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勒菩薩應化事迹

  

彌勒菩薩應化事迹

  傅大士

  布袋和尚

  菩薩示現護持佛法

  烏仗那國彌勒木像

  天軍阿羅漢、德光論師

  菩薩示現造釋迦像

  清辯論師

  嗢怛啰阿羅漢

  陀曆國彌勒木像

  佛馱跋陀羅

  智嚴

  慧覽

  道法

  僧護

  僧旻

  慧思

  法顯

  道積

  貞辯

  真表

  慧雲

  惠海

  江夷

  

  

  傅大士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

  

  善慧大士者。婺州義烏縣人也。齊建武四年丁醜五月八日降于雙林鄉父宣慈家本名翕。

  

  梁天監十一年。年十六納劉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與裏人稽亭浦漉魚。獲已沈籠水中祝曰。去者適止者留。人或謂之愚。會有天竺僧達磨(嵩頭陀)曰。我與汝毗婆屍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其影。見大上圓光寶蓋。

  

  大士笑謂之日。爐□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爲急何思彼樂乎。

  

  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矣。大士躬耕而居之。乃說一偈曰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即與籃籠盛去。日常傭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叁如來放光襲其體。大士乃曰。我得首楞嚴定。當舍田宅設無遮大會。大通二年唱賣妻子獲錢五萬以營法會。

  

  時有慧集法師聞法悟解。言我師彌勒應身耳。大士恐惑衆遂呵之。

  

  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致書于梁高祖。書曰。

  

  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今欲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虛懷爲本。不著爲宗。亡相爲因。涅槃爲果。其中善略以治身爲本。治國爲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略以護養衆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俱禀六齋。今聞皇帝祟法欲伸論義。未遂襟懷故。

  

  遣弟子傅暀告曰。暀投太樂令何昌。昌曰。慧約國師猶複置啓。翕是國民又非長老。殊不謙卑豈敢呈達。暀燒手禦路。昌乃馳往同泰寺詢皓法師。皓勸速呈。

  

  二月二十一日進書。帝覽之遽遣诏迎。既至帝問。從來師事誰耶。

  

  曰從無所從來無所來師事亦爾。

  

  昭明問。大士何不論義。

  

  曰菩薩所說非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複有何言。

  

  帝又問。何爲真谛。

  

  曰息而不滅。

  

  帝曰。若息而不滅此則有色。有色故鈍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

  

  曰臨財無苟得臨難無苟免。

  

  帝曰。居士大識禮。

  

  曰一切諸法不有不無。

  

  帝曰。謹受居士來旨

  

  曰大千世界所有色象莫不歸空。百川叢注不過于海。無量妙法不出真如。如來何故于叁界九十六道中獨超其最。視一切衆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樂。

  

  帝默然。大士辭退。

  

  異日帝于壽光殿請大士講金剛經。大士登座執拍板唱經成四十九頌。

  

  大同五年奏舍宅于松山下因雙梼樹而創寺。名曰雙林。其樹連理祥煙周繞。有雙鶴棲止。

  

  太清二年大士誓不食。取佛生日焚身供養。至日白黑六十余人代不食燒身。叁百人刺心瀝血和香。請大士住世。大士愍而從之。承聖叁年複舍家資爲衆生供養叁寶。而說偈曰

  

  傾舍爲群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澍普無邊

  

  陳天嘉二年大士于松山頂繞連理樹行道。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唯釋尊數顧共語。爲我補處也。其山忽起黃雲盤旋若蓋。因號雲黃山。時有慧和法師不疾而終。嵩頭陀于柯山靈岩寺入滅。

  

  大士懸知曰。嵩公兜率待我。決不可久留也。時四側華木方當秀實欻然枯悴。

  

  太建元年己醜四月二十四日示衆曰。此身甚可厭惡衆苦所集。須慎叁業精勤六度。若墜地獄卒難得脫。常須忏悔。

  

  又曰。吾去已不得移寢床。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鍾來鎮于此。

  

  弟子問。滅後形體若爲。

  

  曰山頂焚之。

  

  又問。不遂何如。

  

  曰慎勿棺斂。但壘甓作壇移屍于上。屏風周繞绛紗覆之。上建浮圖以彌勒像處其下。

  

  又問。諸佛涅槃時皆說功德。師之發迹可得聞乎。

  

  曰我從第四天來爲度汝等。次補釋迦。及傅普敏交殊。慧集觀音。何昌阿難。同來贊助故。大品經雲。有菩薩從兜率來。諸根猛利疾與般若相應。即吾身是也。

  

  言訖趺坐而終。壽七十有叁。尋猛師果將到織成彌勒像及九乳鍾留鎮之。須臾不見。大士道具十余事見在。晉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錢王遣使發塔。取靈骨一十六片紫金色及道具。乃府城南龍山建華寺□之。仍以靈骨塑其像。

  

  

