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商品販售活動,卻轉換成“善美合一”的高尚氛圍,參與者身在其中,莫不感受到無比的法喜和溫馨。
再如爲籌設南華大學,星雲充分運用先前籌建佛光大學的“百萬人興學運動”,以百萬“大學委員”每人每月捐資一百元,叁年爲期,藉此凝聚百萬人的心力,連結百萬人的善緣,期使百年樹人的建校功德得以圓滿。此項運動于一九九六年元月正式展開時,旋獲得教界四衆、社會各階層人士之翕從響應。星雲強調:
每月一百元的捐款,以叁年爲圓滿,並不希望人們一次將叁千六百元繳清,而希望藉著每月一次的捐款興學,促成每一次善念的提起,慈悲喜舍再一次的長養:六度四攝再一次啓發我們的良知,讓每一個月都有功德歡喜來到心田。這一番诠釋,頗能打動人心:
有許多勸募委員,默默奔波于人群間,一遍又t遍向人述說興校育才的理念:還有許多人,不吝己財,傾囊布施;更有許多人省吃儉用,每日挪出一分一厘,只爲了成就這樁千秋偉業。四、委任專才治校
綜理一所學校,需要能夠引導組織成員共同朝學校教育目標的方向邁進。領導人除了要有法定權威與傳統權威之外,尚須兼備人格權威與專業權威,如此才能在情境裏發揮人際影響力,統合成員的意志,利用團體的智慧,順導組織的人力,從而實現學校目標。因此,學校校長的選擇、委任,實攸關學校校務發展。在這方面,星雲也有他敏銳的眼光。
一向馳騁文學與宗教領域,曾爲“最年輕的國家文學博士”,擔任過淡江大學的中文系主任、中研所所長、文學院院長,陸委會文教處處長的龔鵬程博士,著作豐富,學養俱佳,爲當今學界青年才俊,先後受聘爲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佛光大學)、南華大學掌舵。學校校務在他的努力推展下,蒸蒸日上。以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佛光大學)爲例,自二〇〇〇年九月至二〇〇二年,短短一年半,已設立了十五個研究所,“不但師資陣容堅強、珍藏圖書豐富,而且數學設施新穎、學術格局闳闊,師生倘徉其中,讀學論道,蘊育出一股濃厚的人文氣息”。
龔校長積二十多年的大學行政經驗,曾費心鑽研大學革新之道,對大學教育的理念有新穎、獨到的見解,以追求優良教育品質的大學爲目標。他認爲,大學教育要成就其功能,即應調整“大”學的想法,大學之所以爲大學,系因其所敦者爲大人之學,系因其學術格局闳闊博大,並非機構龐大便可名之爲大學,因此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佛光大學)及南華大學的精致大學政策,正吻合教育原理及當今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向。星雲與龔校長雖素昧乎生,但他卻將實踐生平志願的大任委付龔校長,實是龔先生的年輕有爲及學術涵養令人激賞,同時其教育理念正與大師相契之故。
此外,普門中學前後數任校長,包括慈惠法師、慧開法師、王廷二、依淳法師、葉明燦等人,都是富有教育實務經驗的學校行政人才。該校甚至禮聘著名教育學者、曾任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校長的陳乃臣博士主持校務,借重其專業長才,爲學校奠立中遠程發展計畫。普門中學曆年來辦學成績,相當亮麗,曾獲得教育部評監優等、教育廳評監“無缺點學校” (觀光科)、全省家事類科評監教學項目第一名,以及教育部辦學績優獎。若無有效的學校行政領導,這些成果是不易獲得的。
二〇〇叁年,星雲邀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楊文貴教授接任宜蘭人文小學校長,是星雲“委任專才治校”的另一例證。楊氏是教育專家,在中小學課程與數學領域,學養豐宏,是這方面不可多得的傑出人才。楊校長在這所小學的“教學與經營團體”,“秉承”星雲“以衆生爲懷的宗教精神”爲立基點,善用公立學校公平、普及的教育優勢,輔以民間經營的彈性自主空間,發揮動勉、寬容、關懷、耐心的人文教育精神,來面對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速度、學習風格和學習表現上的個別差異。在他孜孜纥纥的經營下,該校疊獲教育當局的肯定與敘獎(詳後)。足見星雲“用人”確有“過人之處一
五、關懷弱勢學生
星雲宣稱:“教育來自愛心,服務來自發心。”植基在佛教慈悲爲懷的信仰之上,他確認道:“興辦教育,/水遠是佛教應該堅持的方向,要有辦理(同過去)師範學院公費就讀的理念,如此才能吸收一些優秀的青年,免于經濟窘困、學費無著而不能進入修學。”此一教育理念,彌足珍貴,值得在教育史冊記上一筆。
早在一九七五年,星雲在佛光山成立的大慈育幼院,即“免費”招收附近村莊之幼童以及一孤苦無依”的貧童,施以學前教育。星雲說:“大慈育幼院的院童都是佛光山的小王子、小公主。”院內敦保人員本此理念盡心照顧院童,至今已培育出五百多名身心健全的孩子,他們長大後走入社會,在軍、公、教、商、宗教、慈善等各個層面服務,從業務員到經理,從老師到軍人,都有良好的表現。目前該校所收養“孤苦無依”之貧童有六十二人,其對象包括:㈠父母雙亡,無人撫養者:㈡爲國犧性之烈士遺孤,乏人教養者:㈢父母一方死,其生存的一方無養育能力,或父母離婚,負責教養的一方患重病、判刑入獄、殘廢失去工作能力者:㈣各縣市政府轉介之兒童保護個案。該院之服務項目不僅提供院童醫療保健,照顧生活起居與身心健康,並兼顧兒童教育及升學輔導等,服務是“全方位”的。就此而言,星雲爲數育出資出力之辦學精神以及富于“教育愛”的特質,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
