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星雲的教育領導風格初探(黃文樹)

  星雲的教育領導風格初探

  黃文樹(樹德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提要:五十年來,星雲在臺灣推動“人間佛教”運動,致力于學校教育事業,辦理了爲數甚夥的普通教育機構,有綜合大學、中學、小學及幼稚園等,堪稱是一大教育家。其教育領導風格可歸納爲下列八項:一、本諸人間佛教,二、體現教育熱忱,叁、善籌建校資金,四、委任專才治校,五、關懷弱勢學生,六、勇于教學創新,七、尊重教師專業,八、重建人文學風。這些特征,值得參考借鏡。

  關鍵詞:星雲 南華大學 佛光大學 教育領導 人間佛教

  前言

  開創佛光山的星雲二九二七—),本諸佛教喜舍奉獻之精神,以推動教育文化工作爲職志。由于他兼贍“熱忱”與“巧思”,故無論是布教弘法或是興學育才等,都有具體可觀的績效。他贏得不少美譽,諸如高希均:“一位影響深遠的社會教育家。”慈容:“佛教的創意大師。”史家認爲:“星雲在臺灣的佛教界異常活躍,其氣人世”的思想已經成爲臺灣佛敦界最具影響力的主流。”這些稱譽與論定,勾勒出星雲在當代佛教史與社教界的重要地位。

  “以教育培養人才”乃星雲建立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之首。在學校教育實踐上,星雲先後創辦慈愛幼稚園(一九五六年)、智光職校(一九六四年)、普門幼稚園(一九六六年)、大慈育幼院(一九七五年)、普門中學(一九七七年)、美國西來大學二九九一年)、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二(一九九叁年)、南華大學(一九九六年)、宜蘭人文小學(二〇〇二年),以及佛光山均頭中小學(二〇〇四年)等,堪稱一大教育家。本文旨在探討星雲領導這些教育機構的風格,將之歸納爲八項特征,分別說明于後。

  一、本諸人間佛教

  回顧臺灣佛教的信仰,遠在明、清時代,即由閩、粵遷移來臺的先民傳人,唯當時的信仰注重祈福禳災,以及個人的修持,少有大規模的僧團活動。迨“馬關條約”後,日人統治臺灣,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臺灣佛軟寺院活動,呈現日本化現象。直至一九四五年臺灣“光複”,內陸高僧大德紛紛渡臺弘化,佛法始得正顯、弘揚于臺灣。內陸渡臺弘化的高僧中,星雲爲對治傳統佛教流于“經忏香火”的窠臼,繼承太虛(一八九八—一九四七)的“人生佛教”而提倡“人間佛教”。

  被視爲中國佛教現代化的首倡者之太虛,在一九二八年發表(對于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詞),宣稱要“建設由人而菩薩而佛的人生佛教”。這是近現代中國佛教提倡菩薩精神的第一聲獅吼。論者指出:“太虛秉持佛法救世與回真向俗之心,毅然從出世的傳統舊習轉向入世的革新作風,揭橥人生佛教旗幟,呼籲佛教界走出山林,關懷現世,以改變佛教出家自了的體質。”“人生佛教”實爲太虛領導的佛教改革運動的主軸。

  星雲自陳其之所以提倡人間佛教乃遵照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實踐六祖“佛法世間覺”的主張。一九四九年,星雲初來臺灣,目睹當時臺灣社會經濟蕭條,生活落後,神壇廟觀充斥街頭,迷信邪教到處漫流,佛教寺院既缺乏叢林恢宏壯麗的氣派,也沒有利生濟民的事業,“不禁悲從中來”。在感慨之余,他長跪佛前立下弘誓,“願以身心血肉耕耘這塊佛法沙漠”。依星雲的觀點,出家人若要發揮利濟衆生的效益,一定要采取主動方式,走人社會。

  星雲認爲,“佛出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現實重于玄談”、“大衆重于個人”、“社會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在他看來,“生活樂趣”、“財富豐足”、“慈悲道德”、“眷屬和敬”、“大乘普濟”,以及“佛國淨土”等,都是人間佛教應予開展的重點。依星雲的觀點,“人間佛教重在對整個世間的軟化”,“凡一切有助于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星雲的人間佛教教育思想,體現在他五十年來的文教事業上。依長期追隨星雲的慈容之說法,星雲的人間佛教理念之核心是“提倡理事圓融”。她指出,佛光山依理成事,依事顯理,此之謂“理事圓融”。星雲興辦各級學校教育、力行佛學院教育,對教育的發展、人心的淨化與文化的提升,都有極大的助益。

  另外,論者指出,星雲帶動佛教走上現代化軌道,辦理各級教育機構,是與社會之現代化相呼應相聯結的新佛教運動,是真正“在人間的佛教”。

  二、體現教育熱忱

  星雲汲汲于人間佛教的文教事業,其範圍遍布全臺,而且擴及國際。他特重教育工作,謂:“人能弘道”;“今後佛教的前途發展,有賴人才來興隆,人才則必須靠教育來栽培”。星雲自謝:“我對教育一直表達了我的熱忱。”他表示:“我的一生,說得好聽,我一直在文教之間遊走。”這些話,彰顯出星雲對于教育事業之熱切。

