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应化事迹
傅大士
布袋和尚
菩萨示现护持佛法
乌仗那国弥勒木像
天军阿罗汉、德光论师
菩萨示现造释迦像
清辩论师
嗢怛啰阿罗汉
陀历国弥勒木像
佛驮跋陀罗
智严
慧览
道法
僧护
僧旻
慧思
法显
道积
贞辩
真表
慧云
惠海
江夷
傅大士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善慧大士者。婺州义乌县人也。齐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降于双林乡父宣慈家本名翕。
梁天监十一年。年十六纳刘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与里人稽亭浦漉鱼。获已沈笼水中祝曰。去者适止者留。人或谓之愚。会有天竺僧达磨(嵩头陀)曰。我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还。因命临水观其影。见大上圆光宝盖。
大士笑谓之日。炉□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
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矣。大士躬耕而居之。乃说一偈曰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有人盗菽麦瓜果。大士即与篮笼盛去。日常佣作夜则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大士乃曰。我得首楞严定。当舍田宅设无遮大会。大通二年唱卖妻子获钱五万以营法会。
时有慧集法师闻法悟解。言我师弥勒应身耳。大士恐惑众遂呵之。
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致书于梁高祖。书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欲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着为宗。亡相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禀六斋。今闻皇帝祟法欲伸论义。未遂襟怀故。
遣弟子傅暀告曰。暀投太乐令何昌。昌曰。慧约国师犹复置启。翕是国民又非长老。殊不谦卑岂敢呈达。暀烧手御路。昌乃驰往同泰寺询皓法师。皓劝速呈。
二月二十一日进书。帝览之遽遣诏迎。既至帝问。从来师事谁耶。
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
昭明问。大士何不论义。
曰菩萨所说非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理。复有何言。
帝又问。何为真谛。
曰息而不灭。
帝曰。若息而不灭此则有色。有色故钝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
曰临财无苟得临难无苟免。
帝曰。居士大识礼。
曰一切诸法不有不无。
帝曰。谨受居士来旨
曰大千世界所有色象莫不归空。百川丛注不过于海。无量妙法不出真如。如来何故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独超其最。视一切众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
帝默然。大士辞退。
异日帝于寿光殿请大士讲金刚经。大士登座执拍板唱经成四十九颂。
大同五年奏舍宅于松山下因双梼树而创寺。名曰双林。其树连理祥烟周绕。有双鹤栖止。
太清二年大士誓不食。取佛生日焚身供养。至日白黑六十余人代不食烧身。三百人刺心沥血和香。请大士住世。大士愍而从之。承圣三年复舍家资为众生供养三宝。而说偈曰
倾舍为群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澍普无边
陈天嘉二年大士于松山顶繞连理树行道。感七佛相随。释迦引前维摩接后。唯释尊数顾共语。为我补处也。其山忽起黄云盘旋若盖。因号云黄山。时有慧和法师不疾而终。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
大士悬知曰。嵩公兜率待我。决不可久留也。时四侧华木方当秀实欻然枯悴。
太建元年己丑四月二十四日示众曰。此身甚可厌恶众苦所集。须慎三业精勤六度。若坠地狱卒难得脱。常须忏悔。
又曰。吾去已不得移寝床。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钟来镇于此。
弟子问。灭后形体若为。
曰山顶焚之。
又问。不遂何如。
曰慎勿棺敛。但垒甓作坛移尸于上。屏风周绕绛纱覆之。上建浮图以弥勒像处其下。
又问。诸佛涅槃时皆说功德。师之发迹可得闻乎。
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及傅普敏交殊。慧集观音。何昌阿难。同来赞助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兜率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也。
言讫趺坐而终。寿七十有三。寻猛师果将到织成弥勒像及九乳钟留镇之。须臾不见。大士道具十余事见在。晋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钱王遣使发塔。取灵骨一十六片紫金色及道具。乃府城南龙山建华寺□之。仍以灵骨塑其像。
