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淨觀到息念觀–安那般那法門初探
蔡文熙
一、前言
原始佛教的具體修行法門中,安那般那法(即所謂的息念觀)流傳至今,仍是一種中庸妥適的修持入手處,顯密各教派分別以各種型態,加以吸納,成爲修持佛法的入手法門之一。
本文撰寫的目的,系以回歸原始佛教的根本經典「雜阿含經」爲主,參照「律藏」、南傳「相應部」、「瑜伽師地論」等有關經論爲旨趣,重塑息念觀的原初面貌,並具體指出息念觀所欲對治的修行危機,以便作爲吾人修行上的增上緣。
誠如「瑜伽師地論」卷二七所言,有五種修習息念觀的具體方式,分別爲「算數修習」、「悟入諸蘊修習」、「悟入緣起修習」、「悟入聖谛修習」、「十六勝行修習」,其間,最爲廣泛運用的是「算數修習」,也就是所謂的數息法,目前廣泛運用在接引初機的禅坐數息法,或者淨土宗的十聲阿彌陀佛聖號之方便道,基本上都脫胎自原始佛教的息念觀修行法門,爲尊重「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以及「律藏」的專門用語,本文一律以「安那般那息念」,來指稱息念觀的修行法門。
二、不淨觀的修行危機與安那般那息念觀的提出
「安那般那息念」的修行旨趣爲何﹖
根據「雜阿含經」第八一五經的簡要描述爲:
「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簡言之,修「安那般那息念」系爲斷除意識浮動、雜念重的修行人而設立的方便法門,同樣的,貪欲心特重者,適宜修持不淨觀,容易發怒、瞋恨心重者,適合修慈心觀,我慢、驕傲心特重者,最好先行修持無常觀,俾便去除我執。
「安那般那息念」法門,在原始佛教的發展過程,原本只是對機而設的方便法門,但是,如果我們對比了「律藏」與「雜阿含經」的經文後,便會發現佛陀之所以慎重闡明「安那般那息念」法門的特殊性,是因爲當初提出不淨觀修法時,部份比丘修法失當,僧團內即發生一件不幸的自殺殺人悲劇,佛陀立即提出「安那般那息念」的修法,以取代不淨觀修法可能帶來的危機,並成爲比丘律戒中相當嚴肅的課題。
首先,佛陀當初提出不淨觀,是爲了對治貪欲心重的修行人而設立的方便法門,並大力稱贊不淨觀的功德,誠如「雜阿含經」第七四一經所述:「當修不淨觀,多修習已,當得大果、大福利。雲何修不淨觀,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不淨觀俱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修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依遠親、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不淨觀原系叁十七道品中七覺分的基礎工作,頗能獲得大的福報,理應廣泛推展出去,成爲基礎佛教的核心修行法門。
不過,根據「雜阿含經」第八0九經的記載,佛陀贊歎不淨觀修行的功德利益後,有部份的比丘,「極厭惡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找岩自殺,或令余比丘殺」,僧團內部因爲修習不淨觀不當機而引發自殺殺人的悲劇,其間,鹿林梵志子更在魔天的贊歎殺人事件爲一令「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的大功德行爲,鹿林梵志子遂在此種邪光的趨使下,誘引修息不淨觀失機者,加以殺害,人數多達六十人之多。
佛陀系在布薩說戒之日,發現比丘急速短少後,察覺不淨觀修法的危機,便立即提出「安那般那息念」的法門,取代不淨觀。
此項僧團內部因爲修習不淨觀發生自殺殺人的悲劇事件,不只「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有所記載,「律藏」中更以肅嚴的態度,加以面對。不論是「五分律」、「摩诃僧祇律」、「四分律」等經典,均一致在四波羅夷法的殺戒中,特別舉出此項自殺殺人事件,作爲比丘戒當中最爲嚴重的戒律之一,因此,修習「安那般那息念」的法門便爲佛教內部主要的基礎法門,取代可能引發修行危機的不淨觀,這也是吾人反觀原始佛教修行次第,應該加以注意的歷史事件,防止悲劇的再度上演。
此後佛陀雖未全面禁止不淨觀法門,然而「安那般那息念」已取代不淨觀,成爲佛教內部修持的法門,同時,「安那般那息念」也含攝了原始佛教卅七道品(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八聖道),成爲卅七道品的根本持修工作,誠如「雜阿含經」第八一0經所述:
「何等爲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
叁、重建「安那般那息念」的息念法門
「安那般那息念」的息念法門,在原始佛教中既然扮演如此核心的地位,以下將重塑「安那般那息念」的法門面貌,讓吾人在修習更有所依據。
首先是修習「安那般那息念」的助緣,也就五法助緣:淨戒、少事務、飲食知量、初後夜不著睡眠、離諸愦鬧空閑林中。
所謂五法助緣,系根據「雜阿含經」第八0一經的記載,本經在巴利文本文從缺,茲將此段經文引述如次:
「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爲五﹖住于淨戒波羅提木又律儀,威儀、行處具定,于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爲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叁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愦鬧,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檢視上述五種助緣修法中,特別點出怖畏細罪,減少欲望但反對斷食,精進修行但反對不倒單,空閑林中閉關修行但反對澈底遠離人群,可說是修習「安那般那息念」的中道助緣條件。
其次,應如何修習「安那般那息念」法門﹖
不論是「律藏」或「雜阿含經」,均對修習「安那般那息念」法門,出具體的步驟,本文謹以「雜阿含經」第八0七經中一段最典型的描述,加以說明:「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實知....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
《從不淨觀到息念觀–安那般那法門初探(蔡文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