  以佛教的力量辦理學校,一直是星雲的心願。他的教育熱忱,從幼稚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容後說明),均本著佛陀慈悲濟世本懷,同等重視。教育要從“往下紮根”做起,星雲早在一九五〇年代宜蘭弘法時期,即注意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鼓勵當時仍在家身分的慈惠、慈容等徒弟往幼稚教育發展,並于一九五六年率先成立了慈愛幼稚園,成爲當時宜蘭地區“幼稚園之冠”。十年後,又于高雄市設立普門幼稚園;一九七五年另辦大慈育幼院。一九八五年,更成立“佛光山幼稚教育發展中心”,從事幼稚園教育的整體性規畫與研究發展。此外,又有臺南慈航幼稚園及托兒所、善化慧慈幼稚園等。

  在中小學部分,星雲在一九六四年參與臺北智光商職的創辦。一九七七年獨力創辦普門中學,並確立建校方針爲:㈠普門中學是普度一切衆生之門,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救世精神的弘揚;㈡普門中學是普爲大衆設立之門,是至聖先師孔子有數無類理想的實踐;㈢普門中學是以佛教救世精神,融和教育理念、大慈平等、博愛無私爲宗旨:㈣普門中學以造就五育並進,品學優良之青年,貢獻社會,造福邦梓爲目標。可見星雲系將辦學定位在“菩薩道”的發揚,並結合孔子“有數無類”的理想爲依歸。這種教育奉獻精神,值得敬佩。

  依星雲的觀點,教育是佛教發展的命脈,他聲言:“沒有教育,縱有再高深的教理,再衆多的經典,誰去研究呢

  所以必須要提倡教育。”他在(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一文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他說:“教育是人類傳遞經驗和開展文明的方法,人類自有曆史以來,教育便在人類的曆史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認爲,“透過佛教義理的弘揚,幫助世人解答生死的迷惑、認識世間的實相、掌握人生的方向、圓滿生命的意義”等,其實是教育的本質所在;“這種人本的生命教育,是源自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開始,二千五百多年來,師徒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可以說,星雲之體現教育熱忱,致力于興學育才的行誼,與佛教重視教育的優質傳統是前後接榫的。

  叁、善籌建校資金

  精于宣傳講說的星雲,還擅長集資經營、組織規畫與政商交際,這是他迅速崛起,又能持續穩定發展的個人多元能力因素。他領導的佛光山系統,相當龐大,截至一九九六年止,包括佛光山總本山在內,在臺灣共有四+七座道場,海外亞洲地區有十六座,美洲有二十五座,歐洲有六座,大洋洲有十座,非洲有六座,合計一百一十座。另依一九九九年資料統計,佛光山旗下組織分院,國內(含總本山)有六十四所,美洲有叁十四所,歐洲有十二所,非洲有七所,澳洲有十五所,海外亞洲地區有叁十九所,共一百七十一所之多。這可見佛光山旗下組織發展之快、之宏,真所謂“處處有“佛光””。

  籌建學校,光有理念和熱忱是不夠的,特別是興辦大學,必須彙集的資金、人力與物力,都是極爲龐大的數目。星雲接二連叁的順利興建大學,必有其超人的集資本領在,否則這一切是無由付諸實現的。星雲說“結緣是辦事的資糧”,這句話透出個中訣竅,誠爲深入肯綮之論。符芝瑛在《傳燈:星雲大師傳》雲:

  星雲是一個具有大衆性格的人,四十年來,誠意結下的朋友緣、信徒緣,也如同朵朵祥雲,在海內

  外隨處可見,成爲他本人及佛光山事業發展重要的增上緣。這段話不但勾勒出星雲“善于結緣”的人格特質,同時爲其成功領導佛光山的“增上緣”作了簡短注腳。

  爲什麼星雲當年孤身來臺,如今卻能像“吸鐵石”一樣,聚合社會各界的朋友,歡喜結緣在人間呢

  《傳燈——星雲大師傳》給了解答:

  就實質而言,因爲信徒覺得和佛光山關系密切,凡是信徒的婚喪喜慶,山上都給予協助:每月提供書刊及資訊;經常舉辦演講、法會、共修、講習、家庭普照,幫助大家安定身心:另外還有探病慰問、析福消災等。一些老信徒記得,往往生日前l星期就可以收到山上寄來的賀卡。就精神感情而言,則是星雲的真誠關懷、智慧圓融,維系了衆人的向心力。以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二〇〇六年八月一日經教育部核定爲“佛光大學”)的籌辦爲例:該校自一九九二年底的勘察、翌年開始籌設,曆經七年的環境影響評估及校區雜項工程施工,投入十數億資金。星雲爲了籌募所需的建校費用,他結集衆緣,發起義賣、義唱、園遊會、餐會、行腳托缽興學、梁皇法會、梵咀演唱及百萬人興學等活動。其中,在“義賣”活動方面,一九九四年,星雲把二、叁十年來,一些名家贈送的字畫、紀念品、古董、佛教法物等全部集中,在臺北道場舉行第一場的“當代名家藝術精品義賣”。 那時擔任佛光山信徒總代表的陳履安,也將家中珍藏的古董字畫,“裝滿了兩卡車”運到佛光山,悉數捐出義賣,幫助星雲辦大學。 再如名畫家李奇茂結婚時,星雲是證婚人:他爲了替星雲籌募興建大學經費,辦了數次“書畫義賣”。據載,星雲在臺北道場舉行的首場義賣,場面熱烈,令參與的人爲之動容,“感動得熱淚盈眶”。誠如星雲所說:“買貴了是功德,買便宜了是歡喜。”原本是經濟…

《星雲的教育領導風格初探(黃文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悼法舫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