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所放生的衆生開示何以會趣入叁途業道,受苦無量之緣由;在“水”章裏,則以陀羅尼神咒加持之法水爲其灑淨,使滌淨身心垢穢,令成法器;在“歸依”章中,以叁寶力加被于衆生身,令其一心受法,去惡向善;在“稱佛”章裏,是以稱念寶勝如來名號爲主[42],仰仗如來之願力,使聞名者即得生天及諸佛國土;在“說法”章中,爲衆生開示甚深十二因緣之理;在“忏悔”章裏,則以行者之身代傍生之類行忏,並代發願,得生佛國淨土,如雲:
今更爲汝忏滌罪垢,去汝遮障,令速開悟即得解脫,故帝釋一念忏悔滅永劫傍生之難,慈童刹那慚愧頓離地獄之苦,是知忏悔名第一法。又願汝舍此身得生淨土,我聞《阿彌陀經》說薜荔蜎蜚皆生我國,信知異類亦有往生之理,汝勿自疑,當一心信受我爲對叁寶一心陳辭。[43]
由上引文可知,在透過佛法的開示及忏悔的儀式中,啓發傍類衆生之慚愧心及往生淨土之願心是助其脫離叁途惡道的要因。同時,行者于行放生之時,亦能培養、顯發本身之慈悲心,共同結下善因,成爲忏悔的助道因緣。
在現今時代裏,放生行業依然盛行,然而,部份團體卻忽略評估生態環境因素,任意選擇山林或河流進行放生,不是造成生物無法適應環境而死,便是因爲沒有天敵而大量繁殖,威脅到其他原本在此地生存的生物,使生態失衡;同時,在競相放生之中,間接鼓勵商人濫捕生物,以供應團體大量放生之用,造成生物在捕獵、運送等的過程中已傷亡無數,對于這一點,早在二千多年前,古德已意識到護生遠比放生來得更重要而說到:
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衆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44]
因此,若能做到徹底的護生,不蓄意與衆生結下獵殺捕食的惡緣,已是慈悲的表現;又若必須行放生,務必于事前作完善的評估與規劃,如此才能達到真放生的善行。
(叁)誡酒肉五辛
從遵式大師的生平可知,他對于“改祭修齋”[45]的推行一直不遺余力,一方面勸導民間大衆以齋戒代替殺生拜祭神只,另一方面也積極奔走于民間,勸導大衆戒酒肉、五辛之食。何以遵式大師對于提倡素食一事如此關心?
依文獻記載,在經典中多有提到不食肉的觀念,如在《法句譬喻經》即提到:
夫人生世,所食無數,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殘害群生以自濟活,死墮惡道,損而無益;人食五谷,當愍衆生蠕動之類莫不貪生,殺彼活己,殃罪不朽;慈仁不殺,世世無患。[46]
又,在《大乘入楞伽經》記載:
凡殺生者,多爲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47]
另外,在《梵網經》亦有記載: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性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48]
吾人可見,小如蝼蟻尚求生怕死,何況一般血肉之軀的衆生?又,衆生不斷在六道中輪回,在過去皆有可能互爲眷屬,是以,菩薩不忍食衆生肉,若食者,無異于食自己之親眷。因此,孟子曾言:“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49]其不忍之心即是大慈悲心,若忍心殺生食肉,不但斷絕大悲種,障礙成佛修行,同時也與衆生結下惡緣,得無量惡果。
在中國最早極力提倡佛教徒應完全戒殺、戒酒、茹素者爲梁武帝,其在位期間不但親頒〈斷殺絕宗廟犧牲诏〉[50],也製定〈斷酒肉文〉[51],一再強調食肉者罪報,與諸親眷常爲怨怼及種種障難等惡報。自此以後,素食成爲佛教僧侶的飲食特征,也因爲食肉所帶來的苦果如此深廣,曆代祖師大德于行化間,無不勸導衆生應茹素戒殺,也因此遵式大師會如此心切推行素食飲食,並撰著〈誡酒肉慈慧法門〉警策大衆。[52]
另外,遵式大師在勸衆戒酒肉的同時,亦提倡連食物中的“五辛”也應戒除,如在行文中提到“五辛之屬,不利腹口,無故啖食,空爲道障,深爲苦也。”[53]又據《大佛頂經》雲:
一切衆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衆生求叁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叁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爲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癡,命終自爲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爲第一增進修行漸次。[54]
在此所謂的五辛,依《梵網經》記載爲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薤)、興蕖,[55]因有如上所提熟食發淫、生啖增恚,菩薩諸天遠離及餓鬼舐唇等障道果報,故不但爲受菩薩戒之佛子不應食之物,遵式大師認爲也是僧俗應遠離之物。
(四)施食
