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演譯雜阿含經論原始佛教禅定學的特質與意義(黃連忠)▪P2

  ..續本文上一頁原文或

  爲散克利)與巴利經典兩部。爲各別所傳布,依此得于相

  當處所,稍稍窺見諸派所共傳之古經形相。

  因此,我們首先確定漢譯阿含經爲我們研究的素材,此點

  不僅是因爲語言的問題,還有語言背後的文化、社會等情

  況,如此還原與诠釋,比較容易了解原始佛教的原貌。當

  然,透過漢、巴聖典的比較,可能更能夠因此更精確的了解

  原始佛敦,只是限于語言與學力,筆者目前街無法處理之。

  2、次就漢譯阿含經的成立以確定研究的依據

  由于語言的關系,雖然巴利語經典比漢譯四阿含保存有更

  多語言上的本源形態,其實不盡如此,因爲在內容方面漢譯阿含是全面而更具備研究條件的,誠如李世傑所言:

  巴利經典惟是上座部一派所傳,而漢譯四阿含是各部派所

  傳,故對各部派間差別的研究,或對經典成立由來的研

  究,漢譯阿含是不可缺乏的寶貴資料。不過,南北兩傳的

  細節內容雖不相同,但在大體上,兩傳的敦理,卻能一

  致,而且,細節的共同點,也非常之多,由此可知,兩傳

  是從同一源泉而來的,換言之,兩傳均保持有純正的中心

  軟義。

  既然漢譯阿含是各部派所傳,自然是比較全面的資料。至于經典成立的年代,據李世傑引用宇井伯壽的研究結論,認爲:現存的經律,是于部派佛教的時代成立的。至于四部阿合成立的先後,自古一向說是雜、中、長、增一的順序。但是,漢譯的四阿含經,就不是一人一時所傳譯的,其順序的先後,是《增一阿含》(叁八四A.D.),《中阿含》(叁八五A.D.),《長阿含》(四一叁A.D.),最後是《雜阿含》的漢譯(四四叁1四五叁AIl)。

  由于成立的年代及中心思想的完整,使得在比較研究上,漢譯阿含經相對于巴利語經更有獨到的參考價值。3、最後就漢譯雜阿含經來論原始佛教禅定學的理論根據:

  從呂激曾發表于南京內學院的研究刊物《內學》第一輯(一九二叁年),以(雜阿含經刊定記)發表其研究論文,指出《瑜伽論》是以契經說之名而說示雜阿含的內容,就此而興意于漢譯《雜阿含經》的整理與刊定。之後,印順承諸其說,並加以改革而另有所發揮,據水野弘元的研究認爲印順法師特重《雜阿含經》的原因是:

  (印順法師)從思想內涵及信仰實踐的基礎點著眼,認爲

  《雜阿含經》最爲卓越,也足以代表四阿含。就這一點,

  可能接納《瑜珈師地論》是以《雜阿含經》爲四阿含的代

  表,讓它站在優先的位置。

  時至今日,漢譯的《雜阿含經》屬于後世的有部(根本說

  一切有部),可謂已成定論。印順法師也認爲:漢譯《雜

  阿含經》,爲說一切有部論師的誦本,是毫無可疑的!從

  回複《雜阿含經》的原型,來說明《雜阿含經》的重要性,

  一直是印順法師努力的方向:

  漢譯的《雜阿含經》,現存本並不是完全的,次第也極爲

  紊亂。所以應加以整理,回複《雜阿含經》的原形。……

  與(巴利文)《相應部》相當的漢譯《雜阿含經》,是劉

  宋時求那跋陀羅(Ouoabhadra)所譯的,凡五十卷,一叁

  六二經《大正藏編目》。其中二叁、二五——兩卷二八O

  四、六四O、六四一——叁經),實爲《無憂王經》,應

  該除去。現存的《雜阿含經》,下但有誤編的,也有脫落

  的,次第又非常紊亂。經近代學者的整理,漢譯《雜阿含

  經》的原形,已大致可見。

  印順法師在其《雜阿含經論會編》中已有相當的研究及整理。接著,一個問題的核心:雜阿含是否足夠或是適合禅定學的研究呢

  固然,漢譯《雜阿含經》是原始佛教的聖典中最爲重要的,因此,不論是研究義理之士或佛教的信仰實踐,都是非常必要的敦典。但是,《雜阿含經》的內容的確是多述及于禅定止觀的敘述,東初法師認爲:漢譯阿含的內容多屬小經,單說禅觀地方頗多,尤以雜阿含多說禅定。其中的原因,據一般學者研究,主要是阿含編輯的標准。關于這一點,不僅呂激認爲:指示止觀禅定道理的,編爲雜

  阿含。印順法師也以爲:“原始的結集是隨義類相同的,

  分爲不同部類,次第安布,集成種種相應。”其中,《雜

  阿含經》是坐禅人專習,同時也是顯揚真義的第一義悉檀,

  又以甚深法義爲主,更是四阿含的根本。因此,從漢譯

  《雜阿含經》來論證原始佛教的禅定學,應該是適切而有根

  據的!

