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的教育领导风格初探
黄文树(树德科技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教授)
提要:五十年来,星云在台湾推动“人间佛教”运动,致力于学校教育事业,办理了为数甚伙的普通教育机构,有综合大学、中学、小学及幼稚园等,堪称是一大教育家。其教育领导风格可归纳为下列八项:一、本诸人间佛教,二、体现教育热忱,三、善筹建校资金,四、委任专才治校,五、关怀弱势学生,六、勇于教学创新,七、尊重教师专业,八、重建人文学风。这些特征,值得参考借镜。
关键词:星云 南华大学 佛光大学 教育领导 人间佛教
前言
开创佛光山的星云二九二七—),本诸佛教喜舍奉献之精神,以推动教育文化工作为职志。由于他兼赡“热忱”与“巧思”,故无论是布教弘法或是兴学育才等,都有具体可观的绩效。他赢得不少美誉,诸如高希均:“一位影响深远的社会教育家。”慈容:“佛教的创意大师。”史家认为:“星云在台湾的佛教界异常活跃,其气人世”的思想已经成为台湾佛敦界最具影响力的主流。”这些称誉与论定,勾勒出星云在当代佛教史与社教界的重要地位。
“以教育培养人才”乃星云建立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之首。在学校教育实践上,星云先后创办慈爱幼稚园(一九五六年)、智光职校(一九六四年)、普门幼稚园(一九六六年)、大慈育幼院(一九七五年)、普门中学(一九七七年)、美国西来大学二九九一年)、佛光人文社会学院二(一九九三年)、南华大学(一九九六年)、宜兰人文小学(二〇〇二年),以及佛光山均头中小学(二〇〇四年)等,堪称一大教育家。本文旨在探讨星云领导这些教育机构的风格,将之归纳为八项特征,分别说明于后。
一、本诸人间佛教
回顾台湾佛教的信仰,远在明、清时代,即由闽、粤迁移来台的先民传人,唯当时的信仰注重祈福禳灾,以及个人的修持,少有大规模的僧团活动。迨“马关条约”后,日人统治台湾,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台湾佛软寺院活动,呈现日本化现象。直至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内陆高僧大德纷纷渡台弘化,佛法始得正显、弘扬于台湾。内陆渡台弘化的高僧中,星云为对治传统佛教流于“经忏香火”的窠臼,继承太虚(一八九八—一九四七)的“人生佛教”而提倡“人间佛教”。
被视为中国佛教现代化的首倡者之太虚,在一九二八年发表(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宣称要“建设由人而菩萨而佛的人生佛教”。这是近现代中国佛教提倡菩萨精神的第一声狮吼。论者指出:“太虚秉持佛法救世与回真向俗之心,毅然从出世的传统旧习转向入世的革新作风,揭橥人生佛教旗帜,呼吁佛教界走出山林,关怀现世,以改变佛教出家自了的体质。”“人生佛教”实为太虚领导的佛教改革运动的主轴。
星云自陈其之所以提倡人间佛教乃遵照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实践六祖“佛法世间觉”的主张。一九四九年,星云初来台湾,目睹当时台湾社会经济萧条,生活落后,神坛庙观充斥街头,迷信邪教到处漫流,佛教寺院既缺乏丛林恢宏壮丽的气派,也没有利生济民的事业,“不禁悲从中来”。在感慨之余,他长跪佛前立下弘誓,“愿以身心血肉耕耘这块佛法沙漠”。依星云的观点,出家人若要发挥利济众生的效益,一定要采取主动方式,走人社会。
星云认为,“佛出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在他看来,“生活乐趣”、“财富丰足”、“慈悲道德”、“眷属和敬”、“大乘普济”,以及“佛国净土”等,都是人间佛教应予开展的重点。依星云的观点,“人间佛教重在对整个世间的软化”,“凡一切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星云的人间佛教教育思想,体现在他五十年来的文教事业上。依长期追随星云的慈容之说法,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之核心是“提倡理事圆融”。她指出,佛光山依理成事,依事显理,此之谓“理事圆融”。星云兴办各级学校教育、力行佛学院教育,对教育的发展、人心的净化与文化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助益。
另外,论者指出,星云带动佛教走上现代化轨道,办理各级教育机构,是与社会之现代化相呼应相联结的新佛教运动,是真正“在人间的佛教”。
二、体现教育热忱
星云汲汲于人间佛教的文教事业,其范围遍布全台,而且扩及国际。他特重教育工作,谓:“人能弘道”;“今后佛教的前途发展,有赖人才来兴隆,人才则必须靠教育来栽培”。星云自谢:“我对教育一直表达了我的热忱。”他表示:“我的一生,说得好听,我一直在文教之间游走。”这些话,彰显出星云对于教育事业之热切。
