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敬事天神。伽藍十余所。僧徒八百余人。多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天祠五十余所。異道雜居。大城南四五裏至小伽藍。僧徒五十余人。
昔瞿拿缽刺婆(德光)論師。于此作辯真等論。凡百余部。論師少而英傑長而弘敏。博物強識碩學多聞。本習大乘未窮玄奧。因覽毗婆沙論。退業而學小乘。作數十部論。破大乘綱紀成小乘執著。又製俗書數十余部。非斥先進所作典論。覃思佛經十數不決。研精雖久疑情未除。
時有提婆犀那羅漢。往來睹史多天。德光願見慈氏決疑請益。天軍以神通力接上天宮。既見慈氏長揖不禮。
天軍謂曰。慈氏菩薩次紹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業如何不屈。
德光對曰。尊者此言誠爲指悔。然我具戒苾刍出家弟子。慈氏菩薩受天福樂非出家之侶。而欲作禮恐非所宜。
菩薩知其我慢心固非聞法器。往來叁返不得決疑。更請天軍重欲觐禮。天軍惡其我慢蔑而不對。德光既不遂心。便起恚恨。即趣山林修發通定。我慢未除不證道果。
菩薩示現造釋迦像
(大唐西域記卷八)
菩提樹東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廣二十余步。疊以青□塗以石灰。層龛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製。或連珠形。或天仙像。上置金銅阿摩落迦果。東面接爲重閣。檐宇特起叁層。榱柱棟梁戶扉寮牖。金銀雕镂以飾之。珠玉廁錯以填之。奧室邃宇洞戶叁重。外門左右各有龛室。左則觀自在菩薩像。右則慈氏菩薩像。白銀鑄成。高十余尺。精舍故地。無憂王先建小精舍。後有婆羅門更廣建焉。
初有婆羅門不信佛法。事大自在天。傳聞天神在雪山中。遂與其弟往求願焉。
天曰。凡諸願求有福方果。非汝所祈。非我能遂。
婆羅門曰。修何福可以遂心。
天曰。欲植善種求勝福田。菩提樹者證佛果處也。宜時速反往菩提樹。建大精舍穿大水池。興諸供養所願當遂。
婆羅門受天命。發大信心相率而返。兄建精舍弟鑿水池。于是廣修供養勤求心願。後皆果遂。爲王大臣。凡得祿賞皆入檀舍。
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圖如來初成佛像。曠以歲月無人應召。久之有婆羅門來告衆曰。我善圖寫如來妙相。
衆曰。今將造像。夫何所須。
曰香泥耳。宜置精舍之中。並一燈照。我入已堅閉其戶。六月後乃可開門。
時諸僧衆皆如其命。尚余四日未滿六月。衆鹹駭異開以觀之。見精舍內佛像俨然結加趺坐。右足居上。左手斂右手垂。東面而坐。肅然如在。座高四尺二寸。廣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兩膝相去八尺八寸。兩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顔若真。唯右乳上圖瑩未周。既不見人方驗神鑒。衆鹹悲歎殷勤請知。
有一沙門宿心淳質。乃感夢見往婆羅門而告曰。
我是慈氏菩薩。恐工人之思不測聖容。故我躬來圖寫佛像。垂右手者。昔如來之將證佛果。天魔來娆地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魔。
如來告曰。汝勿憂怖。吾以忍力降彼必矣。
魔王曰。誰爲明證。
如來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證。是時第二地神踴出作證。故今像手仿昔下垂。
衆知靈鑒莫不悲感。于是乳上未周填廁衆寶。珠纓寶冠奇珍交飾。
設賞迦王伐菩提樹已欲毀此像。既視慈顔心不安忍。回駕將返命宰臣曰。宜除此佛像置大自在天形。
宰臣受旨懼而歎曰。毀佛像則曆劫招殃。違王命乃喪身滅族。進退若此何所宜行。
乃召信心以爲役使。遂于像前橫疊□壁。心慚冥暗。又置明燈□壁之前。畫自在天功成報命。王聞心懼。舉身生疱肌膚擢裂。居未久之便喪沒矣。宰臣馳返毀除障壁。時經多日燈猶不滅。
像今尚在。神工不虧。既處奧室燈炬相繼。欲睹慈顔莫由審察。必于晨朝持大明鏡。引光內照乃睹靈相。夫有見者自增悲感。
清辯論師
(大唐西域記卷十)
馱那羯磔迦國。周六千余裏。國大都城周四十余裏。土地膏腴稼穑殷盛。荒野多邑居少。氣序溫暑人貌厘黑。性猛烈好學藝。伽藍鱗次荒蕪已甚。存者二十余所。僧徒千余人。並多習學大衆部法。天祠百余所。異道實多。
城東據山有弗婆勢羅僧伽藍。城西據山有阿伐羅勢羅僧伽藍。此國先王爲佛建焉。奠川通徑疏崖峙閣。長廊步檐枕岩接岫。靈神警衛聖賢遊息。自佛疾滅千年之內。每歲有千凡夫僧。同入安居。其解安居日皆證羅漢。以神通力淩虛而去。千年之後凡聖同居。自百余年無複僧侶。而山神易形。或作□狼。或爲□狖。驚恐行人。以故空荒。□無僧衆。
城南不遠有大山岩。婆毗吠伽論師。住阿素洛宮。待見慈氏菩薩成佛之處。
論師亞雅量弘遠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猛之學。聞摩揭陀國護法菩薩宣揚法教學徒數千。有懷談議杖錫而往。至波咤厘城。知護法菩薩在菩提樹。論師乃命門人曰。汝行詣菩提樹護法菩薩所。如我辭曰。菩薩宣揚遺教導誘迷徒。仰德虛心爲日已久。然以宿願未果遂乖禮谒。菩提樹者。誓不空見見當有證稱天人師。
