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社會哲學(達摩拉陀那)
佛陀弘化的目的,是爲著衆人的幸福和快樂。它是從各種痛苦中解救人們的一種教化。它最初的興趣是倫理道德和精神上的依歸以及生命中和各方面。在此提及的包括社會的各方面。佛教的社會哲學,可以從以下各點來研究:
一、佛陀的態度以及他的弟子當日社會的製度。
二、社會團結的教理。
叁、社會觀念的含義。
四、正常社會關系的原則。
五、道德原理的社會含義。
六、人類行爲的動力。
七、四梵住。
八、佛陀的基本教理和社會的變遷。
一、佛陀的態度和弟子們在當日的社會製度
關于第一點,我們可以從階級製度中去研究。有一些設法去代表大覺者佛陀的作者,把他作主涅槃的教師,對當時社會的俗事,不作些什麼。這真是人類偉大的教師一種最大的誤解。
當佛陀在印度出現的時候,許多的國家都遭受到古老時代階級製度的痛苦,只有極少數的人享受到權利和特權,大多數人都被他們剝奪。這個諷刺是製度維持在宗教的名義之下。
這是真的,因爲他最初的認爲,佛陀予以痛苦的人類精神的解脫,但是他不使自己享受涅槃的快樂。佛陀是慈悲主。因爲這樣,他不能對千千萬萬的人所受不平而保持冷漠。佛陀並沒有閉著他的雙眼,有些有興趣的人會設法去找出他當日的一般人痛苦的情境,相反地,他對盛行在當時社會的惡魔打過幾次仗,這種最大的盛行是在階級中進行。
作爲一個涅槃的導師,可以說,佛陀經過樂境而得到成功。無論他到那裏去,人們都被他高貴人格所放出的和平與靜穆的光彩所吸引。但是當他問及當日的某種情境和製度,他必須要面臨把持者強烈的反對。有一次他在一個婆羅門村受到拒絕給予食物,因爲他是一個反對他們久被人尊崇和傳統和製度的教師。又有一次,他甚至被人拒絕施水。
據說,在兩村的居民,在兩種情形之下,是受了魔羅和惡魔影響之下,因此這個可憐的魔羅,成爲一個逃走和山羊。但這只是把事情擱置的一種禮貌的方法,沒有在特別社區或個人的門上,指責罷了。爲著大家,如來仍是愛他們。
當佛陀在這個時候出現,階級製度正是一個熱門的問題。他組織一個的規則的運動來對付它。形成一個態度的觀念,至于佛陀如何處理它,我們要明了根據製度爲基礎的特性。這個可以參考下列叁點:經典的確實性質、遺傳以及繼承的優越點。
一、經典的確實性質
階級製度被稱爲一種神聖的安排,只有在觸怒的危險右以幹涉到。各種陳述包括在經典上。吠陀經確實的性質,是被第二種學理所建立。因此一般人都不敢問及他們的效果,就這樣,宗教經典的權威,在維持階級製度時走了一段長途。佛陀在這最強的一點看到支持這樣古老的傳統,因此他施予最先最嚴重的打擊。他勸導人們不要接受任何僅僅是經典的權威,如此類推。在這方面,發生在迦羅摩經和其他地方,佛陀的勸告一定不要當作一般的觀察,適用于權威的各種情況。他勸告人們不要接受任何不合理的事,只因爲它是記錄在經典上,或者由其他權威所主張的。因此,佛陀在吠陀經階級製度中,提出各種確實的性質的問題。
二、遺傳的優越
階級製度遺傳的特性,是根據創造的學理,在普拉沙經中首先提及到。據說婆羅門從造物主梵志的口生,刹帝利從臂生,首陀羅從大腿生,毘舍從足生。在他們與佛陀討論中,婆羅門常常引用這一段經文來支持他們的優越。但是佛陀爲他們指出,它只是一種神話,對事實沒有任何的關聊。他告訴他們,人類是由父母生的,而不是由任何想像中的生物生的。至于婆羅門,他也許告訴他們,他們也是由母親生的,她要像其他人一樣,要經過同樣自由過程,要懷孕和出生等等。
叁、繼承的優越
佛陀也同樣斥責婆羅門,所稱繼承優越的主張。婆羅門是業力和相信者。佛陀爲他們指出,他們像其他人一樣要遭受惡行的後果。如果在婆羅門中,有任何繼承的優越,他們應該既不犯如此的行爲,也不會爲了這些事而受苦。因此,在倫理道德律之前的平等,對他們繼承優越的主張,也成了謊言。
在同一條題目中,佛陀的一位大弟子摩卡卡那和吐羅國王阿溫谛畢陀兩人在討論中,前者也提出同樣的爭論。
再次國家的刑罰,關于不同階級的沒有區別。同樣的犯罪,不同階級的成員,在遭受同樣的懲罰。這是從摩诃卡卡那和阿溫谛畢陀二人的討論中,顯明的事實。
此外,摩诃卡卡那也指出一種階級的富人,可以雇用其他階級的人做事。因此一個貧窮的婆羅門可以侍候一個富有的首陀羅人,來賺錢維持生活。這種事實也證明婆羅門主張與生俱來優越的錯誤性質。
四、精神範圍的平等
婆羅門作爲遺傳的教師,也主張精神的成就只可以由他們來完成。因此在佛經中記載,佛陀也呵斥這種說法,並且指出以需要的戒律,誠懇和努力,大家都可以獲得。大覺世尊因此指出,四種階級的成員是平等地予以資格,不獲得內在淨潔和內心的照明。
五、一種當地的製度
