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演譯雜阿含經論原始佛教禅定學的特質與意義
黃連忠
一、前言
“原始佛教”一詞,從(日本)明治大正時代(1869-1925A.D.才開始見諸于世,在此之前,可說完全沒有。在明治時代以前,中國和日本的大乘行者未嘗從事于原始佛教的研究。在流行大乘佛教的中國,向來將“阿含經”視爲“小乘佛教一的經典而判定爲價值極低,甚至有貶抑鄙層研究的態度。然而,“小乘佛教”的名詞系一曆史的誤導,同時,現代的學者已經普遍的認定:《阿含經》爲“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佛法。換句話說,研究原始佛教必須依循《阿含經》。雖然,《律藏》(Vinaya-pitaka)與《經藏》(Su^tra^-pit!aka),一樣是初期聖典的兩大部,但由于牽涉的層面較爲窄狹,一般來說,研究原始佛教,還是以漢譯的四阿含與巴利語(P巳二紀錄的五尼柯耶爲主。
從相關的文獻資料中,探討原始佛教的特質與意義,一直是筆者高度興趣所關注之焦點。然而,原始佛教涵攝的層面太廣,除了第一序的文獻學的研究與整理之外,第二序深入的討論有關宗教心理學、宗敦實踐、境界型態……等等之相關問題,始終是筆者近四年來努力的方向。其中,特別是有關于“禅定學”的特質與意義,藉著深入漢譯四部《阿含》的原典,抉擇禅定與解脫的若即若離之微妙關系,以及真實觀、勝解禅觀的開展,增上心學次第的完成,來進一步思考聖敦傳承所依持的精神核心與曆史意義,則是本文研究的動機及目的。至于,“禅定學一的界義及其涵攝的層面,以及從漢譯雜阿含經論證原始佛教的禅定學是否充份
皆是本文探討的要點。
二、何謂“原始佛教禅定學”
如前所述,在日本明治大正時代,也就是相當于我國清末民初之前,日本與中國都未從事于原始佛教的研究。然而,百年以前,西方學者先由錫蘭語的資料,再由巴利聖典,開始原始佛教的研究,其後乃大盛于英、德、法等國。也正由于受到西方科學思潮與學術研究的影響,佛學的研究也逐漸的形成“分期說”,透過對佛教敦義的抉擇,而將佛教在曆史的傳演中,依其性質將“印度佛教”分爲叁期或四、五期,筆者茲將學者們所認定之原始佛教及其相關問題整理如下:
首先就時代而論,一般所認爲的原始佛教與宇井伯壽區分爲“根本佛教”及“狹義的原始佛教一等,誠如水野弘元所言:
所謂的“原始佛教一意思是指早期的印度佛教。印度佛教據
其下同的特性,可分爲五個時期:1.原始佛教;2.阿毗達磨
佛教:……。首先論及原始佛敦的時代。這是指釋尊初轉法
輪到釋尊入滅後百余年分裂爲不同部派的二百余年之間——
亦即由釋尊到阿育王(King Asoka)時代。據南傳佛教的記
載:阿育王約生于釋尊入滅後二百余年,則原始佛教的時期
約爲二百五十年之久。但是依照北傳佛教的說法,阿育王約
生于佛滅後一百余年,那麼原始佛教約綿延一百五十年之
久。……總之,佛教部派分立以前,和合一體的初期佛教,
即是“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之年代,大體如上所述。但
是,學者間亦有更詳細劃分原始佛教爲二:釋尊及其入室弟
子時代的佛教稱之爲“根本佛教一;往後的時期名爲“狹義
的原始佛教”。……以佛教義理作爲較嚴密的區分標准,判
別廣義的原始佛教爲“根本佛敦一與“狹義的原始佛教一兩
階段,這應該是較接近史實的看法。但是,今日殘存的文
獻,並無法告訴我們何者是廣義的原始佛敦敦理。我們僅能
透過部派佛教所留下來的文獻中,了解所謂的原始佛教。所
以,嚴格的說,在文獻資料中,根本看不出根本佛教與狹義
原始佛教的區分標准。
換句話說、我們要研究原始佛教,必須依賴的是相關的文獻資料,所了解的原始佛教,也必然是文獻中的原始佛教,透過研究者的研究及诠釋,究竟能還原多少原始佛教的原貌已不得而知。目前,可資研究原始佛教的資料,可說存在于部派佛教所傳的文獻中。具體的說,即是現存巴利文及漢譯中的律藏與阿含經。既然如此,我們檢驗宇井伯壽的說法:
根本佛教以後乃至阿育王登位時(紀元前叁五O——二七
O),叫做原始佛教時代,也就是佛陀的徒孫時代。佛滅後
的佛弟子們努力于佛法的維持,進入原始佛教以後,完全把
傳承與維持作爲中心,而專心于敦權的確立。
除了如水野弘元所說的:“在文獻資料中,根本看不出根本佛敦與狹義原始佛教的區分標准。”之外,“原始”一詞,也容易誤導成“最初期的型態”,與所謂的“根本”一詞模糊難辨。所以,不論從曆史的時代、文獻的資料、敦義的性質,甚至名詞的判別使用,應該以水野弘元的原始佛教爲認定的依據。
此外,諸如呂激所分的印度佛學史的六期,其中第一時期爲原始佛學,其說法亦頗足以參考:
原始佛學時期,是指佛本人及其叁、四代後所傳承的學說曆