據《佛祖統紀》記載,遵式大師“嘗夜施抟食于水濱”[56],並撰有〈施食文〉、〈施食法〉等相關施食的文獻,由此可知遵式大師對此一行門的重視。關于施食的由來,據宗鑒大師(?-1206)撰集之《釋門正統》有載:
若夫施食之法,又非一切人天所知,惟如來以大慈普覆,不忍一切含靈受其饑餓苦惱。故假面然鬼王緣起,令阿難尊者以一抟食,誦咒施之。今缁素通行,謂之施餓鬼食。[57]
由此內容可知,施食之法乃緣自于《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裏,阿難遇餓鬼告知:“卻後叁日汝命將盡,即便生此餓鬼中。”[58]阿難心生恐怖,疾至佛所,請佛教示,佛陀即爲阿難開示此一施食法門。在唐
不空大師所譯之《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中,對于施食的因緣與方法皆有詳細的記載。[59]
又,自五代及宋以降,施食在佛教中可說是普遍的行門之一,因此宗鑒大師才會在《釋門正統》提到,此施食法“今缁素通行”。既是普遍流行之法,從各家各宗所呈現出來的觀行也就融合了各家修行的特色。遵式大師對施食法的實踐即融合了天臺教觀思想于其中。
遵式大師所著之〈施食法〉共分爲叁部份:一、先和會經文,即將實叉難陀尊者所譯之《佛說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神咒經》與不空大師譯之《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作一比較及會整;二、正示方法,于持咒加持飲食時,亦配合觀想“器中飲食,色味無盡,施不匮”[60];叁、勸修,世人若能以抟食作大施會者,將常生梵天乃至成佛。其中,遵式大師對施食的觀行有如下的闡釋:
飲食具色、香、味、觸、法五塵,唯阙聲耳。于五味中,味塵爲主,味依色住,亦可觀色爲境,《大品》雲:色中無味相,凡夫不應著色;中無離相,二乘不應離;即是非味非離,顯色中道,法界何法不備。是故,一色具一切心,亦具聲、香等一切諸塵,及一切法、一切心隨感而施,何法不現![61]
由引文可知,遵式大師是以法界互具、叁谛圓融的觀念,說明一抟之食所具色、味皆空無自性,是故不應著于色、味;又,色、味爲假緣起而有,是故亦不應離于色、味;由于不落二邊故能顯中道,則一味、一色即一切法,一心即一切心,以一切心隨感一切法而施,則無法不現,因此,一抟之食能出無量食,普施一切衆生。然因衆生爲種種分別所惑,無法了達法界互具之理,故須藉密之法力令其得食,如遵式大師雲:
衆生在迷,于理既惑,于事亦礙,于自在法中而自桎梏,如水爲冰,安責水用?故聖人方便密說此法名陀羅尼。令誦以之,句與色味法性相應,能令鬼神見食無量。[62]
由于陀羅尼即是不思議法,具足無量威德妙力,故透過行者持之力能與抟食之色味法性相應,並以此加持之力令鬼神見食無量,故遵式大師又提到,“食”之意即是法食,因法隨食而入,如人服用良藥能治病療傷,若餓鬼食之,則能舍叁途惡報。[63]
從遵式大師所作之施食法來看,施食能否廣利一切餓鬼衆生,乃決定于行者持誦陀羅尼咒之專注與觀想的得力與否,此與不空大師所譯之《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的施食行法次第雖有不同,[64]但就理上而言,一切萬法本由心造,不離于心,即使在《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中,主法者于誦持真言時,亦需配合觀想作意,如此方能使整場儀軌達到圓滿,因爲唯有透過對法的了達而作甚深理觀並配合誦咒等等之事修,方能使所修之行法更加深廣,而這樣的修行道理是通于各家各宗的行門,並非如周叔迦學者所言“宋代諸師對于施食一法是不夠了解的”、“只是取經中真言,附以臺宗觀想而已”[65]之說。
另外,從佛法的根柢來看,施食行門亦是行者悲智願行的實踐,如在《大寶積經》雲:
善男子!行方便菩薩以一抟食給施一切衆生,何以故?行方便菩薩以一抟食施與,下至畜生,願求一切智,以是菩薩與一切衆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二因緣攝取一切衆生,所謂求一切智心及願方便。[66]
在行施食法間,行者必需持誦真言並配合己身之觀想,才能使有限之飲食幻現成無量無邊,普施一切衆生。因此,透過施食行門的實踐,一方面能培養行者對法的緣起無自性之認知;另一方面也是自利利人的菩薩行,因衆生皆有佛性,亦具足一切智,只是因緣果報差別,各在六道中受生輪回,是以,行者所修之施食法,不僅只是拔衆生之苦,助其出離苦道,因在利益衆生的同時,無形中也不斷增長己身之悲智,實踐自利利人的菩薩願行。
五、小結
大乘佛教講求自利利他的精神,尤其在弘化佛法、利濟衆生方面更是重視。是以,到了以實踐行門爲主的宋代佛教時,遵式大師對于忏法的弘揚,除了提倡爲求自身罪滅、觀行成就或往生淨土而行忏外,更將“代衆生忏悔”的忏他精神融入于忏法中,並以天臺“一念叁千”、“叁因佛性”等圓頓思想爲立論基礎,亦即,就理…
《從“天臺教觀”論“代衆生忏悔”之思想與實踐──以遵式大師爲主(釋大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