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P2

  ..續本文上一頁派興起時代的諸家們亦大多同是這一觀念。及至釋尊出世,始將這一外在世界的超越傾向,轉回到自我的內在來。這便是佛陀所證的緣起法觀,由此法觀而倡出心解脫與慧解脫的涅槃思想。此即佛教與各學派和傳統思想的差別所在,其所謂革新者(思想的革命)亦即在斯。今我們探究涅槃思想的內容,雖重在佛教的涅槃,但爲了解整個湼盤內容的演變起見,亦必須對佛教以前的涅槃觀念,及佛陀同時的諸家各派的涅槃觀念,作一全面的探尋。蓋唯有了解佛教以前及其同時各學派的涅槃思想,才能對佛教的涅槃內容,有一真正而深切的認識。了解佛教以前的,可知此一思想之過程及其淵源所自;了解各學派之差異,則知此一思想之多彩多姿,涵蘊廣大。今本文所論,即根據這一原則,第一章所述者,即秉探源溯始的方法,而旁及於各各學派。第二章則述說佛教根本教義的涅槃意義(即佛陀自身所表達的涅槃思想) ,及阿含、部派、大乘等教義漸漸展開的涅槃內容。此二章是一概括地論述,故亦可叫做總論。第叁章原是以《大般涅槃經》作爲中心,今擬以充實而作出版之打算,乃改將般若、《大智度論》等一面體系補入。第四章則以《華嚴》、《法華》等所顯之涅槃思想爲趣。第五章複以《大般涅槃經》爲其中心,旁涉《楞伽》、《勝鬂》等內容,納入《涅槃經》之同一體系。第六章則總結印度空有二宗所顯涅槃一義之比較論述。此外,再擬將中國佛教所發展的涅槃意義(亦即中國佛教大師所了解而闡發出來的獨特意義) ,補撰二章。此則以儈肇、智者、澄觀等爲一章之中心,另一章則專述禅宗的活水源頭,實踐(日用中)價值上的涅槃意義。就佛教發展的情形看來,其涅槃思想似乎亦非統一的體系,有原始佛教,有部派佛教,有大乘佛教,各種差別;但雖有差別,卻非如印度各派哲學或傳統中的根本歧異。自根本佛教,以至於大乘佛教,若論差別,亦只有深淺角度上的差別,而無思想上根本觀念的歧異。此原因何在

  就在於佛教的發展,不論如何演變,都不離世尊一個基本思想的原則,此原則便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anicca vcatSankhara UppadavaYadhamminO Cppajjitva nirujihan tesam vupasamo SukhO)這原則在原始佛教曾把它定爲佛法中心的「叁法印」⒄,及至大乘佛教,又將其演爲「一實相印」⒅。基於這一原則的關系,不問其如何演變,要言之,仍是同一體系的。只是由於佛弟子們對此偈之理解和觀察不同,致有其深淺發揮之不同。佛陀的涅槃觀便是這偈的具體表現。然今天要如何才能真實地了解這一偈的意義,也就是要從原始佛教貫通到大乘佛教,對其涅槃的意義有一整個的認識,始可完全了解。

  第二節 涅槃的意義及其起源

  從上節緒言中,已知道在《梨俱吠陀》和《梵書》裏便有了彼岸及追求不死的思想,到了《奧義書》,此種思想更相當發達;輪回、解脫,這在《奧義書》裏已是非常圓熟的觀念。

  但湼盤一語,在古《奧義書》中(包括《吠陀》和《梵書》)並不曾見其出現,就若幹學者的考察⒆,認爲此語最早的出現,乃是儈怯派的梵涅槃(Brahman—Nirvana) ,可是據奧登堡克氏的意見,則又非起源於儈法(amkhYa)派的梵涅槃,而是從古瑜伽派的「消滅」(Nirvan) 一語而來,此語的意義是:「吹消」 ,或「吹散」⒇,如新《奧義書》 (KshurikX—up)中雲:

  恰如燈火之燃盡而息(清)滅(Nirvama)

  瑜伽行者之業果燒盡乃人滅。

  又如《聖婆伽梵歌》裏雲:

  內有愉樂、幸福和光明

  此即瑜伽之行者

  與梵合一而達梵涅槃。(21)

  這是湼盤一語最早出現之處,及至佛陀時代,此語已成爲各學派共同表達理境的名詞。如順世派的「最上現法涅槃」(Parama—Dittha—Nirvana) ,耆那教的「離非命涅槃」(22),數論派的求神我獨存之涅槃等(23),這都是共同以湼盤爲用語而表達其理境意趣的。然爲何各家都用此涅槃一語而表達其理境呢

