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悟”義索隱(袁經文)

  禅宗“悟”義索隱

  袁經文

  〔摘要〕 在佛教經籍文獻中,禅宗之“悟”便是唯識學的“見道”,是現觀唯識學的第八識即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染汙與清淨不二,阿賴耶識實性便是因地真如。“悟”真如是大乘佛教的入門,也是大乘佛教的依托。禅宗具有宗教性禅宗與文化性禅宗之分,學者研究禅宗需有合理劃界。

  〔關鍵詞〕 禅宗;唯識學;開悟;見道;阿賴耶識;真如;如來藏

  〔中圖分類號〕B9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1)01-0128-06

  一、禅宗與唯識

  在一般觀念中,禅宗與唯識,似乎沒有關聯。實質上,禅宗之“悟”與唯識學的“見道位”相應。禅宗與唯識的共通性,可通過《景德傳燈錄》一則公案見顯:

  一位僧人問益州大隋法真禅師:

  “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此個還壞也無?”師雲:“壞!”僧雲:“恁麼即隨他去也。”師雲:“隨他去也。”〔1〕

  僧人問禅師的“此個”,便是指唯識學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在唯識學看來,劫火遍燒叁千大千世界而一切俱毀時,唯有衆生的第八識不會毀壞;即便是位登菩薩第八地而舍去阿賴耶性,仍易名存留第八異熟識,直至佛地易名爲第八無垢識或真如;第八識體性前後一致,永不毀壞而恒存。這是唯識學中,學人悉皆明確的義理。但是,此中益州大隋法真禅師何以隨口答言會“壞”?並且,師徒這裏的對話,何以不用明講,彼此便知所說的“此個”是指什麼?這正是本文需要探討的主旨即“開悟”意蘊之所在。

  實質上,公案有禅宗與唯識的結合外,更有中觀、唯識與禅宗的融通;若不能深明此中叁昧,便無法明白禅師意旨。禅宗素來被劃歸爲如來藏系,在這裏,中觀、唯識和如來藏並未遭分判,叁者已然是糅合一體。

  二、“悟”與阿賴耶識

  禅宗的明心開悟,在唯識學中表述爲“見道”。“見道”之“道”,指道谛,此即第一義谛。《不增不減經》指出:

  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2〕

  這意味著,“第一義谛”便是法身、如來藏,由此,“見道”實質也是現見法身、如來藏。而在《入楞伽經》中,又將阿梨耶識(阿賴耶識的異譯)稱爲如來藏:

  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3〕

  結合這兩段引文可知,“第一義谛”也指阿賴耶識;即是說,“見道”也是現見阿賴耶識。

  也許,會有人産生疑惑:阿賴耶識是染汙的,“見道”何以能夠是見此染汙的阿賴耶識?實際上,這種認識已陷入邊見。因爲阿賴耶識是清淨與染汙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凡夫第八識阿賴耶識盡管含藏染汙煩惱種子,卻不礙其自身具有菩提自性和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菩提是第八識的自住境界,盡管第八識阿賴耶識含藏染汙種子,但那是由七轉識能熏之所熏習造成,非第八識阿賴耶識有介入現實的染汙貪著性。《成唯識論》卷二就指出:“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4〕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因不貪著現實境塵,所以並不與煩惱相應。所以,第八識阿賴耶識就其一維而言,可稱之爲清淨性、本覺性或菩提性;而阿賴耶識實是菩提與煩惱不二。

  顯然,禅宗之“悟”與阿賴耶識相關。“見道”、明心之悟,實質是指現證衆生本具根本心識的清淨性。在禅宗和唯識看來,阿賴耶識是萬法的根本;現觀阿賴耶識的清淨性,便是大乘佛教的入門,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依托。

  那麼,此種說法有哪些經典證明?其所涉及的相關問題又有哪些?立論能否自圓其說?

  現據《華嚴經》、《楞伽經》、《大乘密嚴經》、《勝鬘經》、《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和《宗鏡錄》等重要經論的諸多開示,逐一探幽索隱。

  (一)證悟“見道”與根本無分別智

  《華嚴經》提到:

  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 〔5〕

  不妨先對這一句義進行整合辨析。

  1.“本覺”和“本覺智”,表述出真如與無分別智的關系

  文中“本覺”二字,是指第八識自性,即阿賴耶識的自性清淨涅槃;此又稱爲“本覺性”,《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提到“本覺性”,佛對波斯匿王說:

  大王,我常語諸衆生,但斷叁界無明盡者,即名爲佛。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由此得爲衆生之本,亦是諸佛菩薩行本,是爲菩薩本所修行。〔6〕

  這段文義較爲晦澀,不妨分層旁通梳釋:

  (1)成佛或佛地一切智智,既是由于斷盡“叁界無明”而成就,也可以說是由于究竟轉依自性清淨涅槃(真如)而成就。由後一涵義,經中便將“諸佛一切智智”視爲與“自性清淨”的“本覺性”等同,此即謂“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2)正是這一原因,佛地第八識便常稱爲真如,因爲真如便是“自性清淨涅槃”;而在佛地前,所有凡聖之真如義,嚴格說來,均是指第八識所顯的自性清淨,而不是指第八識。但由于佛與衆生等同具有“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是由完全轉依這一“自性清淨”而成就,因此,真如也可同時指佛、菩薩和凡夫衆生的第八識所顯的“自性清淨”。由此,“自性清淨”便是衆生的根本,含有此“自性清淨”的第八識,方名之爲衆生,所以經中說“由此得爲衆生之本”。

