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悟”义索隐
袁经文
〔摘要〕 在佛教经籍文献中,禅宗之“悟”便是唯识学的“见道”,是现观唯识学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染污与清净不二,阿赖耶识实性便是因地真如。“悟”真如是大乘佛教的入门,也是大乘佛教的依托。禅宗具有宗教性禅宗与文化性禅宗之分,学者研究禅宗需有合理划界。
〔关键词〕 禅宗;唯识学;开悟;见道;阿赖耶识;真如;如来藏
〔中图分类号〕B9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1-0128-06
一、禅宗与唯识
在一般观念中,禅宗与唯识,似乎没有关联。实质上,禅宗之“悟”与唯识学的“见道位”相应。禅宗与唯识的共通性,可通过《景德传灯录》一则公案见显:
一位僧人问益州大隋法真禅师:
“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此个还坏也无?”师云:“坏!”僧云:“恁么即随他去也。”师云:“随他去也。”〔1〕
僧人问禅师的“此个”,便是指唯识学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在唯识学看来,劫火遍烧三千大千世界而一切俱毁时,唯有众生的第八识不会毁坏;即便是位登菩萨第八地而舍去阿赖耶性,仍易名存留第八异熟识,直至佛地易名为第八无垢识或真如;第八识体性前后一致,永不毁坏而恒存。这是唯识学中,学人悉皆明确的义理。但是,此中益州大隋法真禅师何以随口答言会“坏”?并且,师徒这里的对话,何以不用明讲,彼此便知所说的“此个”是指什么?这正是本文需要探讨的主旨即“开悟”意蕴之所在。
实质上,公案有禅宗与唯识的结合外,更有中观、唯识与禅宗的融通;若不能深明此中三昧,便无法明白禅师意旨。禅宗素来被划归为如来藏系,在这里,中观、唯识和如来藏并未遭分判,三者已然是糅合一体。
二、“悟”与阿赖耶识
禅宗的明心开悟,在唯识学中表述为“见道”。“见道”之“道”,指道谛,此即第一义谛。《不增不减经》指出:
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2〕
这意味着,“第一义谛”便是法身、如来藏,由此,“见道”实质也是现见法身、如来藏。而在《入楞伽经》中,又将阿梨耶识(阿赖耶识的异译)称为如来藏: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3〕
结合这两段引文可知,“第一义谛”也指阿赖耶识;即是说,“见道”也是现见阿赖耶识。
也许,会有人产生疑惑:阿赖耶识是染污的,“见道”何以能够是见此染污的阿赖耶识?实际上,这种认识已陷入边见。因为阿赖耶识是清净与染污不二、菩提与烦恼不二;凡夫第八识阿赖耶识尽管含藏染污烦恼种子,却不碍其自身具有菩提自性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菩提是第八识的自住境界,尽管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染污种子,但那是由七转识能熏之所熏习造成,非第八识阿赖耶识有介入现实的染污贪着性。《成唯识论》卷二就指出:“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4〕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因不贪着现实境尘,所以并不与烦恼相应。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其一维而言,可称之为清净性、本觉性或菩提性;而阿赖耶识实是菩提与烦恼不二。
显然,禅宗之“悟”与阿赖耶识相关。“见道”、明心之悟,实质是指现证众生本具根本心识的清净性。在禅宗和唯识看来,阿赖耶识是万法的根本;现观阿赖耶识的清净性,便是大乘佛教的入门,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依托。
那么,此种说法有哪些经典证明?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又有哪些?立论能否自圆其说?
