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悟”義索隱(袁經文)▪P2

  ..續本文上一頁在如下這樣的語境展開:

  如是一切佛菩薩法,皆由自心……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一切凡愚,迷佛方便,執有叁乘。不了叁界由心所起,不知叁世一切佛法自心現量……善男子,當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薩法。〔13〕

  “自心”呈現佛法,正與禅宗宗旨,所謂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等意義相符契。這裏的“自心”,正是指第八識。《楞伽經》中便有“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14〕,這是說,一切佛爲了使宣說的教義與真谛實相一致,均是依于佛對自心第八識實相的現觀證量,佛所說言語,是依自心第八識而建立。

  在《深密解脫經》卷一,佛也指出:

  我覺“過諸世間境界——第一義相”,如是覺已,而爲人說。以示于人,顯示于人,建立是法。何以故?我爲聖人說我內身自所證法……〔15〕

  在這裏,我們看到,證悟、覺觀自心第八識,正是佛陀確立大乘佛教的立教根本,因爲大藏經教的一切教義教理,均是佛陀和菩薩依“自心”而宣說。同樣,菩薩證悟自心時,亦由現觀本覺的實相心而獲得佛法般若。由此亦可看到,禅宗“宗門”(指見道的聖者以現量自心所呈現的無文字佛法作爲修道的根本宗依)與“教門”(指語言文字施設的大藏經教)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顯然,若將諸家宗派作割裂性分立,便經不起經典檢驗,更不能融會貫通。

  (二)轉依的所緣境是真如及“對治阿賴耶識”

  《瑜伽師地論》指出,“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16〕,又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17〕

  “緣真如境”,就是上述《華嚴經》表述的轉依阿賴耶識的自性清淨,因爲以真如爲所緣境,才能轉依聖道,即邁入見道位而出凡入聖。真如,便是阿賴耶識的實性,又名自性清淨涅槃,這點將在下面作進一步證明。轉依真如,就能生起佛法般若,具備般若,就能逐漸淨除阿賴耶識的染汙性,並“永對治阿賴耶識”,最終實現轉識成智。但是,需要明確,這裏提到的“已斷阿賴耶識”,是指“永對治阿賴耶識”,而不是滅去第八識,下面也將對此一並探討。

  (叁)“見道”便是“證解阿賴耶識”

  《成唯識論》卷叁明確論及:

  已入見道諸菩薩衆,得真現觀,名爲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爲開示。或諸菩薩,皆名勝者,雖見道前未能證解阿賴耶識,而能信解求彼轉依,故亦爲說。〔18〕

  這段文字有幾層涵意:

  1.見道即是“真現觀”(“真現觀”便是“真現量”,此即禅宗之“悟”),以此區別于未能與實相相應的其他不“真”的“現觀”、“現量”和意識心的“比量”。

  2.見道的內涵便是“證解阿賴耶識”,未見道便是“未能證解阿賴耶識”。

  3.見道後,即名爲“勝者”,或者雖未見道,“未能證解阿賴耶識”,凡諸菩薩皆是勝者。

  《成唯識論》對“見道”便是現證“阿賴耶識”的闡義,甚爲明晰。

  (四)達磨所傳正是自性清淨的真心如來藏。

  永明延壽禅師在《宗鏡錄》中指出:

  此教說:一切衆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爲佛性,亦名如來藏,亦名心地。達磨所傳,是此心也。〔19〕

  達磨傳下的禅宗“宗門”,正是與上述分析的“教門”、與唯識內在一致。

  禅宗證悟祖師日常間向弟子宣講的也是達磨“此心”,所以,本文開篇所引用的公案,師徒二人均無須明示,彼此知曉,所問“此個”,正是達磨東傳的“空寂真心”、“如來藏”,是阿賴耶識的自性清淨涅槃。禅宗孜孜以求的也正是“此”正法眼藏、實相無相的涅槃妙心——第八識阿賴耶識。而第八識的自性清淨是“盡未來際,常住不滅”的,所以,上文第一部分才說:第八識體性前後一致而恒存,即便劫火焚燒大千也永不毀壞。

  綜合以上所述,明心、證悟、見道之時,便是“轉依”阿賴耶識實性、“現觀”阿賴耶識實性、“證解”阿賴耶識的清淨性而生起出世智,此便是根本無分別智。

  叁、阿賴耶識與因地真如

  上文何以要強調“證解”?強調“阿賴耶識實性”?

  首先,佛教認爲,“證解”自性清淨心,並非易事;一旦證悟,未必解了,因而尚需深入。《瑜伽師地論》八十八卷雲:

  由二因緣,即此所說無我法性,彼諸外道,難入難了。謂此自性,難了知故;雖此相貌,易可了知;然其相貌,不相似故。當知此中無虛诳義,自所證義,是不共義故。彼自性,難可悟入。即此自性,體是甚深,似甚深現;是故說名無虛诳義。又此自性,于內難見;從他言音,亦難覺了;是故說名自所證義。又此自性,非尋思者之所尋思,非度量者所行境界;是故說名是不共義。又即此法,微妙審谛,聰明智者,內所證故;說名難了。〔20〕

