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黄连忠)▪P2

  ..续本文上一页原文或

  为散克利)与巴利经典两部。为各别所传布,依此得于相

  当处所,稍稍窥见诸派所共传之古经形相。

  因此,我们首先确定汉译阿含经为我们研究的素材,此点

  不仅是因为语言的问题,还有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等情

  况,如此还原与诠释,比较容易了解原始佛教的原貌。当

  然,透过汉、巴圣典的比较,可能更能够因此更精确的了解

  原始佛敦,只是限于语言与学力,笔者目前街无法处理之。

  2、次就汉译阿含经的成立以确定研究的依据

  由于语言的关系,虽然巴利语经典比汉译四阿含保存有更

  多语言上的本源形态,其实不尽如此,因为在内容方面汉译阿含是全面而更具备研究条件的,诚如李世杰所言:

  巴利经典惟是上座部一派所传,而汉译四阿含是各部派所

  传,故对各部派间差别的研究,或对经典成立由来的研

  究,汉译阿含是不可缺乏的宝贵资料。不过,南北两传的

  细节内容虽不相同,但在大体上,两传的敦理,却能一

  致,而且,细节的共同点,也非常之多,由此可知,两传

  是从同一源泉而来的,换言之,两传均保持有纯正的中心

  软义。

  既然汉译阿含是各部派所传,自然是比较全面的资料。至于经典成立的年代,据李世杰引用宇井伯寿的研究结论,认为:现存的经律,是于部派佛教的时代成立的。至于四部阿合成立的先后,自古一向说是杂、中、长、增一的顺序。但是,汉译的四阿含经,就不是一人一时所传译的,其顺序的先后,是《增一阿含》(三八四A.D.),《中阿含》(三八五A.D.),《长阿含》(四一三A.D.),最后是《杂阿含》的汉译(四四三1四五三AIl)。

  由于成立的年代及中心思想的完整,使得在比较研究上,汉译阿含经相对于巴利语经更有独到的参考价值。3、最后就汉译杂阿含经来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理论根据:

  从吕激曾发表于南京内学院的研究刊物《内学》第一辑(一九二三年),以(杂阿含经刊定记)发表其研究论文,指出《瑜伽论》是以契经说之名而说示杂阿含的内容,就此而兴意于汉译《杂阿含经》的整理与刊定。之后,印顺承诸其说,并加以改革而另有所发挥,据水野弘元的研究认为印顺法师特重《杂阿含经》的原因是:

  (印顺法师)从思想内涵及信仰实践的基础点着眼,认为

  《杂阿含经》最为卓越,也足以代表四阿含。就这一点,

  可能接纳《瑜珈师地论》是以《杂阿含经》为四阿含的代

  表,让它站在优先的位置。

  时至今日,汉译的《杂阿含经》属于后世的有部(根本说

  一切有部),可谓已成定论。印顺法师也认为:汉译《杂

  阿含经》,为说一切有部论师的诵本,是毫无可疑的!从

  回复《杂阿含经》的原型,来说明《杂阿含经》的重要性,

  一直是印顺法师努力的方向:

  汉译的《杂阿含经》,现存本并不是完全的,次第也极为

  紊乱。所以应加以整理,回复《杂阿含经》的原形。……

  与(巴利文)《相应部》相当的汉译《杂阿含经》,是刘

  宋时求那跋陀罗(Ouoabhadra)所译的,凡五十卷,一三

  六二经《大正藏编目》。其中二三、二五——两卷二八O

  四、六四O、六四一——三经),实为《无忧王经》,应

  该除去。现存的《杂阿含经》,下但有误编的,也有脱落

  的,次第又非常紊乱。经近代学者的整理,汉译《杂阿含

  经》的原形,已大致可见。

  印顺法师在其《杂阿含经论会编》中已有相当的研究及整理。接着,一个问题的核心:杂阿含是否足够或是适合禅定学的研究呢

  固然,汉译《杂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圣典中最为重要的,因此,不论是研究义理之士或佛教的信仰实践,都是非常必要的敦典。但是,《杂阿含经》的内容的确是多述及于禅定止观的叙述,东初法师认为:汉译阿含的内容多属小经,单说禅观地方颇多,尤以杂阿含多说禅定。其中的原因,据一般学者研究,主要是阿含编辑的标准。关于这一点,不仅吕激认为:指示止观禅定道理的,编为杂

  阿含。印顺法师也以为:“原始的结集是随义类相同的,

  分为不同部类,次第安布,集成种种相应。”其中,《杂

  阿含经》是坐禅人专习,同时也是显扬真义的第一义悉檀,

  又以甚深法义为主,更是四阿含的根本。因此,从汉译

  《杂阿含经》来论证原始佛教的禅定学,应该是适切而有根

  据的!

