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
第一节 绪言
佛教的问题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可说莫过於盘盘,这因为盘盘原是佛教一个最高的理想,也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所在;後世佛教的经论,对此阐说得特多,其因也即在是之故。佛教,假若舍去了涅槃,便可说已无价值可言,也无什么目的可得。基於此,故本人对这一问题特感兴趣,而欲予以作一较深之探究。且人之追求宗教,或任何一真理思想,似乎亦应先有一深刻之认识,而後再作实践修证,始切实义。我之选择「涅槃思想问题」作一专题研究,其用意原亦在斯,然心中最大之目的,则却在为解决许多学人对此一问题之误解错释者而发,虽然在我未细心地探究此一问题之前,不见得会较某些学人了解得为多,但在对大乘佛教思想之了解中,总觉得涅槃的意义,绝不至如西方一部分学者所了解的是什么「虚无」,或中国儒家学者们所了解的是什么「沈寂」。涅槃,在中西某些学者间,的确是被认为无多大深远意义的,其理境只不过是逃避现实人生的一种悬标,由於不时读到此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致引起我久欲对这问题作一深刻而正确的探究。
自然,要彻底地了解这一问题,也绝非易事,首先,我们就需要对释迦佛陀所证之盘盘其具体理念,求一直接深切的了解。其次,必须从部派到大乘,从空有到各宗,乃至各经各论,都得作一精细的推察,始可获得完备的解答。浮泛的说,佛教各经各论,各宗各派,都自有其独特的意义,不可以混淆一味,此所谓应病与药,随机设教者是。然就深一层看来,所谓大乘小乘、各宗各派,无非共同发挥「盘盘」之深义。以思想史的观点说,所有後出的经论,亦莫非是「涅槃」理念之多方展开。故欲真正把握「涅槃」一义,必须从释迦佛陀的本身,及佛教全面的经论中去考察,才可完整地认清。且涅槃思想之出现,就人类文化产生的规律看,它又必须有它历史的背景,及其社会因素。综贯此历史的背景和社会因素,便可进一步探出其思想渊源。此所以任何事物之产生,均有其因果规律;思想、文化之产生自亦不能例外。印度是一特别富有宗教色彩的民族,释迦世尊既出自这样一个民族,其思想当必然受此一民族文化之影响而後始创其自家的理念。当我们探讨释迦佛陀的思想之时,自然不可忘却了他民族本身的古代文化。兹基於这一原则,乃特在未正式探讨佛教的涅槃思想之前,首从古印度文化的思想说起,而在这一敍说中,又特侧重它的思想倾向,以期探讨出涅槃思想最原始的意义。
一、印度思想的倾向
印度本是一个极缺乏历史观念的国家,要想凭藉其史实记载,理清她清晰的面目和文化发展的过程,实是一相当困难之事。但好在还有些古代宗教圣典的保存,以及大量的佛典流在他国,使得後来的历史学者,还可以从诸多宗教圣典的记载中,探出一些思想史的轮廓。近代的学者们,对有关古印度思想的发展,莫不以《奥义书》(Upanisaden)为其考察之根据;中古以还,则以佛教典籍为其探研之凭依。即实际说来,印度的历史就其有文明开始,迄至後世,也可说只是一部宗教史而已,或说是一部宗教文化的发达史。从这点,我们对印度思想的特徵和倾向,当就可思过其半。
根据一般学者的意见,大多认为印度的文明,肇始於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年之间①;其思想也即在该一时期,昭露了莫大的曙光。代表此一时代的思想著作,即为近代学界所特别重视的《梨俱吠陀》 (rgveda Samhita)十卷②。自後,印度思想的整个发展及倾向,便大多依据此一时期的思想而推演前进③。木村泰贤氏对印度思想的历程,曾作了七个阶段的分期,他称《梨俱吠陀》的成立时代,为天然神话时期,自思想方面言,又称为天启时期。此後则分为婆罗门时代(公元前一OOO——五OO年) ,教派兴起时代(公元前五OO——二五O年),佛教隆盛时代(公元前二五O——公元五OO年),婆罗门教复兴时代(公元五OO——一OOO年) ,印度教全派成立、回教侵入时代(公元一OOO——一五OO年) ,现时代(公元一五OO年——)④。此种划分,就对於印度思想的检讨上,自是较为便利的,但在史实上并不可以作为定论。本文不在讨论此种历史发展的规划,暂且不予置评。现仅就天然神话时期,至教派兴起时代,其间思想的特别倾向处,略作一探述。
通常,称佛教以前的时代,统谓之古印度文化⑤。代表古印度思想的,有举世着名的《奥义书》。细分之,则为《四吠陀本集》、《梵书》、《奥义书》、《经书》等:合起来,亦可统称做《奥义书》,或分为新、旧《奥义书》⑥。要探索古印度思想的倾向,自然要以此作为根据。
