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所放生的众生开示何以会趣入三途业道,受苦无量之缘由;在“水”章里,则以陀罗尼神咒加持之法水为其洒净,使涤净身心垢秽,令成法器;在“归依”章中,以三宝力加被于众生身,令其一心受法,去恶向善;在“称佛”章里,是以称念宝胜如来名号为主[42],仰仗如来之愿力,使闻名者即得生天及诸佛国土;在“说法”章中,为众生开示甚深十二因缘之理;在“忏悔”章里,则以行者之身代傍生之类行忏,并代发愿,得生佛国净土,如云:
今更为汝忏涤罪垢,去汝遮障,令速开悟即得解脱,故帝释一念忏悔灭永劫傍生之难,慈童刹那惭愧顿离地狱之苦,是知忏悔名第一法。又愿汝舍此身得生净土,我闻《阿弥陀经》说薜荔蜎蜚皆生我国,信知异类亦有往生之理,汝勿自疑,当一心信受我为对三宝一心陈辞。[43]
由上引文可知,在透过佛法的开示及忏悔的仪式中,启发傍类众生之惭愧心及往生净土之愿心是助其脱离三途恶道的要因。同时,行者于行放生之时,亦能培养、显发本身之慈悲心,共同结下善因,成为忏悔的助道因缘。
在现今时代里,放生行业依然盛行,然而,部份团体却忽略评估生态环境因素,任意选择山林或河流进行放生,不是造成生物无法适应环境而死,便是因为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威胁到其他原本在此地生存的生物,使生态失衡;同时,在竞相放生之中,间接鼓励商人滥捕生物,以供应团体大量放生之用,造成生物在捕猎、运送等的过程中已伤亡无数,对于这一点,早在二千多年前,古德已意识到护生远比放生来得更重要而说到:
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44]
因此,若能做到彻底的护生,不蓄意与众生结下猎杀捕食的恶缘,已是慈悲的表现;又若必须行放生,务必于事前作完善的评估与规划,如此才能达到真放生的善行。
(三)诫酒肉五辛
从遵式大师的生平可知,他对于“改祭修斋”[45]的推行一直不遗余力,一方面劝导民间大众以斋戒代替杀生拜祭神只,另一方面也积极奔走于民间,劝导大众戒酒肉、五辛之食。何以遵式大师对于提倡素食一事如此关心?
依文献记载,在经典中多有提到不食肉的观念,如在《法句譬喻经》即提到:
夫人生世,所食无数,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残害群生以自济活,死堕恶道,损而无益;人食五谷,当愍众生蠕动之类莫不贪生,杀彼活己,殃罪不朽;慈仁不杀,世世无患。[46]
又,在《大乘入楞伽经》记载:
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47]
另外,在《梵网经》亦有记载: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48]
吾人可见,小如蝼蚁尚求生怕死,何况一般血肉之躯的众生?又,众生不断在六道中轮回,在过去皆有可能互为眷属,是以,菩萨不忍食众生肉,若食者,无异于食自己之亲眷。因此,孟子曾言:“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49]其不忍之心即是大慈悲心,若忍心杀生食肉,不但断绝大悲种,障碍成佛修行,同时也与众生结下恶缘,得无量恶果。
在中国最早极力提倡佛教徒应完全戒杀、戒酒、茹素者为梁武帝,其在位期间不但亲颁〈断杀绝宗庙牺牲诏〉[50],也制定〈断酒肉文〉[51],一再强调食肉者罪报,与诸亲眷常为怨怼及种种障难等恶报。自此以后,素食成为佛教僧侣的饮食特征,也因为食肉所带来的苦果如此深广,历代祖师大德于行化间,无不劝导众生应茹素戒杀,也因此遵式大师会如此心切推行素食饮食,并撰着〈诫酒肉慈慧法门〉警策大众。[52]
另外,遵式大师在劝众戒酒肉的同时,亦提倡连食物中的“五辛”也应戒除,如在行文中提到“五辛之属,不利腹口,无故啖食,空为道障,深为苦也。”[53]又据《大佛顶经》云:
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54]
在此所谓的五辛,依《梵网经》记载为大蒜、革葱()、慈葱()、兰葱(薤)、兴蕖,[55]因有如上所提熟食发淫、生啖增恚,菩萨诸天远离及饿鬼舐唇等障道果报,故不但为受菩萨戒之佛子不应食之物,遵式大师认为也是僧俗应远离之物。
(四)施食
据《佛祖统纪》记载,遵式大师“尝夜施抟食于水滨”[56],并撰有〈施食文〉、〈施食法〉等相关施食的文献,由此可知遵式大师对此一行门的重视。关于施食的由来,据宗鉴大师(?-1206)撰集之《释门正统》有载:
若夫施食之法,又非一切人天所知,惟如来以大慈普覆,不忍一切含灵受其饥饿苦恼。故假面然鬼王缘起,令阿难尊者以一抟食,诵咒施之。今缁素通行,谓之施饿鬼食。[57]