  四、原始佛教禅定學的特質與意義

  ㈡ 依禅出教與正定解脫系統的建立

  從思想史的考察看來,原始佛教禅定學的建立,顯然深受印度原始宗教的婆羅門及奧義書的影響。其中,奧義書的思想,大致上與佛教修行法相通。佛陀在出家後,即師事數論派碩學阿羅邏賀蘭(AHdakeans)與郁陀羅羅摩子(Cdrarwaputra)修學禅定。前者以無所有處爲究竟,後者以非想非非想處爲究竟。但是佛陀認爲此兩者皆不能解脫,後來經于在尼連禅河畔的菩提樹下,坐禅開悟,證得無上正覺,此爲佛敦禅定的起源。佛陀依禅觀而成佛,他要求弟子修學禅觀。因此,在原始佛教中禅定是極爲重要的法門。雖然,佛陀並未以學術研究的立場來闡明禅定的系統,但是在其應機開示的說法內容裏,卻隱然有叁兀整的禅定修學的系統,不僅涵攝諸法揭顯次第,同時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以“禅定”爲修行解脫的重心依據,甚至將禅定與般若無漏慧融合開展,不但有依禅出敦的性質,更有正定解脫系統建立的開創性之成就。

  從原始佛敦、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修道,都以禅定爲修道的根本。離開了禅定,解脫之道就失去了依持,佛教也喪失了生命力,所以佛教重視禅定,有其充份的理由。若再從佛教思想史的考察看來,依禅出敦而建立了佛教各學派的思想內涵。那麼,原始佛教禅定學無疑的就是一切學派外究法義時內修禅觀的根本內容及精神。有關于依禅出敦而形成學派的發展,誠如印順法師所說:

  從學派的發展去看,一切大小宗派,都是根源于禅觀的修

  證。等到從禅出敦,形成大流,學者大都就重于傳承及論

  書了。依說一切有部來說,最足以說明這一點。……當阿

  含經集成,佛教界從事如來遺敦的整理、論究、貫通,阿

  昆達摩日見發達,實爲佛法的時代要求。諸大德內修禅

  觀,外究法義,禅敦相互參證,而漸成定論。

  “從禅出敦一是以禅觀內證爲主,然後開發出法義敦理。換句話說,原始佛教禅定學的一個特質是以正定解脫爲本,此乃爲精神內涵:以依禅出敦,形成禅定學的敦義法理之系統爲外在表征。因此,“表”、二吳”合一的研究,才是研究原始佛敦禅定學的正途。

  以下,就從《雜阿含經》中舉出實際的例證,藉以證明依禅出敦與正定解脫系統的建立。

  首先就禅定學的系統而言,應該先確立九次第定(正受)爲系統核心,然後涵攝一切諸法,在《雜阿含四七四經》中說:

  阿難白佛言:“雲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

  阿難:“初禅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禅正受時,覺觀寂

  滅;第叁禅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禅正受時,出入息寂

  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

  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

  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

  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一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漸

  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初禅正受時,言語止息:二

  禅正受時,覺觀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

  名漸次諸行止息。”

  此處有兩個問題:其一,建立了“初、二、叁、四、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及想受滅一正受的九次第定,成爲原始佛教禅定學的核心系統,可以灑攝八勝處,八解脫,十遍處、四無量心……等定學範疇:其二,“正受二梵語Sama^pateai),音譯爲叁摩缽底,意譯爲等至、正定現前等。在八正道中,或是叁十七道品中,“正受”與“正定”是含有“解脫”或“可達至解脫的進路”的意義。換句話說,其中是含有“由正定而解脫,在解脫境界中正定現前一的意義,因此,佛陀開示的敦法,是來自禅觀的正受,其外在表征即是“依禅出敦”,內證境界即是“正定解脫”。由于依禅出敦而成立禅定學的系統,由于正定解脫而保障傳承聖敦的心法。

  正定解脫之九次第定,本身又以“四禅一爲根本,特別是第四禅,誠如印順所說:

  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一切定法,原本只是四禅,其余

  是由觀想而成立的。

  又說:

  論定學,不外乎九次第定——四禅,四無色定,滅盡定:

  而佛法重在禅,釋尊就是依第四禅而成佛,依第四禅定而

  後涅槃的。

  又說:

  佛教聽說的種種禅定法,多數是依觀想成就而得名的。其

  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定法,應該是四種禅,理由是:一、

  佛是依第四禅而成正覺的,也是從第四禅出而後入涅槃

  的;……二、依經文的解說,在所有各種道晶中,正定是

  四禅;定覺支是四禅;定根是四禅:定力也是四禅。叁、

  四禅是心的安定,與身——生理的呼吸等密切相關。……

  四禅(樂滅)入出息滅而輕安:達到世間法中,身心輕

  安,最寂靜的境地,四禅有禅支功德,不是其他定法所能

  及的。……四、在戒、定、慧的修行次第中“得四禅”而

  後漏盡解脫。或說具叁明,或說得六通,主要是盡漏的明

  慧。依此四點,在解脫道中,四禅是佛說定法的根本,這

  應該是無可懷疑的!

  因此,九次第定又以四禅(初、二、叁、四禅)爲根本。其中,又以第四禅爲原始佛教禅定學系統核心中的核心,是最重要的。

  正因爲如此,“依禅出敦與正定解脫系統建立”是原始佛敦禅定學的第一個特質。

  ㈡ 真實禅觀與勝解禅觀法門的開展

  前面述及:“佛教所說的種…

《從演譯雜阿含經論原始佛教禅定學的特質與意義(黃連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