普門中學則有具體關懷學生的“獎助學金”製度。該校頒發國一新生每人第一學期“入學獎金一五千元,第二學期起頒發品學兼優生每學期“獎勵金”五千元;參加該校學藝競賽前叁十名者,“叁年學雜費全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這些之外,普門中學對于“弱勢學生”另有特別的獎助辦法:其一是“原住民獎助學金”——每學期每名給(一萬一千元二局中職)、一萬二千六百元(國中部);其二是“原住民住宿減免”—:住宿費用半價優待;其叁足“殘障獎助學金” (具殘障子女或殘障學生申請)——每學期重度二萬六幹元,中度一萬九幹元、輕度一萬元;其四是“低收入戶獎助學金” (持低收入戶證明者申請)——每學期約二萬六千元。⑥這些獎助學金製度,對于弱勢學生實有莫大之幫助。
創于一九九六年的南華大學,以南華管理學院立案招生,是由星雲宏願興學,並爲發展高深學術研究,培育高級專門人才,服務國家社會,造福人群所創辦。一九九九年,該校獲教育部核准改名“南華大學”,計有管理學院、人文學院、社會學院,後來在陳淼勝校長手中增設科技學院與藝術學院,並將社會學院更名爲社會科學院,同時增設了許多系所。迄今,管理學院有管理科學研究所,環境管理研究所,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旅遊事業經營學系暨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企業管理學系,會計資訊學系,管理經濟學系暨經濟學研究所:人文學院有哲學系、所,文學系、所,生死學系、所,宗教學研究所,幼兒教育系所,外國語文學系,通識教學中心,語文數學中心,體育教學中心,師資培育中心,佛學研究中心,巴利學研究中心,世界禅學研究中心,敦煌學研究中心,臺灣文學研究中心;社會科學院有社會學研究所,亞太研究所,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歐洲研究所,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應用社會學系,傳播管理學系:科技學院有資訊管理學系暨資訊管理學研究所,電子商務管理學系,資訊工程學系;自然生物科技學系;自然醫學研究所:藝術學院有視覺藝術學系,應用藝術與設計學系、所,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民族音樂學系,藝術文化研究中心。本校有四大特色爲數育界所稱許:一是創校之初“四年不收學雜費”;二是大一、大二不分系,“重視通識教育”:叁是全國首創之“經典教育”,學生必修四門中、西經典,以受文明精華之洗禮;四是“全國最高師生比”——一:叁,此乃一般國立大學難以企及的高標准。其中第一項特色,即星雲“公費就學”理念的實踐。
南華大學初期“四年不收學雜費”的製度,系建構在星雲“慈悲服務”的建校理念之上。此項製度的教育學理至少有二:一是“不收學雜費”有助于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並可扭轉目前大學生“消費者意識”之偏差心態,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之態度:二是鼓勵學生組織自治會,自行管理宿舍、水電等收費問題,培養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及學校認同精神。也就是說,該校一不在學雜費上競爭,旨在給予更多青年受教育的平等機會,與大衆廣結善緣並著力于優良師資之敦聘、學生自治能力及健全觀念之培養”。“免收學雜費”,立意佳,實施所需經費在佛光山支持下亦未見問題。特別是這項製度對于清寒學生而言,意義尤大;而它對于“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落實,更是功不啻捐。
六、勇于教學創新
前述南華大學有四大特色,其中第二項“重視通識教育”與第叁項“經典教育一都是該校創新的課程與教學設計。該校大學部有所謂“兀”字型課程規畫:橫軸代表通識博雅教育,兩個縱軸一個代表專業學術教育,另一個代表第二專長訓練(即輔系),學生只要繳一份學費,可以同時修習二種專業。兀字型的課程方針,表示南華大學的學生必須同時接受通識教育二局達四十學分)的人文熏陶以及專業知識的學術養成。另爲加強文化洗禮,該校規定大學部學生至少需修讀中西著名經典四部以上。其次,該校亦建立了全新的導師製:專任教師排定每周六小時固定時間輔導學生,且全校專任教師皆爲導師(導師生比不超過一比叁十),以增進師生互動。還有,該校采取精致教學取向,大學部課程選修人數達十人、研究所選修達叁人即開課。這種“不惜成本”的作法,在國內私立大學無出其右者,即令國立大學亦難望其項背。
一九九九…
《星雲的教育領導風格初探(黃文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