布袋和尚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者。未详氏族。自称名契此。形裁腲□蹙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又郦肆聚落见物则乞。或醯醢鱼□才接入口。分少许投囊中。时号长汀子布袋师也。
尝雪中卧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之。或就人乞其货则售。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天将雨即着湿草履途中骤行。遇亢阳即曳高齿木履市桥上竖膝而眠。居民以此验知。
有一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僧背一下。僧回头。
师曰。乞我一文钱。
曰道得即与汝一文。师放下布囊叉手而立。
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师便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事。师负之而去。
先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放下布袋叉手。
保福曰。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
师在街衢立。有僧问。和尚在遮里作什么。
师曰。等个人。
曰来也来也。
师曰。汝不是遮个人。
曰如何是遮个人。
师曰。乞我一文钱。
师有歌曰
只个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 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 不见纤亳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 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 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 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 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 莫愁诸处不闻声
又有偈曰
一钵千家饭 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 问路白云头
梁贞明二年丙子三月师将示灭。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 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 时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而化。其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
菩萨示现护持佛法
(舍利弗问经)
我(释迦牟尼佛)寻泥洹。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迦叶传付阿难。阿难复付末田地。末田地复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传付优波笈多。
优婆笈多后。有孔雀输柯王。世弘经律。其孙名曰弗沙蜜多罗。嗣正王位顾问群臣。云何令我名事不灭。
时有臣言。唯有二事。何等为二。犹如先王造八万四千塔。舍倾国物供养三宝。此其一也。若其不尔。便应反之。毁塔灭法。残害息心四众。此其二也。名虽好恶俱不朽也。
王曰。我无威德以及先王。当建次业以成名行。即御四兵攻鸡雀寺。寺有二石师子。哮吼动地王大惊怖退走入城人民看者嗟泣盈路。王益忿怒。自不敢入驱逼兵将乍行死害。督令勤与呼摄七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出家出家尼一切集会。问曰。坏塔好不。坏房好不。
佥曰。愿皆勿坏。如不得已。坏房可耳。
王大忿厉曰。云何不可。因遂害之无问少长。血流成川。坏诸寺塔八百余所。诸清信士。举声号叫悲哭懊恼。王取囚系加其鞭罚。五百罗汉登南山获免。
山谷隐险军甲不能至。故王恐不洗赏慕诸国。若得一首即偿金钱三千君徒钵叹阿罗汉。及佛所嘱累流通人。化作无量人。捉无量比丘比丘尼头。处处受金王诸库藏一切空竭。王益忿怒。君徒钵叹现身入灭尽定。王自加害。定力所持初无伤损。
次烧经台。火始就然飙炎及经。弥勒菩萨以神通力。接我经律上兜率天。次至牙齿塔。
塔神曰。有虫行神。先索我女。我薄不与。今誓令护法。以女与之使至心伏。虫行神喜。手捧大山用以压王及四兵众一时皆死。王家子孙于斯都尽。
其后有王。性甚良善。弥勒菩萨化作三百童子。下于人间以求佛道。从五百罗汉谘受法教。国土男女复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还复滋繁。罗汉上天。接取经律还于人间。
乌仗那国弥勒木像
(大唐西域记卷三)
行千余里。至达丽罗川。即乌丈那国旧都也。多出黄金及郁金香。
达丽罗川中大伽蓝侧有木慈氏菩萨像。金色晃昱灵鉴潜通。高百余尺。末田底迦阿罗汉之所造也。
罗汉以神通力携引匠人。升睹史多天亲观妙相。三返之后功乃毕焉。自有此像。法振东流。
天军阿罗汉.德光论师
(大唐西域记卷四)
秣底补罗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宜谷麦多华果。气序和畅风俗淳质。崇尚学艺深闲咒术。信邪正者其徒相半。
王戍达罗种也。不信…
《弥勒菩萨应化事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