由此内容可知,施食之法乃缘自于《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里,阿难遇饿鬼告知:“却后三日汝命将尽,即便生此饿鬼中。”[58]阿难心生恐怖,疾至佛所,请佛教示,佛陀即为阿难开示此一施食法门。在唐
不空大师所译之《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中,对于施食的因缘与方法皆有详细的记载。[59]
又,自五代及宋以降,施食在佛教中可说是普遍的行门之一,因此宗鉴大师才会在《释门正统》提到,此施食法“今缁素通行”。既是普遍流行之法,从各家各宗所呈现出来的观行也就融合了各家修行的特色。遵式大师对施食法的实践即融合了天台教观思想于其中。
遵式大师所着之〈施食法〉共分为三部份:一、先和会经文,即将实叉难陀尊者所译之《佛说救面燃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与不空大师译之《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作一比较及会整;二、正示方法,于持咒加持饮食时,亦配合观想“器中饮食,色味无尽,施不匮”[60];三、劝修,世人若能以抟食作大施会者,将常生梵天乃至成佛。其中,遵式大师对施食的观行有如下的阐释:
饮食具色、香、味、触、法五尘,唯阙声耳。于五味中,味尘为主,味依色住,亦可观色为境,《大品》云:色中无味相,凡夫不应着色;中无离相,二乘不应离;即是非味非离,显色中道,法界何法不备。是故,一色具一切心,亦具声、香等一切诸尘,及一切法、一切心随感而施,何法不现![61]
由引文可知,遵式大师是以法界互具、三谛圆融的观念,说明一抟之食所具色、味皆空无自性,是故不应着于色、味;又,色、味为假缘起而有,是故亦不应离于色、味;由于不落二边故能显中道,则一味、一色即一切法,一心即一切心,以一切心随感一切法而施,则无法不现,因此,一抟之食能出无量食,普施一切众生。然因众生为种种分别所惑,无法了达法界互具之理,故须藉密之法力令其得食,如遵式大师云:
众生在迷,于理既惑,于事亦碍,于自在法中而自桎梏,如水为冰,安责水用?故圣人方便密说此法名陀罗尼。令诵以之,句与色味法性相应,能令鬼神见食无量。[62]
由于陀罗尼即是不思议法,具足无量威德妙力,故透过行者持之力能与抟食之色味法性相应,并以此加持之力令鬼神见食无量,故遵式大师又提到,“食”之意即是法食,因法随食而入,如人服用良药能治病疗伤,若饿鬼食之,则能舍三途恶报。[63]
从遵式大师所作之施食法来看,施食能否广利一切饿鬼众生,乃决定于行者持诵陀罗尼咒之专注与观想的得力与否,此与不空大师所译之《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的施食行法次第虽有不同,[64]但就理上而言,一切万法本由心造,不离于心,即使在《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中,主法者于诵持真言时,亦需配合观想作意,如此方能使整场仪轨达到圆满,因为唯有透过对法的了达而作甚深理观并配合诵咒等等之事修,方能使所修之行法更加深广,而这样的修行道理是通于各家各宗的行门,并非如周叔迦学者所言“宋代诸师对于施食一法是不够了解的”、“只是取经中真言,附以台宗观想而已”[65]之说。
另外,从佛法的根柢来看,施食行门亦是行者悲智愿行的实践,如在《大宝积经》云:
善男子!行方便菩萨以一抟食给施一切众生,何以故?行方便菩萨以一抟食施与,下至畜生,愿求一切智,以是菩萨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二因缘摄取一切众生,所谓求一切智心及愿方便。[66]
在行施食法间,行者必需持诵真言并配合己身之观想,才能使有限之饮食幻现成无量无边,普施一切众生。因此,透过施食行门的实践,一方面能培养行者对法的缘起无自性之认知;另一方面也是自利利人的菩萨行,因众生皆有佛性,亦具足一切智,只是因缘果报差别,各在六道中受生轮回,是以,行者所修之施食法,不仅只是拔众生之苦,助其出离苦道,因在利益众生的同时,无形中也不断增长己身之悲智,实践自利利人的菩萨愿行。
五、小结
大乘佛教讲求自利利他的精神,尤其在弘化佛法、利济众生方面更是重视。是以,到了以实践行门为主的宋代佛教时,遵式大师对于忏法的弘扬,除了提倡为求自身罪灭、观行成就或往生净土而行忏外,更将“代众生忏悔”的忏他精神融入于忏法中,并以天台“一念三千”、“三因佛性”等圆顿思想为立论基础,亦即,就理…
《从“天台教观”论“代众生忏悔”之思想与实践──以遵式大师为主(释大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