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唯识解(萧永明)▪P2

  ..续本文上一页智,遂呈偈曰:二二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坛经》)

  这里,惠能说明了“性”与三身、四智、八识之间的关系。他说:“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一,“五八六七果因转。”这也就是说,自性中本来具足法、报、化三身,明了发现了这三身,就会获得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智,而这四智又是八识转成的,由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由第七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由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不过,这只是顺理而说,至于要能获得正悟,就要能“悟三身无有自性”,悟到三身无有自性后,才能“明四智菩提”,这时才能有所“见”。所以,最后智通所谓“顿悟性智”——“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一,这其中其实是有“智”无“性”的,其实是通过心识明了四智后,证得我体即佛三身,也就是见智成佛了。

  这见智成佛不仅是有案可稽,而且也是有例可证的——

  仰(仰山慧寂)后见师(香岩智闲),曰:“和尚(漏山灵佑)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师举前颂,仰曰:“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别更说看。”师又成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五灯会元》卷九)

  这里,香岩的“证悟”境界有两种,一是“如来禅一,二是“祖师禅”。在如来禅境界中,所谓“卓锥之地一中的“锥一与“地”,其实是分别象征了“我执一与“法执一。所谓“今年贫,锥也无”,就是说,不仅地没了,而且连锥也没了。这其实是象征了对法执(地)我执(锥)的一并破除,也就是法我二空境界的证得。这种对法我二空所显真如境界的证悟,其实就是唯识学所谓根本无分别智,即根本智·在祖师禅境界中,所谓“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中的“我”与“沙弥”,其实是分别象征了“体”和“用”。所谓以“机视伊”,就是因体起用。所谓“别唤沙弥”,是用而得体。这种源于本体道理的现实作用,就是唯识学所谓的基于根本无分别智的后得差别智,即后得智。可见,仰山所谓如来禅与祖师禅,其实就是唯识学所谓的根本智舆后得智这两种见道后所得的基本智慧。而这二禅所表的二智,再予以分析,又可得所谓四智三身。“地无”,破除了法执,也就是扫除了心量中的一切质碍染着,从而使心境清净明朗,能像镜子一样,随映随现,圆融无隔。这就得到了大圆镜智。“锥也无”,破除了我执,也就是扫除了心识中的自我中心执着,从而体证众生平等,全体大同,这就得到了平等性智。于此“今年贫,锥也无”,一并破除法执、我执,兼得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这时,我心即法界,法界即我心,也就证得法身了。“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这里所谓“机”,是指如如空境,所谓“伊”,是指法相外在。这就是象征了能以法界法眼观照(以“机”“瞬目视”)世间外境相状(“伊”),如实谛知,这便是妙观察智了。这种能谛知明了圆融世界外相于法界的境界,就是证得报身了。“若人不会,别唤沙弥”,这里,所谓“不会”,是指向法中之相,所谓“沙弥一,是指向法中之性(如)。这就是说,能以出世间智入于世间办道(“沙弥”),与凡夫俗子平常人融合无间,因势利导,化度无方,自在无痕,于不知不觉(“若人不会”)中利乐有情,超度群生。这就是得了成所作智,也便证得化身了。

  于见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即见根本无分别智而成佛法身,仰山称之为如来禅:于见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即见后得差别智而成佛报化身,仰山称之为祖师禅。这种禅师自道中,其实就是包含了唯识学内核这种“难言之隐”的,隐含了唯识学转识成智的过程,正名应为“见智成佛”。

  所以,禅宗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实就是印度大乘瑜伽行派唯识学“万法唯识”、“转识成智”的中国化。正本清源,则应该称为“直指八识,得智成佛一。

  由不着能藏(根)所藏(一切境),直指阿赖耶识,当体自孤,就能当下现量见证,证悟法空,得大圆镜智,成佛法身:由不着能执(根)所执(内境),直指末那识,当体自孤,就能当下现量见证,证悟如法,得妙观察智,成佛报身;由不着能对(根)所对(外境),直指眼耳鼻舌身识,当体自孤,就能当下现量见证·,证悟法如,得成所作智,成佛化身。这就是“直指八识,得智成佛”的全部奥秘。

  禅宗以“心性”替代“识智”,以“明心见性”替代“转识成智”,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替代“直指八识,得智成佛,一,正是因循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予以的简化,从而使之变成了一种真正的中国智慧。这大概就是一种当机弘法,方便善巧吧!但其机用透彻,究竟终鹄,也是不能不明辨清楚。永不迷失的。

  原载《内明》第266期

  

《禅宗唯识解(萧永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