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不淨觀到息念觀–安那般那法門初探(蔡文熙)▪P2

  ..續本文上一頁」檢視有關的經文,我們便可以指出,原始佛教有關「安那般那息念」的修法中,主要的修法精神,在于「如實知」出入息的生滅,出入息的長短、次數、善惡、先出後入還是先入後出,不是主要關切的間焦點。

  事實上,當我們如實觀照出入息的生滅,便達到安那般那息念修法的旨趣─斷覺想,此間雖然還有粗思維住與微細思維住的次第存在,但基本的旨趣與修法精神,仍是「如實知」出入息。

  其次,將探討修習「安那般那息念」與閉關的互動關系。

  誠如前面提及修習「安那般那息念」的五法助緣中,第八0一經提及「空閑林中,離諸愦鬧」,很容易令人聯想修習此項法門是否一樣要遠離人群,甚至采取嚴格的閉關手段﹖誠如「雜阿含經」第八0叁經中,描述佛陀僧團比丘修習「安那般那息念」的一般情形爲:

  「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系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

  本段經文描述原始僧團作息起居,相當平實中庸,並未刻意強調遠離群衆,反而指出「依聚落、城邑止住」,也未刻意要求修行的場所,必須如何布置,反而是無所住地「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這可說是原始僧團修習「安那般那息念」法門時的中庸態度。

  至于釋迦牟尼佛自身修習「安那般那息念」法門,根據「雜阿含經」的記載,佛陀曾采取爲期二個月之久的閉關,以精進修習此項法門,俾便從粗思維住提升至微細思維住,證得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的境界。

  根據「雜阿含經」第八0七經的記載,佛陀爲精進修習「安那般那息念」法門,所采用的二個月閉關法則爲: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諸比丘勿復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二月坐禅,無一比丘敢往來者,唯除送食及布薩時。」

  佛陀在精進修習過程中,只有在飲食與誦戒布薩二種情形下,才與比丘有所接觸,爲期二個月之久,可說是對有意精進閉關的修行人,提供了較爲中庸的閉關之道,避免個人獨居長期閉關,忽略戒律的危機。

  本文前面曾提及修持「安那般那息念」法門時,須具備五種助緣─淨戒、少事務、飲食知量、初後夜不著睡眠、離諸愦鬧空閑林中,這是外部的助緣,若根據「瑜伽師地論」有關「雜阿含經」、「安那般那息念」法門的後設分析,則提出「五種障礙法」,可說是有意修習「安那般那息念」人士,最值得警惕的內部修行危機,經由外部五種助緣與內部五種障礙的對治,使得此項根本修習法門更加圓熟。

  誠如「瑜伽師地論」所雲:「修習如是入、出息念,爾時應知五障礙法:一者,于其外緣,其心散亂;二者,入出息轉,有所艱難;叁者,掉舉、惡作纏現在前;四者,惛沈、睡眠纏現在前;五者,樂與道俗共相雜住。如是五法,于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復增長,當知一切能爲障礙。」

  「瑜伽師地論」所展現的這五種障礙法,可說是修習「安那般那息念」的具體經驗之談;而本文開頭曾提及「瑜伽師地論」主張的五種修習「安那般那息念」法門,更是將「安那般那息念」予以全面性的開展與重構,成爲唯識學者以及相關的大乘行人,修持的主要依據。

  四、結語

  當我們重新檢視了「安那般那息念」的原始面貌,再回顧禅宗的數息法,淨土宗的持十聲佛號,密宗的善惡業觀想出入息,可說是「安那般那息念」修法,隨著佛教的開展而逐漸衍生出來的方便之道,當我們直接面對「安那般那息念」的原始風貌,便可以幫助我們從自己的根器中,抉擇出更適合自己心性的方便法門,不必偏守一隅,坐井觀天。

  

《從不淨觀到息念觀–安那般那法門初探(蔡文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