史時期。這期間,內部尚未分化,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年
代的算法:佛滅于公元前四八六年,年齡八十歲,故生年爲
公元前五六五年。叁十五歲成道,即爲公元前五叁O年。佛
學分成部派是在佛滅後的一百多年間,因此,我們確定第一
時期是公元前五叁O——叁七O年。
至于,平川彰將印度佛教史分成五個範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後期大乘佛教及密敦:太虛大師的叁個分期:小行大隱的時期,大主小從的時期,密主顯從的時期;印順法師的五個分期:聲聞爲本之解脫同歸,傾向菩薩之聲聞分流,菩薩爲本之大小綜合,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如來爲本之梵佛一體。以上皆可以參考其述及有關原始佛教的部份。
既然確定以水野弘元所謂:“從初期佛教至部派分立爲止,凡是受持奉行釋迦牟尼佛教法,而與原始佛教義理相符契的,則稱之爲原始佛教。”以此爲定義,至于時代則兼采南北傳佛教之說,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南傳的尼柯耶與漢譯阿含的文獻資料,以及相關的律藏資料爲主。
至于所謂的“禅定學”,狹義的可稱爲“增上心學”(梵語adhicitta-s/iks^a^)是戒定慧叁學中具有勢力之定學,主要是以佛教有關禅定之理論與實踐的一門專業學問:廣義的禅定學,除了涵蓋佛教理論之外,遍指世間一切相關于收攝心志的理論方法、技術、意志訓練、科學實驗……等等。當然,學術的分科與研究方法論的建立,還是需要長時期的分析探討,此處只做概略的分別,以方便本文的處理。同時,本文主要還是以狹義的佛教禅定學,特別是原始佛教禅定學的範疇而論。
禅,是梵語dhya^na的音譯,定:是梵語Sama^dhi之意譯。
“禅”與“定”都是令心專注于某一對象,或是達到心安住于某
一穩定的境界上,可以收攝散亂、降伏妄念,因此而趣心于見性
悟道之途。由于禅定可以攝散澄神,摒除雜念,增加心意志的勢
力,故又在叁學中被稱爲“增上心學一,又可稱爲定學、增心
學、增意學、增上意學等等。叁學中的定學,與“定”本身略有
不同,禅定學是一門學問,而禅定是其內容之一,談到定,在佛
經中的名目不一,印順法師依佛功德“十力”的說明中,列舉了四類:
一、禅,譯義爲“靜慮”,舊譯爲“思惟”。二、解脫
(Vimokkha),舊譯爲“背舍”。叁、叁摩地——叁昧(Sama^
dhi),譯義爲“等持”、“定”。四、叁摩缽底(Sama^pa-
ttc,譯義爲“等至”,舊譯作“正受”。四類中,禅是從
初禅到四禅的專稱。四禅也是等至,如加上四無色處貫r6pa
yatana),厶口名八等至。再加滅盡定(nirodha:Sama^patti)名
爲九次第(定)等至。這九定,是有向上增進次第的。又如
四禅,四無量貫appaman~n~a^yo),四無色定,都是等至,合
名十二甘露門(amata-dva^ra)。……這四種名義不同,都含
有多種層次或不同類的定法。此外,如叁摩咽多(Sama^
hita)譯義爲“等引”;心一境性(Cittassa-ekaggata^);心
(citta);住(Viha^ra),也都是定的一名。
既然定的種類及異名如此複雜,那麼原始佛教的禅定學,必然也是以原始佛教的文獻資料爲研究素材,其中也包含各類禅觀的開展及增上心學的次第,下文將做進一步的分析。叁、從漠譯雜阿含經論原始佛教禅定學
的理論根據
在前文述及:研究原始佛教禅定學,必須從相關的文獻資料中探究。因此,可靠資料的掌握與正確方法論的诠釋就益形重要了。當然,本文主要是要處理禅定學的特質與意義,至于有關研究方法及诠釋的問題,筆者將來會以專文來做進一步的探討。
既然要以紀錄原始佛教的材料著手,那麼筆者何以會選擇《雜阿含經》爲研究素材呢
以下就是論證的過程:
1、首先區別材料的新舊,確定研究的範圍:
如前所述,現今所傳的各種經典之中,究竟以那些經典是
傳布原始佛教最接近原貌
木村泰賢有以下的看法:
自精密言之,雖一極難之問題。若語其大要,則如阿含部
經典與律部(小乘律等)是矣。蓋此兩部經典之記載,凡
關于處所人物,及其他之行事,固較他部爲親切,而比諸
大乘經典構思推闡之說,則尤近實際,詢足以傳播原始的
佛教形相也。
既然原始佛教的研究,只是以阿含部及律部的文獻的研究
及整理而己,那又如何區別新舊材料呢
木村泰賢又說:
故自嚴格言之,研究真正的原始佛教,更須于阿含部及律
部等之經典中,區別材料之新舊。……區別之法爲何
此
雖爲最困難之業。然吾人第一尤幸現有漢譯經典(…
《從演譯雜阿含經論原始佛教禅定學的特質與意義(黃連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