以佛教的力量办理学校,一直是星云的心愿。他的教育热忱,从幼稚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容后说明),均本着佛陀慈悲济世本怀,同等重视。教育要从“往下扎根”做起,星云早在一九五〇年代宜兰弘法时期,即注意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当时仍在家身分的慈惠、慈容等徒弟往幼稚教育发展,并于一九五六年率先成立了慈爱幼稚园,成为当时宜兰地区“幼稚园之冠”。十年后,又于高雄市设立普门幼稚园;一九七五年另办大慈育幼院。一九八五年,更成立“佛光山幼稚教育发展中心”,从事幼稚园教育的整体性规画与研究发展。此外,又有台南慈航幼稚园及托儿所、善化慧慈幼稚园等。
在中小学部分,星云在一九六四年参与台北智光商职的创办。一九七七年独力创办普门中学,并确立建校方针为:㈠普门中学是普度一切众生之门,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世精神的弘扬;㈡普门中学是普为大众设立之门,是至圣先师孔子有数无类理想的实践;㈢普门中学是以佛教救世精神,融和教育理念、大慈平等、博爱无私为宗旨:㈣普门中学以造就五育并进,品学优良之青年,贡献社会,造福邦梓为目标。可见星云系将办学定位在“菩萨道”的发扬,并结合孔子“有数无类”的理想为依归。这种教育奉献精神,值得敬佩。
依星云的观点,教育是佛教发展的命脉,他声言:“没有教育,纵有再高深的教理,再众多的经典,谁去研究呢
所以必须要提倡教育。”他在(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一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是人类传递经验和开展文明的方法,人类自有历史以来,教育便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认为,“透过佛教义理的弘扬,帮助世人解答生死的迷惑、认识世间的实相、掌握人生的方向、圆满生命的意义”等,其实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种人本的生命教育,是源自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开始,二千五百多年来,师徒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可以说,星云之体现教育热忱,致力于兴学育才的行谊,与佛教重视教育的优质传统是前后接榫的。
三、善筹建校资金
精于宣传讲说的星云,还擅长集资经营、组织规画与政商交际,这是他迅速崛起,又能持续稳定发展的个人多元能力因素。他领导的佛光山系统,相当庞大,截至一九九六年止,包括佛光山总本山在内,在台湾共有四+七座道场,海外亚洲地区有十六座,美洲有二十五座,欧洲有六座,大洋洲有十座,非洲有六座,合计一百一十座。另依一九九九年资料统计,佛光山旗下组织分院,国内(含总本山)有六十四所,美洲有三十四所,欧洲有十二所,非洲有七所,澳洲有十五所,海外亚洲地区有三十九所,共一百七十一所之多。这可见佛光山旗下组织发展之快、之宏,真所谓“处处有“佛光””。
筹建学校,光有理念和热忱是不够的,特别是兴办大学,必须汇集的资金、人力与物力,都是极为庞大的数目。星云接二连三的顺利兴建大学,必有其超人的集资本领在,否则这一切是无由付诸实现的。星云说“结缘是办事的资粮”,这句话透出个中诀窍,诚为深入肯綮之论。符芝瑛在《传灯:星云大师传》云:
星云是一个具有大众性格的人,四十年来,诚意结下的朋友缘、信徒缘,也如同朵朵祥云,在海内
外随处可见,成为他本人及佛光山事业发展重要的增上缘。这段话不但勾勒出星云“善于结缘”的人格特质,同时为其成功领导佛光山的“增上缘”作了简短注脚。
为什么星云当年孤身来台,如今却能像“吸铁石”一样,聚合社会各界的朋友,欢喜结缘在人间呢
《传灯——星云大师传》给了解答:
就实质而言,因为信徒觉得和佛光山关系密切,凡是信徒的婚丧喜庆,山上都给予协助:每月提供书刊及资讯;经常举办演讲、法会、共修、讲习、家庭普照,帮助大家安定身心:另外还有探病慰问、析福消灾等。一些老信徒记得,往往生日前l星期就可以收到山上寄来的贺卡。就精神感情而言,则是星云的真诚关怀、智慧圆融,维系了众人的向心力。以佛光人文社会学院(二〇〇六年八月一日经教育部核定为“佛光大学”)的筹办为例:该校自一九九二年底的勘察、翌年开始筹设,历经七年的环境影响评估及校区杂项工程施工,投入十数亿资金。星云为了筹募所需的建校费用,他结集众缘,发起义卖、义唱、园游会、餐会、行脚托钵兴学、梁皇法会、梵咀演唱及百万人兴学等活动。其中,在“义卖”活动方面,一九九四年,星云把二、三十年来,一些名家赠送的字画、纪念品、古董、佛教法物等全部集中,在台北道场举行第一场的“当代名家艺术精品义卖”。 那时担任佛光山信徒总代表的陈履安,也将家中珍藏的古董字画,“装满了两卡车”运到佛光山,悉数捐出义卖,帮助星云办大学。 再如名画家李奇茂结婚时,星云是证婚人:他为了替星云筹募兴建大学经费,办了数次“书画义卖”。据载,星云在台北道场举行的首场义卖,场面热烈,令参与的人为之动容,“感动得热泪盈眶”。诚如星云所说:“买贵了是功德,买便宜了是欢喜。”原本是经济…
《星云的教育领导风格初探(黄文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