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唯識解(蕭永明)

  禅宗唯識解

  蕭永明

  循本而論,禅宗是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根本宗旨的。分別考察,禅宗機用又是緒有多端,不一而足,可謂法門廣大,方便萬種。歸略而言,有直指人“眼”,見色悟道的:有直指人“耳”,聞聲悟道的:有直指人“鼻”,嗅香悟道的;有直指人“舌”,辨味悟道的;有直指人“身”,感觸悟道的。當然,也有直指人心,見性悟道的。那麼,這眼、耳、鼻、舌、身何以指心

  色、聲、香、味、觸何以見性

  這是難以以禅解禅而得其叁昧的。我們只有再行追本溯源,從禅宗源頭——唯識學中尋個究竟。

  禅宗與唯識學之間的關系二別人已有論斷。中土禅宗其實是以印度大乘瑜伽行派唯識學爲淵源的,這當然是有據可證。禅宗從中土初祖菩提達磨禅師至六祖惠能禅師以前,因9:以《楞伽經》爲心印契經,從而有稱之爲“楞伽師”的(見于淨覺《楞伽師資記))。《楞伽經)爲瑜伽行派唯識學所專宗的經典之一。所以,禅宗六祖惠能以前,有稱之爲“唯識支派”的(見于英·渥德爾《印度佛教史))。惠能以《金剛經)印心,似乎轉而以般若爲本了。其實,呂激在(禅宗述原)中推斷,“慧(同惠)能一家,其學之源,在(金剛經七句義釋論)”,本論“乃瑜伽解釋般若者”。這雖非公論,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禅宗確實是以唯識爲源頭的。

  唯識學是以“萬法唯識”、“轉識成智”爲根本宗旨。禅宗的根本宗旨其實就是與之對應生成的。

  禅宗的直指人心,其實是直指人“識”,禅宗的見性成佛,其實是見“智”成佛。下面就詳加分解——

  人的眼、耳、鼻、舌、身雖也有覺知功能,與人心相通,但並不就是心。嚴格地講,眼、耳、鼻、舌、身都不能獨自悟道。能悟道的,似乎應該唯心而已。但禅宗公案機鋒中,又有那麼多經由棒(身)喝(耳)等方便作法而頓悟的,這是爲甚麼呢

  

  我們還是舉例說明,具體分析一下吧!

  (德山宣鑒禅師)一夕侍立次,潭(龍潭崇信禅師)曰:“更深何不下去

  ”師(宣鑒)珍重便出,卻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師。師擬接,潭複吹滅。師于此大悟,便禮拜。(《五燈會元》卷七)。

  這裏,德山宣鑒禅師是看到燈滅而當下開悟的,其契機在于眼見燈滅。當時外面黑暗,看不到路,德山就想向龍潭要盞燈上路。龍潭點了支紙燭給他,他看到了燭光,看到了光明。正當德山要接過紙燭時,龍潭又將它吹滅了。這時的德山眼睛看見了甚麼呢

  他甚麼也看不見了。開始,他看到外面天黑,並不是看不見,只不過看到的是“黑相”。後來,他看到了紙燭燭光,便看到了“明相”。從“黑相”到“明相”,這是一種分別見。當龍潭又複吹滅紙燭時,德山眼睛所持的分別見,就被一下子掃蕩幹淨,也就從而人道悟禅了。原來,德山眼睛的分別見才是關鍵。而這眼睛的分別見,就是所謂的眼識。所以,這則公案的真正機鋒是直指眼識,頓悟得道。

  我們再來看一則公案——

  有定上座到參,闾:“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臨濟義玄禅師)下繩康,擒住輿一掌,便托開。定伫立。傍僧雲:“定上座何不禮拜

  ”定方禮拜,忽然大悟。(《臨濟語錄》)定上座向臨濟義玄禅師間禅,義玄並不對答,而是逮住就是一巴掌,再推搡開去。挨這一掌一推,定上座當然覺得冤枉,因爲參問佛法大意應該無過,但那打人者又是師父,哪能還手

  定上座處于兩難之中,所以只是站著。定上座這一站就是頗有象征含義的了。這時的身勢透露出一種分別(兩難)執著(伫立)。旁邊的和尚公開叫他禮拜義玄師父,他礙于禮義,又不得不順著做了。而當他一俯身一彎腰時,原有身勢所附著的分別執著也就劃然退解了。自然就能當下開悟了。這身勢分別執著,就是所謂的“身識”。在這裏,公案機鋒在于直指“身識”,當下開悟。

  從上述兩例可以類推,所謂直指人“耳”,直指人“鼻”,直指人“舌”,其實就是直指耳識,直指鼻識,直指舌識。

  那麼,直指人心本身又何所指歸呢

  