  涅槃所含之意義又究竟如何呢

  這值得所有研究印度哲學的專家們和佛教的學者們特別注意的,現在,請就從此一術語的語原本義說起。

  涅槃——Nirvaana就字義解釋是:Nir,原是一個否定辭:vana,其本義是「吹」 (va是風意) ,直譯起來,此詞應譯爲「吹散」 ,或「消滅」 。在采用此詞作爲精神理境的表象時,其本意有兩種解說,一是由於此詞的語根與風有關,於是便特借其作熄火之意(即藉風把火熄滅或吹熄) ,所謂火即佛教嘗以衆生的貪瞠癡叁欲喻爲叁毒之火的「火」 ,證涅槃者,即是已熄滅了此叁毒之火者之謂。故凡已解脫世之欲而臻聖境者,無以名之,便名之爲Nirvana。各家均采其作爲解脫者之理境狀態,其取意就在於是。蓋印度之思想家們,其考慮人之最高境界,莫過於去脫現實人間之欲,而抵一甯靜和谧的境界,欲抵此一境界就必得擺脫一切而作修持。由於各領導者對修持方法之不同,以及對此種境界體驗之不同,於是而有了各各派別,有謂真正欲熄滅世間之毒火(即痛苦之謂)者,唯有求生於梵天,此所以有婆羅門教生梵天即系證湼盤之謂。有謂唯有苦煉此身心,厭棄此現實生命,始可得到最後(後世)之安息(愉樂)境界,此即苦行外道者所求的涅槃境界。總之,由各各對此境界之體認與方法不同,而可各各安立一特有的涅槃名詞,如現此涅槃、離非命涅槃等等,但共同都向往和追求這樣一個境界,卻是同一的。另一意義是:如 L De La ValleePoussh氏所說,原語有「寒洽」 (有「成寒冶」或「作寒冷」)之意,由此種意義,複又展開了宗教的和哲學的兩種說法(24)。即:一在痛苦的人間中,求其冷靜,不爲欲望、慰快、平和、喜樂等所撓,而成一最極的冷靜。一是消去欲情之火(義我亦同上所釋) ,消滅苦痛的感情,和個我的存在。該氏又綜合地解釋說:

  一、涅槃是清淨的,因爲欲望之火已不再燃燒了,被消滅了。 (證此湼盤之)聖者,則是冷靜的。

  二、涅槃是人間究極之目的,是聖者逝後之狀態,故湼盤之本義不僅是苦熱之冷卻(即從寒洽之意來) ,並有永遠的蘇生,和存在之絕滅意。

  蒲蘇(Poussin)氏此一解說,大致是對的,他一方面根據原始的意義,一方面就部派佛教無余涅槃所顯的意義而說;但實際上,他仍沒有完全解釋清楚。一般歐洲學者,都喜歡就Nirvana的語根底消極一面意義看,因此只知道是消滅、吹散,或(成)寒冷等義,知道是冷卻人間的苦熱和欲情。而在語根上另有較積極之一義,以及從佛教敦義展開來所形成的更廣大更深微而純積極一面之義,卻完全被忽略了,這是他們始終未能正確地了解涅槃思想的緣由,其故也就在此了。

  現在再請看曰本學者寺本婉雅氏,對湼盤一語的語根所作的詳細解釋:

   (一)Nirvana—Nir+va+na(形)吹消、消滅……(男、女、中)寂滅、湼盤。

  1. Nir=Out, forth aWaY(Nis=外v ,前>)va=b10W(吹)2irva=t btOW(aS Wind),tO CeaSe.

  2 nir=without(不,發)Nirvana=a COUmrY WithOut fOrest(無森林之國,無煩惱林之國。)

  ㈡Nirvana (Nir+vana)——

  1. Nir=不,無,va=dWdling going hUsting(煩惱),Weaving(編織),Weaver(織者)

  2.vana則有五義:

  ①drY(乾)frui(果實)

  ②the aCt OtWeaving(織所業),SeUring(縫)

  ③a hOle in Wallof hOUSe(家之壁穴)

  ④an intelligence,man(智慧者::有知識的人,或有理解的人)

  ⑤relating to dwelling in a woods(講述「故事」森林中之住者。)

  3.vana——

  ①b10Wing

  ②going

  ③the relling OfWater

  ㈢Nir-va(動詞,爲他格)吹、消、消滅。

  1. Nir——vapaYati上e消(催)

  2. Nir——vapayisYati(添上主詞的消去,或吹消—散)

  ㈣vana=vana(男、女、中之形容詞) (附注:這裏男、女之形容詞是梵文文法中的定格,非一般所謂之男女。) (S·E.D bY Williams)

  1.Nir+vana (having nO WOOd)

  2.Nibbana=deStrUCtiOn,annihilatiOn eXtinCtiOn(by Ch二derS)

  此語根之本義,就消極方面說是㈠Nirvana(Nir+va+na) ;就積極方面說則是㈡NirVana(Nir+Vana)此(一)和㈡兩種涅槃的差異是,在動詞的語根va後面添加名詞na時,便讀成舌音,其義就成爲消極的名詞了。與此相反,而在va叫後面添加沒有舌音的na時,便成爲積極一面的意義了。且在動詞根添加語尾na而連綴成vana這個名詞時,又可作爲形容詞用的。(25)

  以上就一般學者(寺寸本氏所釋者乃據Williams和Chl-lders而來)對湼盤此一字源的本義之解釋說,從字源的本義中,我們已就可了解,「湼盤」 一詞原就有消極和積極的兩面意義。但今天許多批評佛教的東西學者,卻只知道消極一義,而就消極一面…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