现据《华严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胜鬘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和《宗镜录》等重要经论的诸多开示,逐一探幽索隐。
(一)证悟“见道”与根本无分别智
《华严经》提到:
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 〔5〕
不妨先对这一句义进行整合辨析。
1.“本觉”和“本觉智”,表述出真如与无分别智的关系
文中“本觉”二字,是指第八识自性,即阿赖耶识的自性清净涅槃;此又称为“本觉性”,《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提到“本觉性”,佛对波斯匿王说:
大王,我常语诸众生,但断三界无明尽者,即名为佛。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由此得为众生之本,亦是诸佛菩萨行本,是为菩萨本所修行。〔6〕
这段文义较为晦涩,不妨分层旁通梳释:
(1)成佛或佛地一切智智,既是由于断尽“三界无明”而成就,也可以说是由于究竟转依自性清净涅槃(真如)而成就。由后一涵义,经中便将“诸佛一切智智”视为与“自性清净”的“本觉性”等同,此即谓“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2)正是这一原因,佛地第八识便常称为真如,因为真如便是“自性清净涅槃”;而在佛地前,所有凡圣之真如义,严格说来,均是指第八识所显的自性清净,而不是指第八识。但由于佛与众生等同具有“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是由完全转依这一“自性清净”而成就,因此,真如也可同时指佛、菩萨和凡夫众生的第八识所显的“自性清净”。由此,“自性清净”便是众生的根本,含有此“自性清净”的第八识,方名之为众生,所以经中说“由此得为众生之本”。
(3)“自性清净”也是“诸佛菩萨行本”,即菩萨必须依此“自性清净”而修行。因为证悟“自性清净”者,方能在第六意识生起“本觉智”,此即根本无分别智,这指的正是见道位的内涵。
(4)依此,“为菩萨本所修行”,即菩萨依“自性清净”而见道,并持根本无分别智作为修道位全程的依托,直至迈向究竟位。
这段经文的含意丰富而深刻,其内在逻辑迂曲地昭显:见道所获得的根本无分别智,正是由证悟第八识的“本觉性”而成就。
在《大乘起信论》中还说到“本觉”便是“法身”:
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以此法身说名本觉。〔7〕
既然真如、法身是无分别智所缘,那么本觉便也是无分别智所缘。但法身有“出缠”和“在缠”之别,“出缠法身”是指佛地真如,“在缠法身”是指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宗镜录》指出:“如来藏亦是在缠法身。”〔8〕《楞伽经》将本心视为与如来藏等同,有“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即如来藏”〔9〕语,“寂灭”的“一心”即本心,指的正是涅槃状态的如来藏。《宗镜录》还对“如来藏”、“自性清净”和“法身”三者的一致作出陈述:“佛从中出,名如来藏;明体不染,贞实法性,名自性清净;心功德自体,亦名法身。”〔10〕
由此,如来藏、自性清净(真如)、法身、本觉、一心、涅槃等便具可通约性。
此中“佛从中出,名如来藏”一语,便隐含着:证悟“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所获得的便是根本无分别智,便是大乘般若智慧。何以知之?因为诸佛之所从出是指从般若而出,此即经籍常云“般若是诸佛之母”之谓。由此,如来藏、本觉等便是无分别智之所缘。
《宗镜录》还将“本觉”和“本觉智”作了区分:“本觉智中种种诸法,如彼本觉,离诸过耶”〔11〕;此说的,正是根本无分别智(“本觉智”)源于对“本觉”性的现观。
因而,“本觉”便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自体性即清净性,“本觉智”则是由于现观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自性清净即“本觉”或“本觉性”而在第六意识生起了一种出世间智慧——根本无分别智;具备这种智慧便是进入见道位,禅宗便称之为明心或开悟。
2.“转阿赖耶”和“自证悟”的含义
“转阿赖耶”义,就字面理解不外两种:(1)转变义,指的是将阿赖耶识的染污性转变为清净性,使识体易名为异熟识,此时断除了一念无明的现行——这是指八地菩萨的境界;(2)转依义,指转变凡夫性而依止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自性清净涅槃——这是指进入了见道位,直至修道位全程。
在这里,《华严经》的句义应是指后者,即转依义,而不可能是前者的转变义。若是指前者的转变义,“转阿赖耶,得本觉智”,便意味着直到第八地时才能生起根本无分别智;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从上文分析已知,“本觉智”既然是根本无分别智、是大乘般若,这种智慧,就不应在阿赖耶识的染污性转舍清净之后的菩萨第八地时方才生起。原因是,根本无分别智,是转染成净或转识成智的依托和前提;具有大乘般若,是进入见道位的标志;菩萨需要以见道后具备的般若为基础,在修道位中历经长劫修习方能达至第八地的转染成净。
所以“转阿赖耶,得本觉智”,指的正是:见道位由于转依阿赖耶识的自性清净而生起了根本无分别智。
“诸佛菩萨自证悟”之“自证悟”,不是指佛地的自住境界,因为佛地第八识已不称为“阿赖耶识”;而且佛地的自住境界,也不与菩萨共有,兼提诸佛与菩萨之“自证悟”,指的正是佛在因地时与证悟菩萨在见道位一同获得了“本觉智”。而“自证悟”,便是指菩萨自我现观之开悟;其中“自”义,便强调了现观自我本心,即强调了证悟的所缘境正是众生自身本然具足的阿赖耶识,所以才说“转阿赖耶”。
——由以上第1、2点分析可知,《华严经》的句义正是:诸佛菩萨在因地进入见道位时,转依自身阿赖耶识的清净体性,获得了根本无分别智。
根本无分别智或本觉智,在《宗镜录》中又称为“般若实智”:“般若实智,其体不动,自性清净,具足无漏 。”〔12〕由于佛教认为这种智慧是自实证得来,并非由意识心思量所得,所以也称之为“实证般若”。
禅宗重视开悟明心,根本原因便在于,佛教认为,一旦开悟,自心便能呈现佛法;《华严经》便明确谈到佛法源于“自心”;其实,上引《华严经》句义,正是…
《禅宗“悟”义索隐(袁经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