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蔡文熙)

  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

  蔡文熙

  一、前言

  原始佛教的具体修行法门中,安那般那法(即所谓的息念观)流传至今,仍是一种中庸妥适的修持入手处,显密各教派分别以各种型态,加以吸纳,成为修持佛法的入手法门之一。

  本文撰写的目的,系以回归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杂阿含经」为主,參照「律藏」、南传「相应部」、「瑜伽师地論」等有关经論为旨趣,重塑息念观的原初面貌,并具体指出息念观所欲对治的修行危机,以便作为吾人修行上的增上缘。

  诚如「瑜伽师地論」卷二七所言,有五种修习息念观的具体方式,分别为「算數修习」、「悟入诸蕴修习」、「悟入缘起修习」、「悟入圣谛修习」、「十六胜行修习」,其间,最为广泛运用的是「算數修习」,也就是所谓的數息法,目前广泛运用在接引初机的禅坐數息法,或者净土宗的十声阿弥陀佛圣号之方便道,基本上都脱胎自原始佛教的息念观修行法门,为尊重「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以及「律藏」的专门用语,本文一律以「安那般那息念」,來指称息念观的修行法门。

  二、不净观的修行危机与安那般那息念观的提出

  「安那般那息念」的修行旨趣为何﹖

  根据「杂阿含经」第八一五经的简要描述为:

  「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简言之,修「安那般那息念」系为断除意識浮动、杂念重的修行人而设立的方便法门,同样的,贪欲心特重者,适宜修持不净观,容易发怒、瞋恨心重者,适合修慈心观,我慢、骄傲心特重者,最好先行修持无常观,俾便去除我执。

  「安那般那息念」法门,在原始佛教的发展过程,原本只是对机而设的方便法门,但是,如果我们对比了「律藏」与「杂阿含经」的经文后,便会发现佛陀之所以慎重阐明「安那般那息念」法门的特殊性,是因为当初提出不净观修法时,部份比丘修法失当,僧团内即发生一件不幸的自殺殺人悲剧,佛陀立即提出「安那般那息念」的修法,以取代不净观修法可能带來的危机,并成为比丘律戒中相当严肃的课题。

  首先,佛陀当初提出不净观,是为了对治贪欲心重的修行人而设立的方便法门,并大力称赞不净观的功德,诚如「杂阿含经」第七四一经所述:「当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当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不净观俱念觉分,依远離、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亲、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不净观原系三十七道品中七觉分的基础工作,颇能获得大的福报,理应广泛推展出去,成为基础佛教的核心修行法门。

  不过,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九经的记载,佛陀赞叹不净观修行的功德利益后,有部份的比丘,「极厌惡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找岩自殺,或令余比丘殺」,僧团内部因为修习不净观不当机而引发自殺殺人的悲剧,其间,鹿林梵志子更在魔天的赞叹殺人事件为一令「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的大功德行为,鹿林梵志子遂在此种邪光的趋使下,诱引修息不净观失机者,加以殺害,人數多达六十人之多。

  佛陀系在布萨說戒之日,发现比丘急速短少后,察觉不净观修法的危机,便立即提出「安那般那息念」的法门,取代不净观。

  此项僧团内部因为修习不净观发生自殺殺人的悲剧事件,不只「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有所记载,「律藏」中更以肃严的态度,加以面对。不論是「五分律」、「摩诃僧祇律」、「四分律」等经典,均一致在四波羅夷法的殺戒中,特别举出此项自殺殺人事件,作为比丘戒当中最为严重的戒律之一,因此,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法门便为佛教内部主要的基础法门,取代可能引发修行危机的不净观,这也是吾人反观原始佛教修行次第,应该加以注意的歷史事件,防止悲剧的再度上演。

  此后佛陀虽未全面禁止不净观法门,然而「安那般那息念」已取代不净观,成为佛教内部修持的法门,同时,「安那般那息念」也含摄了原始佛教卅七道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八圣道),成为卅七道品的根本持修工作,诚如「杂阿含经」第八一0经所述:

  「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三、重建「安那般那息念」的息念法门

  「安那般那息念」的息念法门,在原始佛教中既然扮演如此核心的地位,以下将重塑「安那般那息念」的法门面貌,让吾人在修习更有所依据。

  首先是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助缘,也就五法助缘:净戒、少事务、饮食知量、初后夜不着睡眠、離诸愦闹空闲林中。

  所谓五法助缘,系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一经的记载,本经在巴利文本文从缺,兹将此段经文引述如次:

  「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羅提木又律仪,威仪、行处具定,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空闲林中,離诸愦闹,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检视上述五种助缘修法中,特别点出怖畏细罪,减少欲望但反对断食,精进修行但反对不倒单,空闲林中闭关修行但反对澈底远離人群,可說是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中道助缘条件。

  其次,应如何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

  不論是「律藏」或「杂阿含经」,均对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出具体的步骤,本文谨以「杂阿含经」第八0七经中一段最典型的描述,加以說明:「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

《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蔡文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