  

  

  布袋和尚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

  

  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者。未詳氏族。自稱名契此。形裁腲□蹙額皤腹。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盡貯囊中。又郦肆聚落見物則乞。或醯醢魚□才接入口。分少許投囊中。時號長汀子布袋師也。

  

  嘗雪中臥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之。或就人乞其貨則售。示人吉凶必應期無忒。天將雨即著濕草履途中驟行。遇亢陽即曳高齒木履市橋上豎膝而眠。居民以此驗知。

  

  有一僧在師前行。師乃拊僧背一下。僧回頭。

  

  師曰。乞我一文錢。

  

  曰道得即與汝一文。師放下布囊叉手而立。

  

  白鹿和尚問。如何是布袋。師便放下布袋。

  

  又問。如何是布袋下事。師負之而去。

  

  先保福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放下布袋叉手。

  

  保福曰。爲只如此爲更有向上事。師負之而去。

  

  師在街衢立。有僧問。和尚在遮裏作什麼。

  

  師曰。等個人。

  

  曰來也來也。

  

  師曰。汝不是遮個人。

  

  曰如何是遮個人。

  

  師曰。乞我一文錢。

  

  師有歌曰

  

  只個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  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爲  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  不見纖亳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  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  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複若乎  不強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  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錦若登故國路  莫愁諸處不聞聲

  

  又有偈曰

  

  一缽千家飯  孤身萬裏遊

  青目睹人少  問路白雲頭

  

  梁貞明二年丙子叁月師將示滅。于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盤石。而說偈曰。

  

  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偈畢安然而化。其後他州有人見師亦負布袋而行。于是四衆競圖其像。今嶽林寺大殿東堂全身見存。

  

  

  

  

  菩薩示現護持佛法

  

  (舍利弗問經)

  

  我(釋迦牟尼佛)尋泥洹。大迦葉等當共分別。爲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異。迦葉傳付阿難。阿難複付末田地。末田地複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傳付優波笈多。

  

  優婆笈多後。有孔雀輸柯王。世弘經律。其孫名曰弗沙蜜多羅。嗣正王位顧問群臣。雲何令我名事不滅。

  

  時有臣言。唯有二事。何等爲二。猶如先王造八萬四千塔。舍傾國物供養叁寶。此其一也。若其不爾。便應反之。毀塔滅法。殘害息心四衆。此其二也。名雖好惡俱不朽也。

  

  王曰。我無威德以及先王。當建次業以成名行。即禦四兵攻雞雀寺。寺有二石師子。哮吼動地王大驚怖退走入城人民看者嗟泣盈路。王益忿怒。自不敢入驅逼兵將乍行死害。督令勤與呼攝七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出家出家尼一切集會。問曰。壞塔好不。壞房好不。

  

  佥曰。願皆勿壞。如不得已。壞房可耳。

  

  王大忿厲曰。雲何不可。因遂害之無問少長。血流成川。壞諸寺塔八百余所。諸清信士。舉聲號叫悲哭懊惱。王取囚系加其鞭罰。五百羅漢登南山獲免。

  

  山谷隱險軍甲不能至。故王恐不洗賞慕諸國。若得一首即償金錢叁千君徒缽歎阿羅漢。及佛所囑累流通人。化作無量人。捉無量比丘比丘尼頭。處處受金王諸庫藏一切空竭。王益忿怒。君徒缽歎現身入滅盡定。王自加害。定力所持初無傷損。

  

  次燒經臺。火始就然飙炎及經。彌勒菩薩以神通力。接我經律上兜率天。次至牙齒塔。

  

  塔神曰。有蟲行神。先索我女。我薄不與。今誓令護法。以女與之使至心伏。蟲行神喜。手捧大山用以壓王及四兵衆一時皆死。王家子孫于斯都盡。

  

  其後有王。性甚良善。彌勒菩薩化作叁百童子。下于人間以求佛道。從五百羅漢谘受法教。國土男女複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還複滋繁。羅漢上天。接取經律還于人間。

  

  

  

  

  烏仗那國彌勒木像

  

  (大唐西域記卷叁)

  

  行千余裏。至達麗羅川。即烏丈那國舊都也。多出黃金及郁金香。

  

  達麗羅川中大伽藍側有木慈氏菩薩像。金色晃昱靈鑒潛通。高百余尺。末田底迦阿羅漢之所造也。

  

  羅漢以神通力攜引匠人。升睹史多天親觀妙相。叁返之後功乃畢焉。自有此像。法振東流。

  

  

  

  

  天軍阿羅漢.德光論師

  

  (大唐西域記卷四)

  

  秣底補羅國。周六千余裏。國大都城周二十余裏。宜谷麥多華果。氣序和暢風俗淳質。崇尚學藝深閑咒術。信邪正者其徒相半。

  

  王戍達羅種也。不信…

《彌勒菩薩應化事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