  (3)“自性清淨”也是“諸佛菩薩行本”,即菩薩必須依此“自性清淨”而修行。因爲證悟“自性清淨”者,方能在第六意識生起“本覺智”,此即根本無分別智,這指的正是見道位的內涵。

  (4)依此,“爲菩薩本所修行”,即菩薩依“自性清淨”而見道,並持根本無分別智作爲修道位全程的依托,直至邁向究竟位。

  這段經文的含意豐富而深刻,其內在邏輯迂曲地昭顯:見道所獲得的根本無分別智,正是由證悟第八識的“本覺性”而成就。

  在《大乘起信論》中還說到“本覺”便是“法身”:

  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以此法身說名本覺。〔7〕

  既然真如、法身是無分別智所緣,那麼本覺便也是無分別智所緣。但法身有“出纏”和“在纏”之別,“出纏法身”是指佛地真如,“在纏法身”是指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宗鏡錄》指出:“如來藏亦是在纏法身。”〔8〕《楞伽經》將本心視爲與如來藏等同,有“寂滅者名爲一心,一心者即如來藏”〔9〕語,“寂滅”的“一心”即本心,指的正是涅槃狀態的如來藏。《宗鏡錄》還對“如來藏”、“自性清淨”和“法身”叁者的一致作出陳述:“佛從中出,名如來藏;明體不染,貞實法性,名自性清淨;心功德自體,亦名法身。”〔10〕

  由此,如來藏、自性清淨(真如)、法身、本覺、一心、涅槃等便具可通約性。

  此中“佛從中出,名如來藏”一語,便隱含著:證悟“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所獲得的便是根本無分別智,便是大乘般若智慧。何以知之?因爲諸佛之所從出是指從般若而出,此即經籍常雲“般若是諸佛之母”之謂。由此,如來藏、本覺等便是無分別智之所緣。

  《宗鏡錄》還將“本覺”和“本覺智”作了區分:“本覺智中種種諸法,如彼本覺,離諸過耶”〔11〕;此說的,正是根本無分別智(“本覺智”)源于對“本覺”性的現觀。

  因而,“本覺”便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自體性即清淨性,“本覺智”則是由于現觀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自性清淨即“本覺”或“本覺性”而在第六意識生起了一種出世間智慧——根本無分別智;具備這種智慧便是進入見道位,禅宗便稱之爲明心或開悟。

  2.“轉阿賴耶”和“自證悟”的含義

  “轉阿賴耶”義,就字面理解不外兩種:(1)轉變義,指的是將阿賴耶識的染汙性轉變爲清淨性,使識體易名爲異熟識,此時斷除了一念無明的現行——這是指八地菩薩的境界;(2)轉依義,指轉變凡夫性而依止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自性清淨涅槃——這是指進入了見道位,直至修道位全程。

  在這裏,《華嚴經》的句義應是指後者,即轉依義,而不可能是前者的轉變義。若是指前者的轉變義,“轉阿賴耶,得本覺智”,便意味著直到第八地時才能生起根本無分別智;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爲從上文分析已知,“本覺智”既然是根本無分別智、是大乘般若,這種智慧,就不應在阿賴耶識的染汙性轉舍清淨之後的菩薩第八地時方才生起。原因是,根本無分別智,是轉染成淨或轉識成智的依托和前提;具有大乘般若,是進入見道位的標志;菩薩需要以見道後具備的般若爲基礎,在修道位中曆經長劫修習方能達至第八地的轉染成淨。

  所以“轉阿賴耶,得本覺智”,指的正是:見道位由于轉依阿賴耶識的自性清淨而生起了根本無分別智。

  “諸佛菩薩自證悟”之“自證悟”,不是指佛地的自住境界,因爲佛地第八識已不稱爲“阿賴耶識”;而且佛地的自住境界,也不與菩薩共有,兼提諸佛與菩薩之“自證悟”,指的正是佛在因地時與證悟菩薩在見道位一同獲得了“本覺智”。而“自證悟”,便是指菩薩自我現觀之開悟;其中“自”義,便強調了現觀自我本心,即強調了證悟的所緣境正是衆生自身本然具足的阿賴耶識,所以才說“轉阿賴耶”。

  ——由以上第1、2點分析可知,《華嚴經》的句義正是:諸佛菩薩在因地進入見道位時,轉依自身阿賴耶識的清淨體性,獲得了根本無分別智。

  根本無分別智或本覺智,在《宗鏡錄》中又稱爲“般若實智”:“般若實智,其體不動,自性清淨,具足無漏 。”〔12〕由于佛教認爲這種智慧是自實證得來,並非由意識心思量所得,所以也稱之爲“實證般若”。

  禅宗重視開悟明心,根本原因便在于,佛教認爲,一旦開悟,自心便能呈現佛法;《華嚴經》便明確談到佛法源于“自心”;其實,上引《華嚴經》句義,正是…

《禅宗“悟”義索隱(袁經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