:東初出版。

  (1997)。《天臺性具思想》。臺北:東大出版。

  野上俊靜著,釋聖嚴譯(2000)。《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湯用彤(1979)。《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隋唐及五代佛教史》。臺北:慧炬。

  傳偉勳主編(1990)。《從傳統到現在──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出版。

  劉真編(1974)。《四書讀本》。臺南:綜合出版。

  釋大睿(2000)。《天臺忏法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

  釋慧嶽(1995)。《天臺教學史》。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2.日文

  呂淑玲(2004)。〈慈雲遵式の生涯について──特に實踐行儀面からみた遵式の生涯〉。收錄于《高穚弘次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中。

  福島光哉(1995)。《宋代天臺淨土教の研究》。京都:文榮堂。

  叁、叢書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編(199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冊7。臺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藍吉富主編(1987)。《宋代佛教史研究》。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冊47。 臺北:華宇出版社。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中文

  呂澄(1980)。〈宋代佛教〉。《中國佛教》第1號。

  林伯謙(1998)。〈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東吳中文學報》第4期。

  2.日文

  中山正晃(1985)。〈趙宋天臺と淨土教。その實踐面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4號。

  末廣照純(1979)。〈慈雲遵式の教學〉。《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7號2卷。

  呂淑玲(2003)。〈慈雲遵式の宗教信仰について〉。《佛教學會紀要》第11號。

  3.博碩士論文

  徐立強(2000)。《梁武帝製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系》。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

  [1] “我及衆生無始常爲叁業六根重罪所障,不見諸佛,不知出要,但順生死,不知妙理。我今雖知,猶與衆生同爲一切重罪所障,今對觀音、十方佛前,普爲衆生歸命忏悔。”《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大正藏》冊46,頁971c。

  [2] 如《法華經》卷2〈譬喻品〉提到:“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大正藏》冊9,頁13b。

  [3] 《大寶積經》卷106,《大正藏》冊11,頁595a。

  [4] 《大方等大集經》卷30,《大正藏》冊13,頁206a。

  [5] “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華嚴經》卷40,《大正藏》冊10,頁842c。

  [6] 《華嚴經》卷40,《大正藏》冊10,頁845a。

  [7]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冊20,頁109b-c。

  [8] 如華嚴經雲:“我當普爲一切衆生備受衆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衆苦大壑;我當普爲一切衆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盡未來劫受一切苦,然常爲衆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甯獨受如是衆苦,不令衆生墮于地獄,我當于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爲質,救贖一切惡道衆生,令得解脫。”《華嚴經》卷23,《大正藏》冊10,頁125c。

  [9] 《天竺別集》卷中,《卍續藏》冊101,頁272a。

  [10] 《天竺別集》卷中,《卍續藏》冊101,頁272b。

  [11] 《摩诃止觀》卷5上,《大正藏》冊46,頁54a。

  [12] 《華嚴經》卷10,《大正藏》冊9,頁465c-466a。

  [13] 參考《法華玄義》卷2下,《大正藏》冊33,頁699c。

  [14] 《維摩經玄疏》卷2,《大正藏》冊38,頁528c-529a。

  [15] 《摩诃止觀》卷5上,《大正藏》冊46,頁55b。

  [16] 參考《法華玄義》卷5下,《大正藏》冊33,頁743c-744a。

  [17] “雲何叁佛性?佛名爲覺,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無常,如土內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壞,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覺智非常非無常,智與理相應,如人善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名了因佛性;緣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無常,功德善根資助覺智,開顯正性,如耘除草穢,掘出金藏,名緣因佛性。當知叁佛性一一皆常樂我淨,與叁德無二無別。”《金光明經玄義》卷上,《大正藏》冊39,頁4a。

  [18] 《金光明經玄義》卷下,《大正藏》冊39,頁8a-b。

  [19] 《維摩诘所說經》,《大正藏》冊14,頁537c。

  [20] 《維摩诘所說經》,《大正藏》冊14,頁539c。

  [21] 《天竺別集》卷下,《卍續藏》冊101,頁294b-295a。

  [22] 《天竺別集》卷下,《卍續藏》冊101,頁295a。

  [23]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4,《大正藏》冊45,頁505b。

  [24] 《大寶積經》卷106,《大正藏》冊11,頁595a。

  [25] 《摩诃止觀》卷5上,《大正藏》冊46,頁55b。

  [26] “菩薩初發心無有量,充滿一切法界故;菩薩大悲門無有量,普入一切衆生界故;菩薩大願門無有量,究竟十方一切法界故;菩薩大慈門無有量,普覆一切衆生界故。”《華嚴經》卷7,《大正藏》冊10,頁695b。

  [27] “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作是念:是世間心皆顛倒,我若不行方便力,不能度脫衆生生死,我當爲衆生故,行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菩薩爲衆生故,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終不…

《從“天臺教觀”論“代衆生忏悔”之思想與實踐──以遵式大師爲主(釋大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