《奥义书》的思想,总括了古印度文明底精华,也胚胎了中古时代产生的佛教⑦。就其中心思想的趋向看,无疑的乃是印度人一种特别发达的厌世观。此种厌世观,在新《奥义书》中及学派时代,更加显着⑧。但它的由来,据考乃发端於梵书(Brahmana)时代⑨。其思想之萌芽,原系由死和彼岸两个观念而来,在吠陀时代,雅利安民族, 「本是一种乐天主义,和现世主义⑩。但至後来却转成了世界中一最富厌世色彩的民族」 ,这确是令人惊奇!然若细心地考察,则又可知其由来有故了。这原因是,远在吠陀神话时代中,便已启发了人们去追求一个离开现实的理想世界,如特尤斯(DYaus) 、婆楼那(Varuna)等神所居的天界(p),即被形容为一光明的世界。布咸(Pusan)邑神且能导死者的灵魂达於天国⑾。又谓最高处之中天,为诸神和祖先所住的行乐之所。梨俱吠陀时代一部分人士的理想,便云死後往生彼处。如有颂云:「归依神者,享受福乐,将至彼之安乐之乡,是实昆纽簌所领之高天,彼为我等之亲族,彼处涌有甘露之泉。」⑿此种天国思想与其说是神话,勿宁说是当时印度人底理想世界的倾向,这颂中已经说明了彼处是安乐之乡,彼处有甘露之泉,很显明地这已完全把昆纽铰神所领导的高天,构成了人们一个极向往的理想地方。并反应出当时人们的心理,已不以自身所处的现实世界,是美满的地方;这可说初步地透出了雅利安民族底厌世的思想。再如乌舍(USaS)赞歌,更显着地表现了它厌世的意识,如叹息众生生命的消费,和人的生命短暂。木村氏评此说:「後来印度思想之一特质(厌世),殆已萌芽於此矣。」⒀据这些看来,以後印度思想的演变倾向於厌世,原来自有其本质上的渊源了。盖神话之发达,不仅易促使人们产生丰富的想像,且自然地会为人类展出一幅理想的蓝图,此蓝图一旦落於宗教的信仰中,不用说,便必然地将演成欣求神的世界,而厌离现世。此徵诸希伯来、犹太等地,也莫不皆然。
虽是如此,但印度厌世思想的极端表现,仍在吠陀以後,特待彼岸、业、轮回、苦等思想成熟之际,厌世戚才普遍地炽然。
彼岸问题,在印度思想中亦出现得特早,不但於《梵书》中曾数度提及,且在《梨俱吠陀》古圣歌里,已屡屡出现。此观念之形成,据奥登堡克(H·01denberg)氏的意见,是当时印度思想家们对世界运行的法则和人格的构造,发生了探究的兴趣;於是,渐渐由思考的愿望,及外在的要求,遂产生了这个彼岸观念,同时加上祭事的发展,由祭事而对祖界天界,拟以想像,此观念便迅速地成熟了⒁。继彼岸接着产生的另一观念,则是「再死」。再死,这本是原始民族问极流行的想像,但这想像中却含有转生的意义,与稍後《梵书》中产生的轮回思想,有着很深的影响关系。如说:「他死了,他们就把他置於积薪之上,他若从那儿到达了另一所存在,他便得到了第三生。」⒂由再死联想着不死,由不死而知求取解脱,这都是沿着一个倾向彼岸底观念而来的,也都是以後印度思想家们共同探讨的目的。关於此,《梵书》上记载甚多。
不用说,不死这个观念,和以後的涅槃思想,正有着密切的关联。不死、再生,以及轮回、业等这些都连着一个(人类)共同的基本观念构成的,此共同的基本观念,便是人的死後存在问题,及如何存在的问题,这观念是古印度思想家们特别注意到的,也是他们特别倾向而发挥的。由於这一倾向以致造成了後来《奥义书》中的涅槃思想。无疑的,湼盘观念的产生,乃是统摄了整个古代印度思想家们所倾注的彼岸、不死、甘露、天界等种种理想的构划,而予以一新的理念作其表象。
正如达尔曼(Dammann)氏在他的大作(Nirvana s.I.)中所述:
对如印度的精神生活,实在莫如涅槃理想之构成了,此不但是独创的观念描写,也是古代印度一奇异的特质,完全异於他类而反映出印度的状态及其倾向的表象。……涅槃,乃是从印度人的冥想最深底思索中生起的,此一冥想,於数千年问,对国民和时代的内在均有莫大的效果。⒃
涅槃思想既是印度一奇异的特质,那么,佛教承受此一问题,而作更进一层地探究追求,乃自是当然的了。
二、佛教接受後的革新
然而,佛教虽是以湼盘作为教义的中心,但在内容上却完全回异於古代的吠陀和《奥义书》等所倾注的(涅槃)观念,就宗教的动机和目的上言,自然,佛教并未有异於《奥义书》的思想家们所追求的根本问题,更勿宁说,她仍是承继着古印度的传统而来,故其基本观念如解脱、轮回、业、彼岸等莫不与以往者相同。只是在解说的内容上,却大异其趣,不用说,这乃是对传统宗教和思想一种突出的革命。
大约的说来,自吠陀神话时代起,至婆罗门兴起时代止,那时的彼岸、不死,和湼盘等观念,都看做是脱离此世界後与神同存在的一个实有世界或状态,如同原始人类心里的日月星辰,其世界有着无限的美好,实实在在地高悬在遥远的天空(其实,现代人亦仍然有着这种悬想)。即学…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