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如下这样的语境展开:
如是一切佛菩萨法,皆由自心……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一切凡愚,迷佛方便,执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现量……善男子,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13〕
“自心”呈现佛法,正与禅宗宗旨,所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教外别传等意义相符契。这里的“自心”,正是指第八识。《楞伽经》中便有“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14〕,这是说,一切佛为了使宣说的教义与真谛实相一致,均是依于佛对自心第八识实相的现观证量,佛所说言语,是依自心第八识而建立。
在《深密解脱经》卷一,佛也指出:
我觉“过诸世间境界——第一义相”,如是觉已,而为人说。以示于人,显示于人,建立是法。何以故?我为圣人说我内身自所证法……〔15〕
在这里,我们看到,证悟、觉观自心第八识,正是佛陀确立大乘佛教的立教根本,因为大藏经教的一切教义教理,均是佛陀和菩萨依“自心”而宣说。同样,菩萨证悟自心时,亦由现观本觉的实相心而获得佛法般若。由此亦可看到,禅宗“宗门”(指见道的圣者以现量自心所呈现的无文字佛法作为修道的根本宗依)与“教门”(指语言文字施设的大藏经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显然,若将诸家宗派作割裂性分立,便经不起经典检验,更不能融会贯通。
(二)转依的所缘境是真如及“对治阿赖耶识”
《瑜伽师地论》指出,“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16〕,又云“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当知转依,由相违故,能永对治阿赖耶识。”〔17〕
“缘真如境”,就是上述《华严经》表述的转依阿赖耶识的自性清净,因为以真如为所缘境,才能转依圣道,即迈入见道位而出凡入圣。真如,便是阿赖耶识的实性,又名自性清净涅槃,这点将在下面作进一步证明。转依真如,就能生起佛法般若,具备般若,就能逐渐净除阿赖耶识的染污性,并“永对治阿赖耶识”,最终实现转识成智。但是,需要明确,这里提到的“已断阿赖耶识”,是指“永对治阿赖耶识”,而不是灭去第八识,下面也将对此一并探讨。
(三)“见道”便是“证解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卷三明确论及:
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或诸菩萨,皆名胜者,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18〕
这段文字有几层涵意:
1.见道即是“真现观”(“真现观”便是“真现量”,此即禅宗之“悟”),以此区别于未能与实相相应的其他不“真”的“现观”、“现量”和意识心的“比量”。
2.见道的内涵便是“证解阿赖耶识”,未见道便是“未能证解阿赖耶识”。
3.见道后,即名为“胜者”,或者虽未见道,“未能证解阿赖耶识”,凡诸菩萨皆是胜者。
《成唯识论》对“见道”便是现证“阿赖耶识”的阐义,甚为明晰。
(四)达磨所传正是自性清净的真心如来藏。
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指出:
此教说: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地。达磨所传,是此心也。〔19〕
达磨传下的禅宗“宗门”,正是与上述分析的“教门”、与唯识内在一致。
禅宗证悟祖师日常间向弟子宣讲的也是达磨“此心”,所以,本文开篇所引用的公案,师徒二人均无须明示,彼此知晓,所问“此个”,正是达磨东传的“空寂真心”、“如来藏”,是阿赖耶识的自性清净涅槃。禅宗孜孜以求的也正是“此”正法眼藏、实相无相的涅槃妙心——第八识阿赖耶识。而第八识的自性清净是“尽未来际,常住不灭”的,所以,上文第一部分才说:第八识体性前后一致而恒存,即便劫火焚烧大千也永不毁坏。
综合以上所述,明心、证悟、见道之时,便是“转依”阿赖耶识实性、“现观”阿赖耶识实性、“证解”阿赖耶识的清净性而生起出世智,此便是根本无分别智。
三、阿赖耶识与因地真如
上文何以要强调“证解”?强调“阿赖耶识实性”?