  禅宗所謂人心,其實是指唯識所謂的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所謂直指人心,也就是直指意識,直指末那識,直指阿賴耶識。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他日(趙州從訖禅師)問泉(南泉普願)曰:“如何是道

  ”泉曰:“平常心是道。”師(趙州)曰:“還可趣向也無

  ”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爭知是道

  ”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

  ”師抄書下悟理。(《五燈會元》卷四)

  趙州間南泉如何是道,南泉直說平常心是道。趙州沒有領會,感到自己平時並沒有體會到甚麼道,有點奇怪,就問那個道可不可以去體會它。南泉說要去體會它的話就錯了。趙州愈發奇怪了,又問不去體會它怎麼會知道它是道。南泉說,道是不能去體會它的,也不能不去體會它。去體會是錯覺,不去體會是無知。假如真的達到道的話,那時的心,就會像太空一樣,空曠明淨,湛然常寂,不會再去疑東疑西,強論是非的。原來,趙州平時所持的平常心,總是外向(“趣向二的,總是去感知外在對象。因此,也把道想像成一種外在的東西去體會感知,這當然是不行的。南泉所說的平常心,就像太空一樣,大而無外,一切總歸內向,空而無物,莫非妙道。只要一持這種平常心,自然就會頭頭是道了。可見,趙州本來所持之心,並不是真正的心本身,而是與外境始終相待之心,而南泉所說的平常心,才是真正的心本身,也就是第”八意識,第六意識才是真正的平常心。我們平日只知用第六意識去分別執取對象外境,就是不知反省。只要能知反省,能直指第六意識本身,也就能直指平常心,就能像趙州一樣,因此而人道悟禅了。

  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爲我說法。”惠能雲:“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明良久。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書下大悟。(《壇經》)

  惠明請惠能爲他說法。惠能就說,既然如此,你就得先把各種外緣執著統統去除幹淨,直達一念不生的境地,我才能給你說。惠明就按照要求調心良久。見惠明調心完畢,惠能就說,不思善又不思惡,此時此刻,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

  惠明聽後當下開悟。他怎麼就開悟呢

  惠能教惠明“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其實就是教他把尋常第六意識的種種分別知見妄念情思一並止息。惠明如法調心止息良久,達到了“不思善不思惡”的境地,也就是進入第六意識層以下了。這時惠能教他反省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反省真正的自我是甚麼,其實就是反省第七末那識。所謂末那識,就是一個“我”。惠明因此自我反省,順勢勝進,進而入道悟禅了。

  (大珠慧海)初至江西參馬祖(道一),祖問曰:“從何處來

  ”曰:“趙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

  ”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甚麼

  我遮(這)裏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

  ”師(慧海)遂禮拜,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

  ”師于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景德傳燈錄》卷六)

  大珠慧海參訪馬祖求佛法,馬祖卻說,你自家有寶藏,我這裏一物也無。慧海一聽很奇怪,就請教馬祖甚麼才是他的自家寶藏。馬祖說,就現在間我的,便是你的自家寶藏,你那自家寶藏,應有盡有,一切齊備,並不再缺少甚麼,而且能自由使用。如此這般,這自家寶藏其實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藏、所藏一切法,並且能隨時發起現行功用。慧海聽馬祖這麼一說,“不由知覺一,不用外知(意識)內覺(末那識),當下識得本心,體會到阿賴耶識本體,進而入得禅真法界。

  綜上所述,禅宗所謂“直指人心”,其實是分別直指眼識,直指耳識,直指鼻識,直指舌識,直指身識,直指意識,直指末那識,直指阿賴耶識。所謂“心”,既非眼耳鼻舌身,也非肉團心,它的實際含義是指“識”。人的認知世界,是通過根、識、境(塵二二者和合而完成的。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心這些人體器官,境爲外境。人的認知,就在于根對境而起了別作用。這種了別作用就是所謂的“識”。根對境而不起了別作用,則人的認知無法完成。所以,只是指根指境,並不能使人産生認知功能的。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指根,“習焉不察”、“無動于衷”——指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這種狀態裏,當然就更無從去認識真理,與佛法禅理也就無從交涉了。只有直指八識,人的認知功能才能發起,也才有可能認識真理,體會佛禅。

  那麼,直指人識,又何以入道悟禅呢

  這也就是“見性成佛”的問題了。這“見性成佛”,其實就是見“智”成佛。謂予不信

  有案可稽!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余遞,而不會叁身四智。禮師(惠能)求解其義。師曰:“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叁身無有目性,即明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爲汝說,谛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再啓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叁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

  若離叁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複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如上轉識爲智也。教中雲: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原注)通頓悟性…

《禅宗唯識解(蕭永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