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遂呈偈曰:二二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壇經》)
這裏,惠能說明了“性”與叁身、四智、八識之間的關系。他說:“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一,“五八六七果因轉。”這也就是說,自性中本來具足法、報、化叁身,明了發現了這叁身,就會獲得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四智,而這四智又是八識轉成的,由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由第七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由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不過,這只是順理而說,至于要能獲得正悟,就要能“悟叁身無有自性”,悟到叁身無有自性後,才能“明四智菩提”,這時才能有所“見”。所以,最後智通所謂“頓悟性智”——“叁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一,這其中其實是有“智”無“性”的,其實是通過心識明了四智後,證得我體即佛叁身,也就是見智成佛了。
這見智成佛不僅是有案可稽,而且也是有例可證的——
仰(仰山慧寂)後見師(香岩智閑),曰:“和尚(漏山靈佑)贊歎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師舉前頌,仰曰:“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別更說看。”師又成頌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曰:“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師複有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乃報溫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五燈會元》卷九)
這裏,香岩的“證悟”境界有兩種,一是“如來禅一,二是“祖師禅”。在如來禅境界中,所謂“卓錐之地一中的“錐一與“地”,其實是分別象征了“我執一與“法執一。所謂“今年貧,錐也無”,就是說,不僅地沒了,而且連錐也沒了。這其實是象征了對法執(地)我執(錐)的一並破除,也就是法我二空境界的證得。這種對法我二空所顯真如境界的證悟,其實就是唯識學所謂根本無分別智,即根本智·在祖師禅境界中,所謂“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中的“我”與“沙彌”,其實是分別象征了“體”和“用”。所謂以“機視伊”,就是因體起用。所謂“別喚沙彌”,是用而得體。這種源于本體道理的現實作用,就是唯識學所謂的基于根本無分別智的後得差別智,即後得智。可見,仰山所謂如來禅與祖師禅,其實就是唯識學所謂的根本智輿後得智這兩種見道後所得的基本智慧。而這二禅所表的二智,再予以分析,又可得所謂四智叁身。“地無”,破除了法執,也就是掃除了心量中的一切質礙染著,從而使心境清淨明朗,能像鏡子一樣,隨映隨現,圓融無隔。這就得到了大圓鏡智。“錐也無”,破除了我執,也就是掃除了心識中的自我中心執著,從而體證衆生平等,全體大同,這就得到了平等性智。于此“今年貧,錐也無”,一並破除法執、我執,兼得大圓鏡智、平等性智,這時,我心即法界,法界即我心,也就證得法身了。“我有一機,瞬目視伊”,這裏所謂“機”,是指如如空境,所謂“伊”,是指法相外在。這就是象征了能以法界法眼觀照(以“機”“瞬目視”)世間外境相狀(“伊”),如實谛知,這便是妙觀察智了。這種能谛知明了圓融世界外相于法界的境界,就是證得報身了。“若人不會,別喚沙彌”,這裏,所謂“不會”,是指向法中之相,所謂“沙彌一,是指向法中之性(如)。這就是說,能以出世間智入于世間辦道(“沙彌”),與凡夫俗子平常人融合無間,因勢利導,化度無方,自在無痕,于不知不覺(“若人不會”)中利樂有情,超度群生。這就是得了成所作智,也便證得化身了。
于見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即見根本無分別智而成佛法身,仰山稱之爲如來禅:于見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即見後得差別智而成佛報化身,仰山稱之爲祖師禅。這種禅師自道中,其實就是包含了唯識學內核這種“難言之隱”的,隱含了唯識學轉識成智的過程,正名應爲“見智成佛”。
所以,禅宗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實就是印度大乘瑜伽行派唯識學“萬法唯識”、“轉識成智”的中國化。正本清源,則應該稱爲“直指八識,得智成佛一。
由不著能藏(根)所藏(一切境),直指阿賴耶識,當體自孤,就能當下現量見證,證悟法空,得大圓鏡智,成佛法身:由不著能執(根)所執(內境),直指末那識,當體自孤,就能當下現量見證,證悟如法,得妙觀察智,成佛報身;由不著能對(根)所對(外境),直指眼耳鼻舌身識,當體自孤,就能當下現量見證·,證悟法如,得成所作智,成佛化身。這就是“直指八識,得智成佛”的全部奧秘。
禅宗以“心性”替代“識智”,以“明心見性”替代“轉識成智”,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替代“直指八識,得智成佛,一,正是因循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而予以的簡化,從而使之變成了一種真正的中國智慧。這大概就是一種當機弘法,方便善巧吧!但其機用透徹,究竟終鹄,也是不能不明辨清楚。永不迷失的。
原載《內明》第266期
《禅宗唯識解(蕭永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