首先,佛教认为,“证解”自性清净心,并非易事;一旦证悟,未必解了,因而尚需深入。《瑜伽师地论》八十八卷云:
由二因缘,即此所说无我法性,彼诸外道,难入难了。谓此自性,难了知故;虽此相貌,易可了知;然其相貌,不相似故。当知此中无虚诳义,自所证义,是不共义故。彼自性,难可悟入。即此自性,体是甚深,似甚深现;是故说名无虚诳义。又此自性,于内难见;从他言音,亦难觉了;是故说名自所证义。又此自性,非寻思者之所寻思,非度量者所行境界;是故说名是不共义。又即此法,微妙审谛,聪明智者,内所证故;说名难了。〔20〕
这段文字有精深的意蕴,从这里可以看到,现证悟入自性真心后,深入现观、整理尤为关键;否则,便无法正确“证解”“体是甚深”的“难可悟入”、“亦难觉了”的“自性”。
其次,“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胜鬘经》云:
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21〕
禅宗明心后,“现观”、“转依”、“证解”的是阿赖耶识的自性清净涅槃,而不是阿赖耶识含藏的染污种子;若涉及阿赖耶识的种子,则属道种智范畴。
似乎也正因为“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一语,难解难明,远不是未得实相者靠意识心臆测而能知,所以,常见有如下错误的学术断言:
阿赖耶识是在八地时舍去,说见道是证解阿赖耶识,似应不当。
实质上,见道是证解阿赖耶识的实性;由于阿赖耶识和阿赖耶识实性不一不异,方便说为是证解阿赖耶识。或者说,同是阿赖耶识,见道时,现观阿赖耶识的自性清净涅槃;而在悟后的修道位,便能渐渐现观阿赖耶识蕴含的染污性,并依般若慧逐渐净除之。阿赖耶识虽含藏染污种子,而阿赖耶识体性或实性却是清净的,由此便可说为“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
《宗镜录》对此明确指出:
但随染缘之时,迷作阿赖耶;随净缘之时,悟成如来藏。本末辗转,唯是一心,毕竟无别。〔22〕
在上文我们也引用过永明延寿禅师所说“佛从中出,名如来藏”,这里又说,悟后阿赖耶识也可称为如来藏;二者正是一致的。
不能认为,八地时舍弃了阿赖耶识的染污性,便是舍弃了阿赖耶识即舍弃第八识识体,《成唯识论》卷三就针对此强调:
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23〕又云:“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槃。”〔24〕
“阿罗汉位”,在此是指大乘八地阶位。此时的第八识,不再命名为阿赖耶识,已易名为异熟识;直至佛地,第八识更名为无垢识或真如。在唯识学看来,第八识不能舍弃,悟后起步的历程,实际上就是第八识逐步净化完善和种子逐渐被证解的过程;如果没有第八识持种,“阿罗汉位”的大乘八地菩萨,便会进入“无余涅槃”。而且,如果没有第八识的清净性作为所缘境,般若就无法生起并贯穿于求无上菩提的通途。
明心开悟之证解阿赖耶识,有时又方便说为证真如;但是,此时所证之真如是因地真如,此迥异于佛地真如。因而,世亲在《摄大乘论释》中,称前者为“有垢真如”,称后者为“无垢真如”。〔25〕但二者均可称为真如,已是无疑义。
也就是说,阿赖耶识蕴含种子的染污性,并不妨碍阿赖耶识具有自性清净性。正是阿赖耶识具有自性清净涅槃,佛教便时有将证解阿赖耶识称为证真如;但此时之真如,还远不是果地真如或究竟真如。
常谓之“佛与众生平等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等,指的是众生与佛一般等同具有第八识的自性清净涅槃(真如)。《大乘密严经》也提到: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26〕
此谓,佛地如来境界的清净第八识,与世间凡愚的阿赖耶识,同显自性清净,就像金子与金戒指,同具金性,彼此无异无别;但是,佛地毕竟是由阿赖耶识净除染污,历经长劫辗转而来,就像金戒指,虽与金子同属金性,但已远非金子可比。
其实,八地以下(不含八地,尤指见道位起始,直至七地满心位),其第八识尚未断除烦恼障染污种子的现行;正是这一原因,八地以下(义同上)的第八识与凡夫的第八识均统称为阿赖耶识。
初地直至七地满心,已进入见道位,正处于修道位中。如果说,不认可证解阿赖耶识实性是见道,那么,初地直至七地满心就会被视为是尚未见道而陷于与佛语经典相违。因为初地直至七地满心这一阶段,烦恼障染污种子的现行尚未断除,其第八识只能命名为阿赖耶识,他们所转依的也只是阿赖耶识的实性。
或者,虽不致否认初地直至七地满心为已入见道位,但是,其转依的所缘境,就会被当作是佛地真如;不认同阿赖耶识实性是因地真如故。而初地直至七地满心尚未位登极果,其所缘则绝不能是佛地真如。
或者会将他们的所缘境另立为第九识。实质上,其所证的无漏有为智,只能摄藏于阿赖耶识,而不能另立第九识安置;因为另立第九识,便易导致九识乃至十识并存的诸多过失,一千多年前早已被玄奘和窥基师徒所破斥。
综上,以八地时舍去阿赖耶识为由而否认见道是证解阿赖耶识的观点,是…
《禅宗“悟”义索隐(袁经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