  四、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

  ㈡ 依禅出教与正定解脱系统的建立

  从思想史的考察看来,原始佛教禅定学的建立,显然深受印度原始宗教的婆罗门及奥义书的影响。其中,奥义书的思想,大致上与佛教修行法相通。佛陀在出家后,即师事数论派硕学阿罗逻贺兰(AHdakeans)与郁陀罗罗摩子(Cdrarwaputra)修学禅定。前者以无所有处为究竟,后者以非想非非想处为究竟。但是佛陀认为此两者皆不能解脱,后来经于在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坐禅开悟,证得无上正觉,此为佛敦禅定的起源。佛陀依禅观而成佛,他要求弟子修学禅观。因此,在原始佛教中禅定是极为重要的法门。虽然,佛陀并未以学术研究的立场来阐明禅定的系统,但是在其应机开示的说法内容里,却隐然有三兀整的禅定修学的系统,不仅涵摄诸法揭显次第,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以“禅定”为修行解脱的重心依据,甚至将禅定与般若无漏慧融合开展,不但有依禅出敦的性质,更有正定解脱系统建立的开创性之成就。

  从原始佛敦、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修道,都以禅定为修道的根本。离开了禅定,解脱之道就失去了依持,佛教也丧失了生命力,所以佛教重视禅定,有其充份的理由。若再从佛教思想史的考察看来,依禅出敦而建立了佛教各学派的思想内涵。那么,原始佛教禅定学无疑的就是一切学派外究法义时内修禅观的根本内容及精神。有关于依禅出敦而形成学派的发展,诚如印顺法师所说:

  从学派的发展去看,一切大小宗派,都是根源于禅观的修

  证。等到从禅出敦,形成大流,学者大都就重于传承及论

  书了。依说一切有部来说,最足以说明这一点。……当阿

  含经集成,佛教界从事如来遗敦的整理、论究、贯通,阿

  昆达摩日见发达,实为佛法的时代要求。诸大德内修禅

  观,外究法义,禅敦相互参证,而渐成定论。

  “从禅出敦一是以禅观内证为主,然后开发出法义敦理。换句话说,原始佛教禅定学的一个特质是以正定解脱为本,此乃为精神内涵:以依禅出敦,形成禅定学的敦义法理之系统为外在表征。因此,“表”、二吴”合一的研究,才是研究原始佛敦禅定学的正途。

  以下,就从《杂阿含经》中举出实际的例证,藉以证明依禅出敦与正定解脱系统的建立。

  首先就禅定学的系统而言,应该先确立九次第定(正受)为系统核心,然后涵摄一切诸法,在《杂阿含四七四经》中说: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

  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

  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

  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

  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

  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

  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一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

  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

  禅正受时,觉观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

  名渐次诸行止息。”

  此处有两个问题:其一,建立了“初、二、三、四、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及想受灭一正受的九次第定,成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核心系统,可以洒摄八胜处,八解脱,十遍处、四无量心……等定学范畴:其二,“正受二梵语Sama^pateai),音译为三摩钵底,意译为等至、正定现前等。在八正道中,或是三十七道品中,“正受”与“正定”是含有“解脱”或“可达至解脱的进路”的意义。换句话说,其中是含有“由正定而解脱,在解脱境界中正定现前一的意义,因此,佛陀开示的敦法,是来自禅观的正受,其外在表征即是“依禅出敦”,内证境界即是“正定解脱”。由于依禅出敦而成立禅定学的系统,由于正定解脱而保障传承圣敦的心法。

  正定解脱之九次第定,本身又以“四禅一为根本,特别是第四禅,诚如印顺所说:

  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一切定法,原本只是四禅,其余

  是由观想而成立的。

  又说:

  论定学,不外乎九次第定——四禅,四无色定,灭尽定:

  而佛法重在禅,释尊就是依第四禅而成佛,依第四禅定而

  后涅槃的。

  又说:

  佛教听说的种种禅定法,多数是依观想成就而得名的。其

  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定法,应该是四种禅,理由是:一、

  佛是依第四禅而成正觉的,也是从第四禅出而后入涅槃

  的;……二、依经文的解说,在所有各种道晶中,正定是

  四禅;定觉支是四禅;定根是四禅:定力也是四禅。三、

  四禅是心的安定,与身——生理的呼吸等密切相关。……

  四禅(乐灭)入出息灭而轻安:达到世间法中,身心轻

  安,最寂静的境地,四禅有禅支功德,不是其他定法所能

  及的。……四、在戒、定、慧的修行次第中“得四禅”而

  后漏尽解脱。或说具三明,或说得六通,主要是尽漏的明

  慧。依此四点,在解脱道中,四禅是佛说定法的根本,这

  应该是无可怀疑的!

  因此,九次第定又以四禅(初、二、三、四禅)为根本。其中,又以第四禅为原始佛教禅定学系统核心中的核心,是最重要的。

  正因为如此,“依禅出敦与正定解脱系统建立”是原始佛敦禅定学的第一个特质。

  ㈡ 真实禅观与胜解禅观法门的开展

  前面述及:“佛教所说的种…

《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黄连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