當這些對此有興趣的人民設法證明階級製度神聖的起源,關系到它的宇宙的特性,佛陀告訴他們不是這樣的。他主他們指出,在育那和邊遮普以及附近的國家,都沒有這種階級的分別。對于他們,他說只有兩種階級——主人與仆人。在特性上,他們不是遺傳。這種的分別完全是根據經濟的理由。因此依據他們的經濟環境,一個仆人可以成爲一個主人,反過來也是一樣。
六、階級製度的職業性質
在維悉陀經中,佛陀對階級製度職業的性質,已經給予詳細的解釋。關乎此,他指出動物生命和植物生命的情形,有不同的種類,這是根據基本的性質。但是至于人類,不會存在這種特別不同之外,它證明他們的分類。相反地,只要主要的性質,是有關系,人類是如一的。這種區別,由階級製度來維持,在特性上是武斷的。
七、社會階級是世襲的
阿迦那經提出社會等級和差別的起源的佛教意見。根據這本經,在開始的時候,是一種無等級無階級的社會。但是在時間的過程中,因爲社會開始變成複雜,法律定下來是維持人民的和來與秩序,很自然地,生起一種需要,每個人都要來管理他們。當然啦,他們選舉最爲有作爲的有來作這種工作。他之所以爲人所知是摩诃阇那王或者是領導者,被人民普遍同意而推選。這就是統治者的起源。在同樣的方法,這些高貴特性的人,這指定爲照顧衆人的幸福等等。在開始的時候,這些公仆不是遺傳的。因爲如此,有了需要的資格,都被他們推選。後來遺傳的因素進入他們那裏,成了一種階級製度,更到後來,便成民一種嚴格的階級製度。阿吉那以主要的目的是指出等級製度和階級製度的習慣性質,因爲同樣的理由,它的起源是社會的,而不是神聖的。
八、問題的心理學方面
階級製度最大的不好,是在心理學界中明顯的生出優與劣的偏見。這種態度維持了少數遺傳主人的地位,並且降低了大多數人遺傳農奴的環境。因此它也要解決心理學水平的問題。關乎此,佛陀指出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是被人判斷,不是依據他的這個或那個家庭,也不是依據所謂的階級的差異,而是依據他的行爲。因此佛陀把行爲作爲與優劣的標准。這一方面在法句經的婆羅門品中提及到。
因此,在一方面,佛陀斥責階級的區別爲無意識的,而在另一方面,帶不一個人關于優劣觀念的心理改革。
九、佛陀采取實際的方法
以上的說明給予我們運動的觀念,佛陀把它用來作反對階級製度。現在,它看來好像佛陀在他一生中地這點下了些例子。如來實行他所宣揚的。
譬如我們可以想像佛陀每日和行乞。在最重要的幾點中,階級優越可以在飲食之事中維持。高階級的人不接觸到低階級的人的任何東西,不同失去階級的人談話。如今佛陀和他的弟子挨戶行乞過活。對于此事,他們不作任何的分別。他們從各階級中接受布施。關乎此,佛陀推薦爲人所知的挨戶行乞方法,沒有離開階級、等級和地位任何房子的規則。
大覺者沒有作任何的分別,爲所有階級的成員敞開了僧團的大門。擁要需要的功德,過著神聖的生活,是入門的一條件。因此蘇尼陀是一個失去階級的人,沙提是漁夫的兒子,難陀是一個難陀是一個牧童,兩個濱陀,一個是高級家庭的女兒的兒子,一個是仆人的兒子,卡沙巴只是個孤兒。作爲聖潔僧團中的成員,他們獲得聖者的身份,于是成爲衆人的老師。如來記載這些聖者中某些生活的故事。他們高貴的生活,基于偶然出生和等級的優劣觀念,成爲不實。在僧伽之內,沒有爲這些分別留下余地。事實上,相信這些的分別,被視爲弱點的標識。有一次六個與佛陀關系密切的釋迦族的王子,來求允許進入僧團,那時人釋迦族爲人所知的,爲著他們的種族而驕傲。又有一次,一個名爲優波離的理發師,也來請入僧團。優波離首先開始參加僧團,然後六個釋迦族王子加入。這樣的安排,是因爲優波離年長的關系。當然啦,釋迦的王子要尊重他。後來在寺院的戒律中,成爲最高的權威的就是他。
因此,如來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在僧團的成員中,增進平等和友愛。關乎此,對于這一點要記住他的有意義語。
兄弟們啊,正如大河——恒河、閻木那河、摩喜河和阿西拉華谛河一樣——當他們流入大海,就失去他們的名稱,成爲被人所知的大海——啊!兄弟們,同樣的,這四姓——婆羅門、刹帝利、首陀羅、毘舍——的成員,當他們開始去追隨由如來解釋的教義和戒律,他們放棄不同的名稱,而成爲一個地方或僧團中的成員。
十、佛陀平等對待一切
當贊賞佛陀在階級問題的主張,我們不要以采取一個階級對付另一個階級爲原因來代表他。那會再次錯誤代表佛陀的地位。爲著被壓迫的人民的幸福與快樂,他痛斥階級製度,那是真實的。
在這樣做的時候,他攻擊那些支持它的傳統。但是他並沒有驅策著感情和感覺,在那些有特…
《佛教的社會哲學(達摩拉陀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