  這段文字有精深的意蘊,從這裏可以看到,現證悟入自性真心後,深入現觀、整理尤爲關鍵;否則,便無法正確“證解”“體是甚深”的“難可悟入”、“亦難覺了”的“自性”。

  其次,“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勝鬘經》雲:

  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于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乃能聽受,諸余聲聞唯信佛語。”〔21〕

  禅宗明心後,“現觀”、“轉依”、“證解”的是阿賴耶識的自性清淨涅槃,而不是阿賴耶識含藏的染汙種子;若涉及阿賴耶識的種子,則屬道種智範疇。

  似乎也正因爲“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一語,難解難明,遠不是未得實相者靠意識心臆測而能知,所以,常見有如下錯誤的學術斷言:

  阿賴耶識是在八地時舍去,說見道是證解阿賴耶識,似應不當。

  實質上,見道是證解阿賴耶識的實性;由于阿賴耶識和阿賴耶識實性不一不異,方便說爲是證解阿賴耶識。或者說,同是阿賴耶識,見道時,現觀阿賴耶識的自性清淨涅槃;而在悟後的修道位,便能漸漸現觀阿賴耶識蘊含的染汙性,並依般若慧逐漸淨除之。阿賴耶識雖含藏染汙種子,而阿賴耶識體性或實性卻是清淨的,由此便可說爲“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

  《宗鏡錄》對此明確指出:

  但隨染緣之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之時,悟成如來藏。本末輾轉,唯是一心,畢竟無別。〔22〕

  在上文我們也引用過永明延壽禅師所說“佛從中出,名如來藏”,這裏又說,悟後阿賴耶識也可稱爲如來藏;二者正是一致的。

  不能認爲,八地時舍棄了阿賴耶識的染汙性,便是舍棄了阿賴耶識即舍棄第八識識體,《成唯識論》卷叁就針對此強調: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舍?阿羅漢位方究竟舍。謂諸聖者斷煩惱障究竟盡時,名阿羅漢。爾時此識煩惱粗重,永遠離故,說之爲舍。〔23〕又雲:“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複執藏阿賴耶識爲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爲舍,非舍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便入無余涅槃。”〔24〕

  “阿羅漢位”,在此是指大乘八地階位。此時的第八識,不再命名爲阿賴耶識,已易名爲異熟識;直至佛地,第八識更名爲無垢識或真如。在唯識學看來,第八識不能舍棄,悟後起步的曆程,實際上就是第八識逐步淨化完善和種子逐漸被證解的過程;如果沒有第八識持種,“阿羅漢位”的大乘八地菩薩,便會進入“無余涅槃”。而且,如果沒有第八識的清淨性作爲所緣境,般若就無法生起並貫穿于求無上菩提的通途。

  明心開悟之證解阿賴耶識,有時又方便說爲證真如;但是,此時所證之真如是因地真如,此迥異于佛地真如。因而,世親在《攝大乘論釋》中,稱前者爲“有垢真如”,稱後者爲“無垢真如”。〔25〕但二者均可稱爲真如,已是無疑義。

  也就是說,阿賴耶識蘊含種子的染汙性,並不妨礙阿賴耶識具有自性清淨性。正是阿賴耶識具有自性清淨涅槃,佛教便時有將證解阿賴耶識稱爲證真如;但此時之真如,還遠不是果地真如或究竟真如。

  常謂之“佛與衆生平等平等”、“衆生皆有佛性”等,指的是衆生與佛一般等同具有第八識的自性清淨涅槃(真如)。《大乘密嚴經》也提到: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26〕

  此謂,佛地如來境界的清淨第八識,與世間凡愚的阿賴耶識,同顯自性清淨,就像金子與金戒指,同具金性,彼此無異無別;但是,佛地畢竟是由阿賴耶識淨除染汙,曆經長劫輾轉而來,就像金戒指,雖與金子同屬金性,但已遠非金子可比。

  其實,八地以下(不含八地,尤指見道位起始,直至七地滿心位),其第八識尚未斷除煩惱障染汙種子的現行;正是這一原因,八地以下(義同上)的第八識與凡夫的第八識均統稱爲阿賴耶識。

  初地直至七地滿心,已進入見道位,正處于修道位中。如果說,不認可證解阿賴耶識實性是見道,那麼,初地直至七地滿心就會被視爲是尚未見道而陷于與佛語經典相違。因爲初地直至七地滿心這一階段,煩惱障染汙種子的現行尚未斷除,其第八識只能命名爲阿賴耶識,他們所轉依的也只是阿賴耶識的實性。

  或者,雖不致否認初地直至七地滿心爲已入見道位,但是,其轉依的所緣境,就會被當作是佛地真如;不認同阿賴耶識實性是因地真如故。而初地直至七地滿心尚未位登極果,其所緣則絕不能是佛地真如。

  或者會將他們的所緣境另立爲第九識。實質上,其所證的無漏有爲智,只能攝藏于阿賴耶識,而不能另立第九識安置;因爲另立第九識,便易導致九識乃至十識並存的諸多過失,一千多年前早已被玄奘和窺基師徒所破斥。

  綜上,以八地時舍去阿賴耶識爲由而否認見道是證解阿賴耶識的觀點,是…

《禅宗“悟”義索隱(袁經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