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站不住脚的。
那么,为何要强调证解阿赖耶识的实性呢?这是因为见道转依的是阿赖耶识的实性——自性清净,而不是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
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卷四中更是明确提出:
经偈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佛说如来藏者即法身在缠之名,以为阿赖耶即是藏识。“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有执真如与赖耶体别者,是恶慧也。〔27〕
在这里,永明禅师已将佛意表明:若认为“真如”不是阿赖耶识者,便属“恶慧”。显然,这里所引的经偈是将如来藏、阿赖耶识和真如,视为一体。这点也是与本文上面论证的相关议项深相契符的。由此,综合本节可得出,阿赖耶识便是因地真如。
以上立论,仍可找到诸多经论佐证,限于篇幅,不予详表。
四、结语
综合全文,经过以上梳理,禅宗之“悟”当引出如下要义。
禅宗宗旨,是围绕众生本然心识即阿赖耶识而展开;而如来藏、真如、涅槃、法身、自性清静,以及实相、实际、究竟、真心、心地等,均是阿赖耶识在不同经典和语境中的同义异名。禅宗实相无相、以心传心的微妙法门,传的便是人人具有的“本地风光”,此即本识真心。“悟”的意义在于断除“我见”,借实相的现观而生起实证般若;由此,显发无文字相的佛法:这当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寓意之在。禅宗公案的晦涩难明,直至被歪曲为无解或“无头公案”,当是源于禅宗祖师以般若隐密陈说那些不可说、不能说而又不得不说的真如性相。禅宗效用的学理意义,便在于进入唯识学的见道位。
当今,禅宗公案盛行;但学人所撰公案文献,正误并存。既有袭用历代野狐,更有今人生编撰造,附会穿凿,往往以为于日常事相作思维方式的转换,提炼出略具哲思的日录和语言,便是禅宗。更有甚者,以臆测理解禅宗“开悟”一语,以为一旦茅塞顿开,有了若干心得,收获某些思想道理的明朗,便是禅宗开悟。殊不知,这已是对禅宗的误读。如果说,世人所能理解的时俗禅宗,能够开启迷惘,彰显哲理,具有立身处世的启迪性,并且令世人能从中得到某些感悟的话,这只是禅宗伴生的一种思想文化现象,可姑妄称之“文化禅宗”或“时俗禅宗”,则又已属另一议题;而这却与史上真正的禅宗已不相干。
如果说,禅宗具有令世人和哲者关注的潜质,学者就不宜轻视禅宗禀具的宗教原质性——这常常是被禅宗类研究所忽视的——而不能是一味只从文化思想史视角确认着我们易于把握和熟知的所谓禅宗。因为宗教与宗教学研究,毕竟并不是一回事。
学者研究禅宗的合法界限,必须得到澄明和强调。禅宗“悟”之追求,与宗教笃信的具有人生和宇宙的根本原因,一直紧密关联;这令人联想到,中西哲学史也不乏探索人生和宇宙决定原因的诸学说流派。禅宗这是在与中西方贤哲诉说着共同的话题,即生命之原初意义。区别处在于,禅宗是生活实证的宗教,哲学是思辨的学术论证。由此,禅宗开悟的宗教意义,即阿赖耶识的所谓体性,就不该是学术探究所能驾驭,否则,便是逾矩;因为学术研究、哲学研究决不是宗教本身。
所以,对禅宗“悟”的探索,便有助于学术界重新审视并区分两类禅宗,即宗教性禅宗和文化性禅宗。学者研究禅宗的义理事相时,便应作某种冥思反省:既涉足禅宗,也不对禅宗随意涂鸦,宜保留、还原禅宗真实相貌。
〔参考文献〕
〔1〕景德传灯录〔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卷〔Z〕.286上.
〔2〕不增不减经〔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卷〔Z〕.467上.
〔3〕〔9〕入楞伽经〔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卷〔Z〕.556中、下, 519上.
〔4〕〔18〕〔23〕〔24〕成唯识论〔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1卷〔Z〕.59上,14中、下,13上,13下.
〔5〕〔13〕大方广佛华严经〔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0卷〔Z〕.688上,688上.
〔6〕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卷〔Z〕.836下-837上.
〔7〕大乘起信论〔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2卷〔Z〕.576中.
〔8〕〔10〕〔11〕〔12〕〔19〕〔22〕〔27〕宗镜录〔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卷〔Z〕.434下,585上,471下,471下,615上,441中,434下.
〔14〕楞伽阿跋多罗宝经〔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卷〔Z〕.484上.
〔15〕深密解脱经〔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卷〔Z〕.667上.
〔16〕〔17〕〔20〕瑜伽师地论〔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0卷〔Z〕.581下,581下,798下.
〔21〕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卷〔Z〕.222下.
〔25〕摄大乘论释〔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1卷〔Z〕.342上.
〔26〕大乘密严经〔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卷〔Z〕.747上.
〔28〕续传灯录〔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卷〔Z〕.646中.
(责任编辑:颜 冲)
出自: 《社会科学研究 》 2011年1期
《禅宗“悟”义索隐(袁经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