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检视有关的经文,我们便可以指出,原始佛教有关「安那般那息念」的修法中,主要的修法精神,在于「如实知」出入息的生灭,出入息的长短、次數、善惡、先出后入还是先入后出,不是主要关切的间焦点。
事实上,当我们如实观照出入息的生灭,便达到安那般那息念修法的旨趣─断觉想,此间虽然还有粗思维住与微细思维住的次第存在,但基本的旨趣与修法精神,仍是「如实知」出入息。
其次,将探讨修习「安那般那息念」与闭关的互动关系。
诚如前面提及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五法助缘中,第八0一经提及「空闲林中,離诸愦闹」,很容易令人聯想修习此项法门是否一样要远離人群,甚至采取严格的闭关手段﹖诚如「杂阿含经」第八0三经中,描述佛陀僧团比丘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一般情形为:
「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離欲清净....」
本段经文描述原始僧团作息起居,相当平实中庸,并未刻意强调远離群众,反而指出「依聚落、城邑止住」,也未刻意要求修行的场所,必须如何布置,反而是无所住地「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这可說是原始僧团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时的中庸态度。
至于释迦牟尼佛自身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根据「杂阿含经」的记载,佛陀曾采取为期二个月之久的闭关,以精进修习此项法门,俾便从粗思维住提升至微细思维住,证得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來住的境界。
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七经的记载,佛陀为精进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所采用的二个月闭关法则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復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來者,唯除送食及布萨时。」
佛陀在精进修习过程中,只有在饮食与诵戒布萨二种情形下,才与比丘有所接触,为期二个月之久,可說是对有意精进闭关的修行人,提供了较为中庸的闭关之道,避免个人独居长期闭关,忽略戒律的危机。
本文前面曾提及修持「安那般那息念」法门时,须具备五种助缘─净戒、少事务、饮食知量、初后夜不着睡眠、離诸愦闹空闲林中,这是外部的助缘,若根据「瑜伽师地論」有关「杂阿含经」、「安那般那息念」法门的后设分析,则提出「五种障碍法」,可說是有意修习「安那般那息念」人士,最值得警惕的内部修行危机,经由外部五种助缘与内部五种障碍的对治,使得此项根本修习法门更加圆熟。
诚如「瑜伽师地論」所云:「修习如是入、出息念,尔时应知五障碍法:一者,于其外缘,其心散亂;二者,入出息转,有所艰难;三者,掉举、惡作缠现在前;四者,惛沉、睡眠缠现在前;五者,樂与道俗共相杂住。如是五法,于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復增长,当知一切能为障碍。」
「瑜伽师地論」所展现的这五种障碍法,可說是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具体经验之谈;而本文开头曾提及「瑜伽师地論」主张的五种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更是将「安那般那息念」予以全面性的开展与重构,成为唯識学者以及相关的大乘行人,修持的主要依据。
四、结语
当我们重新检视了「安那般那息念」的原始面貌,再回顾禅宗的數息法,净土宗的持十声佛号,密宗的善惡业观想出入息,可說是「安那般那息念」修法,随着佛教的开展而逐渐衍生出來的方便之道,当我们直接面对「安那般那息念」的原始风貌,便可以帮助我们从自己的根器中,抉择出更适合自己心性的方便法门,不必偏守一隅,坐井观天。
《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蔡文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