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渴日勤誠未遑談議。人信往複竟不會見。
論師既還本土。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于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絕粒飲水時曆叁歲。
觀自在菩薩乃現妙色身。謂論師曰。何所志乎。
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
觀自在菩薩曰。人命危脆世間浮幻。宜修勝善願生睹史多天。于斯禮觐尚速待見。
論師曰。志不可奪心不可貳。
菩薩曰。若然者宜往馱那羯礫迦國城南山岩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者當遂此願。
論師于是往而誦焉。叁歲之後神乃謂曰。伊何所願若此勤勵。
論師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自在菩薩指遣來請。成我願者其在神乎神乃授秘方。
而謂之曰此岩石內有阿素洛宮。如法行請石壁常開。開即入中可以待見。
論師曰。幽居無睹讵知佛興。
執金剛曰。慈氏出世我當相報。論師受命專精誦持。複曆叁歲初無異想。咒芥子以擊石岩壁豁而洞開。
是時百千萬衆觀睹忘返。論師跨其戶而告衆曰。吾久祈請待見慈氏。聖靈警佑大願斯遂。宜可入此同見佛興。聞者怖駭莫敢履戶。謂是毒蛇之窟。恐喪身命。再叁告語唯有六人從入。論師顧謝時衆從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還合。衆皆怨嗟恨前言之過也。
嗢怛啰阿羅漢
(大唐西域記卷十)
珠利耶國。周二千四五百裏。國大都城周十余裏。土野空曠薮澤荒蕪。居戶寡少群盜公行。氣序溫暑風俗奸宄。人性犷烈崇信外道。伽藍頹毀粗有僧徒。天祠數十所。多露形外道也。
城東南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曾于此處現大神通說深妙法摧伏外道度諸天人。
城西不遠有故伽藍。提婆菩薩與羅漢論議之處。
初提婆菩薩聞此伽藍有嗢呾羅阿羅漢得六神通具八解脫。遂來遠尋觀其風範。既至伽藍投羅漢宿。羅漢少欲知足。唯置一床。提婆既至無以爲席。乃聚落葉指令就坐。
羅漢入定夜分方出。提婆于是陳疑請決。羅漢隨難爲釋。提婆尋聲重質第七轉已。杜口不酬。竊運神通力往睹史多天。請問慈氏。
慈氏爲釋。因而告曰。彼提婆者。曠劫修行。賢劫之中當紹佛位。非爾所知。宜深禮敬。
如彈指頃還複本座。乃複抑揚妙義剖析微言。
提婆謂曰。此慈氏菩薩聖智之釋也。豈仁者所能詳究哉。
羅漢曰。然如來旨。于是避席禮謝深加敬歎。
陀曆國彌勒木像
(高僧法顯傳)
度嶺已到北天竺。始入其境。有一小國名陀曆。亦有衆僧皆小乘學。
其國昔有羅漢。以神足力將一巧匠。上兜率天觀彌勒菩薩長短色貌。還下刻作木像。前後叁上觀。然後乃成像。長八丈足趺八尺。齋日常有光明。諸國王競興供養。今故現在于此。
佛馱跋陀羅
(高僧傳卷二)
佛馱跋陀羅。此雲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衛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也。祖父達摩提婆。此雲法天。嘗商旅于北天竺。因而居焉。父達摩修耶利。此雲法日。少亡。
賢叁歲孤與母居。五歲複喪母爲外氏所養。從祖鸠婆利。聞其聰敏。兼悼其孤露。乃迎還度爲沙彌。至年十七與同學數人俱以習誦爲業。衆皆一月。賢一日誦畢。其師歎曰。賢一日敵叁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達。少以禅律馳名。常與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賓。同處積載。達多雖伏其才明。而未測其人也。
後于密室閉戶坐禅忽見賢來驚問何來。
答雲。暫至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達多知是聖人未測深淺。後屢見賢神變乃敬心祈問。方知得不還果。
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有秦沙門智嚴。西至罽賓。睹法衆清勝。乃慨然東顧曰。我諸同輩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發悟莫由。即谘訊國衆。孰能流化東土。佥雲有佛馱跋陀者。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學。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經論。少受業于大禅師佛大先。
先時亦在罽賓。乃謂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馱跋陀其人也。嚴既要請苦至。賢遂愍而許焉。于是舍衆辭師裹糧東逝。步驟叁載綿曆寒暑。既度蔥嶺路經六國。國主矜其遠化。並傾心資奉。至交趾…
《彌勒菩薩應化事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